《第09课:生存习惯教育推动着生命教育【早教全脑课程加盟+VX 28263025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9课:生存习惯教育推动着生命教育【早教全脑课程加盟+VX 28263025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智慧父母十二堂经典课第九课:生存习惯教育推动着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而生存习惯的教育推动着生命教育的发展,夯实基础才能不断提高生命品质。一、 父母对孩子生存能力的四个关键引导1、“学会生存”的基本内涵“生存”是与“死亡”相对应的概念,即“有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延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活着”。 “生命存在着
2、是美丽的,世界将因生命的存在而生机勃勃,风采无限。青少年是世界的未来,学会生存尤为重要。”“学会生存”至少应该有以下三层含义:1、学会自我保护,以保持正常的生存状态;2、学会劳动、学会竞争、分析判断,以增强生存能力;3、学会审美,以提高生存质量。这是因为,人生的追求,不仅仅是“活下去”,还应该“活得好”。学会自我保护,是最浅表、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核心是个安全问题。许多沉痛的教训表明,如果人们(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得到增强,有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学会劳动、学会竞争、分析判断,是增强生存能力在不同层次上的要求。劳动是每个人的基本生存资格。正如犹太民族两千
3、年来一直倡导和帮助青年自立的永恒教义所说:“培养你的孩子,让他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这样才会终生无悔。”“如果父亲没有教给儿子谋生的手段,那等于教他成为一个贼。”劳动不仅是人的谋生手段,也是孩子走向成人的极好方式。美国哈佛大学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跟踪调查, 发现自幼爱劳动的孩子比不爱劳动的孩子生活得更愉快、更充实,失业率、犯罪率、离婚率及犯各种精神疾病的比例,均大大低于不爱劳动的孩子。这清晰地表明:如果孩子自幼没有一定的意志磨炼,就难于在急剧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处之坦然,容易生发许多心理障碍。劳动对青少年成长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培养孩子
4、的自立精神。在今天物质较为丰盈,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日渐突显的时代,强调自立精神,并通过劳动来培育青少年一代的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显得至为重要。竞争不仅在人类社会中,而且在整个自然界,都早已存在,当今更为激烈,未来也不可避免,因此,学会竞争更是生存之所必须。应变也是生存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事实上,大多数人在生活安定平稳时都不希望变化的到来,逐渐形成的习惯亦往往使人斗志消退。切忌,变化随时就在发生,应变时刻准备。学会审美是追求生存的高质量。从本质上讲,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其实,所有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如此,但审美教育则是最直接的途径。2、帮孩
5、子从小构筑安全防线近些年来,青少年因缺乏生存意识、自护手段等,被伤害、甚至失去生命的事件不断发生。1998年11月18日的流星雨之夜,北京14岁的少女马旻和她的表弟在回家路上,被一名冒充联防队员的歹徒欺骗、劫持、残害致死,一时间京城街谈巷议,人们在强烈要求公安机关破案,严惩罪犯之时,也在大声呼吁:要教给青少年自护自救本领,要让他们学会生存。许多情况表明,我国的生存教育差距很大,任重而道远。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合肥市一14岁女孩在家被菜刀划破手指后惊惶失措,竟站在阳台上大喊救命,邻居们匆忙赶来,见此情景不禁啼笑皆非。美国纽约郊区的赫蒙特有一位10岁少年,一次在农场劳动不小心被机器轧断了双臂。他强
6、忍剧痛奋力跑到400米以外的电话亭,用脚拉开铁门,又用牙齿咬住铅笔拨通了电话,然后便昏倒在地。救护人员救醒他时,他还提醒人们别忘了带上断臂。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两位少年的生存能力有怎样的天壤之别。有评论指出,“人原本具有生存本能,如果这种本能再与后天教育有机结合,就会形成强大的生存能力。我们这位14岁女孩和美国那位10岁少年在生存能力上的差异,根源在哪里?我想主要在教育,在于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差异。一提生存教育,我们往往要去搞什么挫折教育、磨难教育讲座,甚至举办各种营队活动。这虽然可以起些作用,但并不能解决普及生存教育的问题。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生存教育的时空,关键是我们要有
7、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教育理念,要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等点滴做起。其实,父母对子女进行安全教育,无需大的操持,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就能基本做好:一是父母自身增强安全意识,不断丰富安全知识;二是充分利用常和孩子在一起的机会,随时随地进行“现场解说”。比如,领孩子过马路时,反复讲解交通规则和注意事项;带孩子走胡同时,提醒不要紧挨墙根走,以免被掉下的东西砸伤等等。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时,也可结合相关内容讲解安全常识,传播与坏人做斗争的经验。这样做,既可省时省事,又有深刻印象,效果一般比正规上课还要好。在这里,父母的安全意识强弱和安全常识多寡,至关重要,以其昏昏,难以使人昭昭。人在社
8、会中生活,随时可能受到多种威胁和侵害,许多有益的东西里面也有有害因素潜藏,比如水、火、电、菌(有害细菌)、器(刀、枪、机器)、场(不安全的场所)、动物(虫、蛇、狗及野兽)、坏人和自身的行为过度等10几个方面,都存在着危险,为人父母者必须教孩子认识这些东西和情况。包括独自在家的应对办法,怎样处理意外事件;行路、乘车、游玩,怎样做到安全第一;遇到非常情况时,如何保护自己;面对突发事件,怎样处理伤情,等等,很值得、也很适合父母与子女共同研读。在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承受能力,要把握好度,注意实际效果,不能搞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把孩子吓得提心吊胆,寝食不安,使其变得谨
9、小慎微,甚至胆小如鼠。对于那些虽然存在危险因素,但在以后生活中又离不开的东西,不能采取绝对躲避的态度,达到一定年龄、具备一定条件之后,要认真教孩子掌握,否则将影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帮孩子从小构筑安全防线,特别是面对引导孩子学会生存这个重大课题,为人父母者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务是引导孩子不断增强生命意识,引导孩子逐步地感悟生命,并学会使用生命和升华生命。要告诉孩子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对于每个人在实质上是平等的,它平等地给予了每个人获生的机会和宝贵的生命时间,就像阳光公平地照耀每个人一样;而且它还以是否回到了自己的生命本身,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升华了自己的生命境界这些标准
