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6362016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摘要党的十六大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农村还是主要依靠家庭养老,但随着农村社会和农民家庭经济条件的变化,家庭养老作为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开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1992年1月民政部推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在经过十多年的调整、整顿后,不但没有使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得以普及,参保率反而呈下降趋势,这不得不使我们重新思考农村养老保险的模式问题,究

2、竟应该运用何种模式来解决我国农民的养老难题,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践为何会遭受重大的挫折,究竟是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本身在制度设计上不合理,还是我国目前根本就不具备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文章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写作的目的,意义以及相关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回顾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的历史演变: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的现状,从制度本身和制度的执行过程两方面对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的试点经验;第四部分,最后,在分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实旌的制约性因素的基础之上,得出我国现阶段不能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3、只能建立一个分地区分人群的多层次的养老模式。关键词:养老保险模式;家庭养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绪论11问题的提出我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有近20年的历史了。1986年,上海、大连等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成为首批试点地区,从而启动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序曲。1991年6月,原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并于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公布实施。截至1997年底,试点推广到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多个县(市、区),总计有82

4、80万农村人口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累基金140亿元,约55万人开始领取养老金,发放养老金约16亿元。同时还建立了各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近3万个,配备专职人员近4万人。但1998年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入衰退阶段。截至1998年,全国仅有2123个县、65的乡镇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人数只有8025万人,1999年7月,国务院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总之,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践存在很多问题,亟待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模式。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社会保障的

5、最基本目的是为了保证生产力的持续发展。1992年在经过十多年的调整、整顿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不但没有得以普及,参保率反而呈下降趋势,这不得不使我们重新思考农村养老保险的模式问题,究竟应该运用何种模式来解决我国农民的养老难题,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践为何会遭受重大挫折,究竟是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本身在制度设计上不合理,还是我国目前根本就不具备。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2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的历史演变21建国初的家庭保障时期建国初期,农民分得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从全国解放到土地改革结束期间,农村普遍建立了农会,组织和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和生产自救活动。但是,由于我

6、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农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加上在一定时期内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忽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建国后农村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状态中。受此影响,这期间农村的社会保障主要是以农户家庭自我保障为主,政府、社区适当扶助,即农民的老、残、病、死,农业生产中遇到的一般自然灾害,主要由农户自我承担,辅之以亲友互助;如遇有大的天灾人祸,各级地方政府及时拨粮拨款进行救济,组织生产救灾,帮助渡过难关,使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2人民公社集体保障时期人民公社兴起于1957年,既是政权机关又是生产组织,农民以生产队为单位参加集体劳动并领取劳动报酬,

7、老年人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就能得到保障,这一时期的农村养老是集体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规定“有条件的基本核算单位可以实行养老金制度”。据此,一些经济发达的公社、大队开始互助合作建新村,兴办福利事业,实行社员退休养老制度、助学奖学金制度以及统办红、白喜事制度等等。这一时期农村开始由自我经济条件下农户自我保障为主的模式走向以农村社队集体经济为依托、国家适当扶助的社会保障轨道。但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社会保障仍停留在低水平上,且各个地区的保障水平极不平衡。23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分化时期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人民公社政

8、社合一体制下的集体经济被家庭经济所取代,集体保障丧失了经济基础。这一时期以家庭保障为主,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开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1991年,民政部研究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决定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公布实施方案确定了资金筹集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1998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移交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这个阶段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态。3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现状与问题

9、31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的现状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主要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之有土地保障、农村社区养老、。五保”制度和社会教济制度、商业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养老服务的提供者是家庭,家庭中的成员负有对老年人提供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赡养责任。“五保”制度和社会救济制度针对的都是农村中的特殊群体,相关群体的养老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到解决,但是不具有普遍性。商业养老保险的供给者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保险公司。由于受农民收入水平和养老观念的影响,商业养老保险只能面向部分富裕而且观念比较新的农村居民,不可能普遍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农村最低生

10、活保障制度是于1994年开始探索,但仅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实。目前全国有2000多个县级行政机构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对象达985万人,约占农村贫困人口总数的42。同时,在2006年底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已建立制度的地区完善制度,支持未建立制度的地区建立制度。但伴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五保”制度等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的需求和农村老龄化加剧的趋势。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调整与整顿,截到2004年度,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11、呈基本下降的趋势,由1999年的975降到2004年的716, 32我国目前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传统养老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家庭养老保障能力的削弱首先,在我国“未富先老”的形势下,人口老龄化在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沉重压力的同时也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老年供养系数上升,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加重。我国老年人口中的75分布在农村,集中养老的支出对农村家庭养老的负担可想知。其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削弱了家庭养老保障的功能。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除了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以外,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制度设计上的缺陷,第一,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富不保穷。第二,不具备社会保险的显著特征,第三,基

12、金保值增值困难。第四,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且不平衡。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基金管理不够规范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无法可依,只是根据相关政策措施加以实施,基金由县级统一管理。第二,干部群众在享受集体补贴方面差距过大。第三,多种保险形式各自为政。4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的现实选择41现阶段全面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约性因素411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前已述及,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面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要比城镇严峻。如何妥善安排如此庞大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是个大闯题。即使现在开始实施农村养老保险,从积累期到受益期也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由于我国对社会保障的研究不够深入,对于究竟何种程度才是

13、适度,如何达到适度,达到适度的成本效益以及是否有替代方法等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412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制约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根本性原因。我国较为发达的城市经济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并存,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城乡差别由二元经济结构所决定,我国社会保障也呈现典型的二元结构,即城市职工的高水平社会保障与农村人口的低水平甚至是缺失的社会保障并存。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状况。农村养老保障采取的是经济手段,必然需要具备相应的农村经济基础才能加以实施。因此

14、,它的保障方式、保障水平取决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或者说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这一状况。421不同地区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分地区分人群构建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大都是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转向成熟期的过渡阶段,即工业化发展靠自身积累,且其剩余反哺农业的时期。从经济指标看大体有:(1)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在15以下,农业劳动力结构份额在20以下; (2)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降至50以下,且处于老龄人口高峰期: (3)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如按这些指标来衡量中国农村所处的阶段,总体上差距是比较大的。在中

15、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差距会更大。同时,我们也发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有许多地方已经基本达到或接近了前述条件。正因为中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城镇与农村两极分化严重,中国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城镇与农村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也不可能在农村地区建立农村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因此,我国应该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的养老保险模式。4211贫困地区农村养老模式我国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很低,仅能维持最简单的消费,而无力支付养老保险缴费。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特征表现在: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的收入普遍低于平均水平,收入低、消费差、投入少,自我发展能力弱,生活困

16、难;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低,仅能维持最简单的消费。由于收入水平低,有限的收入全都用于生活消费,决定了其生产的低投入,导致了自我发展能力弱。据调查,四川、贵州、广西和陕西4个省农村老年人13的恩格尔系数大部分在60以上,说明农村老年人处于绝对贫困状况。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特征决定了贫困地区最迫切的保障需求有两方面:一是发展生产,提高收入,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二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针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征,贫困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应该主要放在家庭养上,坚持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由子女、配偶或其他直系亲属为老人提供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的一种养老模式。农村家庭养老使家庭资源在代际之间从有生产能力的中年家庭成员向老年人转移。通过这种家庭资源转移与分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