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6].docx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6395017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6].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江苏省淮阴中学开明分校 陈娟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

2、的风格。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中,不必过多纠缠于词句的翻译,应该更多关注体会叙事和画面中人物的丰富情感,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2. 把握诗歌内容,领会人物形象,感受诗歌中描述的社会现实。3.品味精彩描写,体味诗歌的意境,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现的社会现实。2.通过品味精彩描写,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1、 预习诗歌,熟读诗歌,并初步了解诗歌内容。2、 圈画自己感兴趣或有疑惑的地方,并把自己的初步思考写下来。教学过程:一、导入

3、投影呈现:黄四娘家花满蹊(x),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师:投影上的这首江畔独步寻花,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我们齐读一下。生齐读师: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生交流(围绕自由、惬意、生机、快乐等来回答)师:是的,杜甫一生饱受离乱,却也有一段轻松快乐的时光。但是这样的生活却被一场秋风所打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起走进杜甫。二、 浏览全诗,疏通诗意 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将你读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生自由读课文2、 生交流有疑惑之处师准备:秋高:秋深。怒号(ho):大声吼叫。三重(chn)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挂胃(jun

4、):挂着,挂住。胃,挂。长(chn):高。塘坳(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坳,水边低地。呼不得:喝止不住。俄项(q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秋天漠漠向昏黑: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衾(qn):布质的被子。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丧(sn)乱:战乱,指安史之乱。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安得:如何能得到。大庇(b):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突兀(w):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足:值得。3、 教师建议:初读课文时,如果遇到语意上的困难,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看注释、查找资料、向同学

5、求教等方法,解决问题。三、 以画读诗 1、齐读全诗,思考:作者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生齐读生思考交流师准备:秋风卷茅图、群童抢茅图、破屋漏雨图师提醒:三幅图画与诗歌的三个段落相对应,第四段是诗人的抒情,并非叙事描写。2、是的,这三幅图画是诗人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请看背景:背景链接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战乱,经过长途跋涉,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在亲友们的帮助下,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勉强盖了几间草堂安顿下来。这年,他49岁。四、品析词句从背景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几间茅屋对诗人的一家是多么重要啊!下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触,走进那个秋风怒号的下午

6、听读课文,找出每一幅画面中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用心品一品,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提示:(1)第一小组主要负责研究第一幅画面,第二小组主要负责研究第二幅画面,第三小组主要负责研究第三幅画面。(2)扣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生听读圈画, 如果同学们完成了自己的思考,还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师准备:1、秋风卷茅图:l “怒”“卷”突出秋风的声势之大,飞沙走石的状态。(可以用换字法体会,“怒号”换成“呼号”,“卷”换成“吹”、“刮”,效果有怎样的不同?)l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因为风力之猛,茅草被卷向树梢、沉到塘底而不可寻。l 这幅画面写的是秋风,写的是茅草,更写的是诗人。茅草的去向牵

7、动着诗人的视线,渐渐沉下去的还有诗人的心。可见诗人处境的艰难,对现实的焦虑和无奈。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份焦虑和无奈通过朗读呈现出来? 指名学生朗读2、 群童抢茅图茅草飞过江,沉下塘,大部分收不回来,但总有落在地上的。它们的命运如何呢?请第二小组同学交流。l “盗贼”:强调自己的贫困;突出自己的愤慨、痛惜、焦急、无奈。并非要给孩子加上“盗贼”的罪名,告到官府。l 为什么群童“公然抱茅”?孩子的顽皮,不理解诗人的处境;安史之乱,天下皆贫困;安史之乱,整个社会处于无序状态。l “老无力”:安史之乱使诗人身体、精神都饱受折磨,尤其是精神颓丧。l “叹息”:诗人自己的贫苦;战乱给天下百姓造成的贫困。同学们能

8、不能把这份愤慨、痛惜、无奈通过朗读呈现出来? 指名学生朗读3、 破屋漏雨图深秋的下午固然不易,深秋的雨夜更加难熬。请第三小组同学交流你们的感受。l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你家里的被子是什么感觉?(松软暖和)被子为什么会“冷似铁”?(被子已经很多年了,又冷又硬。天气寒冷)“踏里裂”读出了什么?(现在尚且有有冷又硬的被子可用,被子坏了以后,凛冽寒冬如何熬过呢?)活动:“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句话的画面感很强,想象一下,屋外秋雨如狂,屋内雨点如麻,一家人是怎样的状态呢?(孩子、妻子、诗人?)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 示例:屋内地上已经聚集起很深的

9、水了,仅有的锅碗瓢盆都浮在水上。床上都湿透了,诗人的妻子搂着孩子瑟缩在角落里,怀里的孩子还不懂事,依然酣睡。妻子却早已浑身湿透,冻得瑟瑟发抖。而诗人,一脸愁容l 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画面啊!“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对于杜甫个人来说,破屋在秋天雨夜里飘摇,长夜何其难熬;对于国家来说,动乱的国家形势,也让百姓夜夜难熬。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份沉痛、绝望通过朗读呈现出来? 指名学生朗读4、 杜甫说“自经丧乱少睡眠”,我们一起看一看安史之乱中的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从这些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贫病交加、

10、心怀忧思的杜甫。5、 如果是你,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秋雨中,全家又冷又湿,你会怎么想?生交流杜甫诗怎么想的呢?为天下寒士祈求广厦,希望他们能有所庇护。6、 他的这种情感强不强烈?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标点:四个感叹号字词:“安得”是一种企盼;“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范围之广; “风雨不动”“安如山”广厦之安稳;寒士之安心; “呜呼”:对天下寒士受冻的同情、悲愤;对美好的企盼;对国家动乱的担忧 “独”:甘愿自我牺牲的坚定、悲壮 “死亦足”为了实现理想,诗人愿意继续一家人在风雨中挨冷受冻,甚至为此付出生命。这是何等博大的胸襟,何等崇高的理想!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份博大和崇高通过朗读呈现出来?

11、 全班齐读7、 杜甫的这份心忧天下,反应在他的诗作里,表现为诗歌内容的深广,意境的雄浑,感情的深沉,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投影)五、以诗读诗 回读本诗,提炼诗意,感受诗情,请用诗歌的语言写一写这首诗带给你的感受以及你心目中的杜甫。 生交流 师准备: 示例:你是这样的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你还是这样的杜甫“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你虽屡遭离乱,却立志报效朝廷。 你的肩膀承担不了一个王朝的没落,但是你愿意去承受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悲伤。你是诗圣,更是一位兼济天下的铮铮男儿。六、总结 别林斯基说“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无疑,杜甫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诗圣杜甫。七、作业 阅读杜甫的诗作:解嘲为农江村百忧集行登楼等,完成300字的小论文我心中的杜甫。八、板书 舍己 为人 秋风卷茅 群童抢茅 祈求广厦 破屋漏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