10、来平等地决定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感受。还要告诉孩子,人活在世界上,有一个永恒的问题,就是始终追求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自我实现是个体生命的最高需求。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自我生命价值得到实现后的满足感,人只有在发挥了他的生命才能,找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恰当位置,实现了自己的生命理想时,他才会最终觉得自己是幸福而充实的。更要告诉孩子,轻生是对生命、对自己、对亲人和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用自残的办法来威胁和报复别人是危险的,更是愚蠢的。要引导孩子正确理解在“特定情况下的英雄壮举”,科学地分析“见义勇为”、“舍己为人”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真正含义,既不能把孩子引导成“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胆小鬼”
11、,也不能让孩子盲目、草率,拿生命当儿戏。从“学会生存”的全方位意义上讲,其内涵并不仅仅是安全问题, 单就安全问题来讲,也不限于人身安全这一方面,所以,帮助孩子构筑安全防线,除了狭义的安全防线以外,还应该有道德防线和法律防线,将这三条防线与前边讲过的“戒”的方法有机结合,才能有效保障孩子自由、健康地成长与生活。3、从育人的角度引导孩子学劳动美国哈佛大学 研究人员,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跟踪调查,其具体结果是: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之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此外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专家们分析说,让孩子从小做家务,可培
12、养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他们长大以后,自然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这一调查结果证实了家务劳动与孩子成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也启发我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认识家务劳动对孩子的作用。据分析,孩子缺乏家务劳动至少存在以下弊端:第一,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劳动的态度、对劳动者的态度是品德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而这种教育不能仅靠理论说教,更多的是孩子通过自身对劳动的体验而产生的。孩子没有最基本的劳动锻炼,就不会懂得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假如孩子不自己洗衣服,就不可能理解大人洗衣服的辛苦,也就不会注意保持衣服的清洁,即使大人告诉他一百次,他仍然不会注意。所以由于
13、劳动的缺乏而导致不珍惜所拥有的物品、看不起体力劳动、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问题的出现是十分普遍的。第二,对孩子来说,劳动实践是学习知识,了解、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孩子缺乏日常家务劳动的锻炼,必然会失去这种难得的学习机会。在他的记忆中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的体会,也很难在学习、实践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孩子的劳动习惯与自理、自立能力是连在一起的。相关分析表明:家务劳动时间与儿童的独立性呈显著关系,即儿童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不能设想一个孩子没有劳动的机会,在家里什么活儿都不干,而能够在离开父母的时候完全独立地生活,独立于社会。因为任何劳动毕竟不是有了正确认识就可以胜任
14、的,它需要经过一个由生到熟、由简到繁的实践锻炼过程。 孩子缺乏家务劳动,便体会不到父母劳动的艰辛,对父母为家庭、为孩子的付出不以为然。这就在无形之中为亲子间的体谅和沟通设置了障碍, 这不仅仅使我们所期望于孩子的、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付诸东流,随着岁月的推移,甚至会使做父母的失落感逐渐增强,乃至影响身心健康。总之,孩子缺乏家务劳动锻炼,肯定会产生许多弊端。4、引导孩子在竞争中学竞争引导孩子学会竞争,从为人父母者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自己充分认识竞争的不可避免性,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竞争,研究竞争;二是给孩子讲清“要获得就必须竞争”的道理,帮孩子增强竞争意识:三是指导孩子勇敢地面
15、对竞争和参与竞争,在竞争实践中提高竞争能力。进化论的命题“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不仅揭示了生存的条件性和规律性,也指明了竞争的广泛性和不可避免性。人要想积极的生存,就必须立足生存,致力发展,直面竞争。发展和竞争是生存的重要手段,参与竞争才能生存。生存、发展和竞争的关系,可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在生存的基础上竞争和发展,在竞争和发展中生存”。所以,引导孩子学会竞争就成了引导孩子学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齐物论中有“有竞有争”的句子,郭象注:“并逐曰竞,对辩曰争。”辞海把竞字解为“比赛;争逐”。把争字解为“争夺;力求获得或达到”。对竞争的整体解释有两条,一是“互相争胜”,二是“商品生产者为争取
16、有利的产销条件而进行的角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活中,这两重含义的竞争,一起融入了人们的实际生活,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竞争,实质是一种社会选择机制。大家都在那里尽量表现,由社会根据选拔的基本条件和在较量中形成的次序来进行挑选。因为代表社会进行挑选的责任也要由具体人来承担,所以挑选得是否公平合理,就得看运作程序是否科学严谨和责任人是否公正公平了。孩子在学生时代参与的竞争,虽然没有社会上那么复杂激烈,但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比赛”、“并逐”、“互相争胜”那种有明确对手的“竞”,也有“力求获得或达到”那种没有明确对手的“争”。现在的情况是,许多的孩子和家长们,还没有能够从这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此也就没有引起充分注意,往往还处于无意识和不自觉状态。比如考试,就是孩子们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