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6367051 上传时间:2024-02-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数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分数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分数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分数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意外”亦美丽,“生成”更精彩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和“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直困扰着我。今年9月份,我有幸参加了常德市首届小学数学教师素养大赛,其中澧县的汤鑫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案例回放 在学生知道把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月饼的14后,汤老师让小朋友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纸折出14,并涂上颜色表示。 学生们纷纷拿起纸,动手开始折并涂色。 学生们完成得差不多了,

2、汤老师说:“请大家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和别人一样的就不用展示了。” 学生们纷纷上展示台展示作品。 这时汤老师发现一个学生把纸平均折成了4份,用颜色把4份全涂了。还有一个学生把纸平均折成了16份,可是没涂色。 全班交流时,汤老师有意把这两个孩子的作品放在最后进行。 第一幅作品 师问这个学生: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要求涂几分之几? 学生马上明白了,用自己的小手遮住了其中的3份,说空出的这1份就是这张纸的14。 老师表扬了这个孩子,他兴高采烈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但老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追问学生:除了刚才这个同学找到的14,你还能找到吗? 让学生通过寻找,明白了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

3、任意一份都是这张纸的14。 第二幅作品 师:请大家看看这位同学的折法,谁来说说? 生1:他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16份,一份就是116。 师:那么这样的2份是多少?3份呢?4份呢?你们觉得他折的怎么样? 生1:乱折。 生2:没按老师要求折。 生3:他开小差了。 师:这些116、216、316、416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生1:是同学折出来,才让我们认识的。 生2:我们得感谢他。 老师这时趁火打铁,问:谁能涂出这张纸的14呢? 通过再次涂色和展示,学生明白了将一张纸平均分成16份,其中的任意4份都是这张纸的14。 上例中,那两个小朋友折出的图形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但汤老师并不是简单地对其进行对与错的评

4、判,而是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生成性课程资源,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的认识,同时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她的做法受到听课者和专家的一致肯定。 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根据教师事先的预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但是,课堂教学又是千变万化的。由于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其中不少有灵动的思维,所以,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设计,预设之外的“生成”是随时可能出现的。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妥善解决。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预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整合甚至放弃原有的预设,使静态的预设方案变成动态的生成实施。正确处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不仅不会偏离教学目标,反而能为之前的预设增添精彩。 通过反思,我体验到:只有教师的预设服务于学生的课堂生成,善待每个孩子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那么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动态发展的人。这样的课堂才是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1313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