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月食》(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637459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月食》(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看月食》(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看月食》(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看月食》(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看月食》(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看月食》(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月食》(教学设计).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看月食关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独立认识本课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转”“背”,积累“半信半疑”、“果然”等词语。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并能根据“月食成因示意图”口头介绍月食现象。积累文中描写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3、能了解产生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有观察、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新词,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教学难点了解月食发生时的景象以及月食的成因。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三球仪。2、预习作业(1) 读通课文,圈出新词。(2) 形近字比较。钩( ) 镰( ) 蓝( )钓( ) 廉( ) 篮( )(3)课后练习1,注意多音

2、字的读法。(4)课后练习2。(5)自由查找一些关于月食的资料。教学过程一、 谈话揭题,整体感知师:有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有时候又大又圆的月亮忽然慢慢地看不到了,一会儿又慢慢地复原,这种自然现象叫“月食”。你们想知道月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看月食这课。(板书:看月食) l 检查预习效果。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眨”、“转”字是翘舌音,读准多音字“没”“转”“背”。 2 关于月食现象有两种不同解释,奶奶说月食是什么?爸爸说月食是什么?用“”圈划出来。 3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奶奶 爸爸 天狗吃月亮 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4 分角色朗读奶奶和爸爸的话。 5 表弟相信谁的话?理解“半信

3、半疑”,与“半信半疑”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板书:半信半疑、深信不疑 6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最后一句和最后一节。 7 奶奶和爸爸,谁说得对呢?我们来研究一种科学的说法。说明:“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通过师生谈话,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本课多音字较多,因而在检查预习时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为后面的阅读扫清了障碍。整体感知全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文中的两种观点,既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以感情朗读的形式来理解“半信半疑”,在此基础上再找它的反义词,这一设计既避免了机械地理解词语,又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做了有针对性的指导。二、了

4、解月食发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1 指名读第2 小节,思考,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请用“一”画出描写月亮的句子。2 月食之前的景色多美啊!可是,月食就要开始、月亮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月食的全过程?在看之前,提三个要求,指名读 ( 1 )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儿? ( 2 )月食开始了,月亮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 3 )月亮复原时,形状又有什么变化? 3 带着这三个问题来观察,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最认真?(放媒体) 4 找到课文描写月食过程中月亮变化的语句,边读边思,完成课后练习慢慢地,月亮成了_一般,接着像_ ,像_ ,像_ ,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像_。5 交流中

5、注意:正音:没 找出这句中部首相同的字:镰、钩、锣 重点指导“镰”,指导右半部笔顺 6 作者通过打比方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变化过程,像_像_ 像_ 像_, 月亮是不是变得像这些形状呢?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放媒体)边看边师生引读。说明:月食之前月亮的样子很美,这也是学生积累语言极好的例子,此处应引导学生学习比喻句的写法并有感情地朗读。学习课文中有关描写月亮变化的语句时,教师应注意给学生一定的默读思考、自由朗读的时间,让学生静心阅读,将课文的文字在头脑中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依托语言唤醒获的形象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三年级仍不能忘记字词教学,在交流时相机指导“没”的字音和“镰”的

6、字形。7 再齐读第3 节月亮的变化过程,感受一下月食开始的情景。 8 读第5 节,比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都是写月亮的形状变化,有什么不同?(变化过程完全相反) 9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月亮的还原过程说说。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露出,接着像_,像_,像_,天色也越来越亮。最后,月亮整个儿出来了,像_挂在天空中。 10 放月食全过程的媒体,生看板书并用最简洁的语言为媒体配上解说。说明:比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写月亮形状变化的不同,教师反复操作并引导进行观察,让学生配上解说,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一个无痕的整合。三、初步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1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

7、象呢?指名读爸爸说的话。2 师演示三球仪,仔细观察,当地球转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生讨论。师补充相关资料。 3 请学生边小组演示边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发生的原因。你觉得爸爸说的话正确吗?从哪儿知道的?(读第5 自然段)抓住“果然”“仍旧”谈理解。4 指导读第3 、4 、5 节。要读好爸爸、表弟的话及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5 把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和月食形成的原因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本课设计巧用了课文

8、的空白点,师适当拓展相关的科学常识,让学生边演示边交流,并抓住“果然”“仍旧”谈理解,为学生搭建了可供展示的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的人,他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四、总结拓展1 有人说:吃鱼子脑子会笨;打喷嚏是因为有人想你;耳朵热是有人说你坏话;眼皮跳意味着祸事到 对这些说法你有什么看法?选一个话题,和小组里的伙伴们交流你的看法。(小组讨论交流) 2 师小结:对,面对一些迷信说法,我们要敢于打破,并用科学知识来解释。3 说话训练表弟回家后,她

9、会对“奶奶”说些什么呢?她是怎样打通奶奶思想的?让我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做表弟,教师做奶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又根据课文内容再提出若干问题,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效。) 说明:有效地利用教材的空白,创设情境说话,既训练了语言,又培养了学生想像力。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民间传说,是由于人们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而自己想出的一些缘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的热情,学习从小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板书看月食奶奶 爸爸(不是)天狗吃月亮 (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半信半疑 深信不疑关于说课

10、一、教材分析本文通过“我”和表弟一起看月食,具体描绘了月食开始和结束时的天文景象。本文是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但又不单纯描写自然景观,而是将其融人事件之中。课文以表弟对奶奶的“天狗吃月亮”之说心存疑惑为线索展开描写,通过“我”和表弟的所见,再现了月食开始和结束时的景象,又通过“我”和表弟的所闻听爸爸的话,揭示了月食产生的科学知识,最后以表弟释疑,要告诉奶奶不是“天狗吃月亮”结束,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可以分成三部分:第1 节为第1 部分;第2 、3 、4 节为第2 部分,具体描写月食发生时的景象及月食形成的原因;第5 、6 节为第3 部分,描写月食结束时的景象。二、学情分析由于经

11、历了两年多课改实践的锻炼,学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基本具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学生思维敏捷、学习主动性强,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较好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主动积累语言的积极性,语感能力较强,有独特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较高的朗读水平,能针对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三年级的学生大多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在阅读中初步体会关键词语、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其思维活动主要就是运用表象来进行的直观形象思维,很难想象出由文字所描绘的动态画面。儿童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月食是一种很少见到的自然

12、现象,全班同学都没有亲眼见到过这一奇妙的自然景观,但他们求知欲强,对看月食这篇课文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在感受形象的同时,看到的景象和词句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目标一:学会本课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转”“背”,积累“半信半疑”、“果然”等词语。本课需在阅读中认识“点、锣、完、镰、刀、钩、铜、旧”8个生字,教学中要根据生字本身的特点,在字音和字形上有所侧重。如:注意引导学生归类:“锣、镰、钩、铜”4 个生字都是金字旁,这4 样东西都是用金属制造的,教学时要多让学生将字形与字义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有

13、效地记忆字形。“镰”重在指导学生注意右边书写笔顺;“钩”则应指导与“钓”的区别。借助图画,理解“锣”“红铜色”。目标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并能根据“月食成因示意图”口头介绍月食现象。积累文中描写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采用范读、自由读、默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边指导边评议,让学生在情感朗读中推敲、品味语文魅力,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悟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语言优美,应注意引导学生去诵记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使学生养成诵记好语言的习惯,不断提升语言素养。 结合默读课文了解月食发生、结束时的景象进行。让学生默读

14、想像月食发生和结束时景象,再把月亮变化的图示画下来,根据所画的图示来完成“课文内容填空”,这样就将阅读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切忌为完成练习而练习,应当把它作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在语言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语言和思维。目标三:能了解产生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有观察、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民间传说,是由于人们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而自己想出的一些缘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的热情;学习从小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上目标涵盖了多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的内核;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四、关于教学设计这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所述月食的现象对学生而言没有真切感受,月食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