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0.docx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6355684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6.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0.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教案执教教师:伍超辉教学目标1 .通过媒体视频,了解作者。2.朗读、默读课文,熟悉议论文基本结构,理清文章思路。3.合作交流,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方法。4.感受求知精神,激发对知识的探究意识。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初步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面对文章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他们依然对叙事类的文章比较感兴趣,而对于实用文体不愿意深入思索。议论文,学生接触较晚,学习此文前,他们只学过两篇议论文,对此文体的把握还只是感性上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单元目标强化议论文三要素的熟识与把握。本课位于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议论文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总体内容是以求知与读书为主题,训练重

2、点是搞清文章内容,区分观点与材料,辨析两者间关系。本课虽是自读课,但在的教学设计中这三点均有体现。此前学生接触议论文不多,此文内容离他们生活较远,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上定位在了议论文的表层感受和论证方法的积累上。多数初中生不太喜欢议论文,所以运用适当的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学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教学难点认识议论文材料与观点的联系。教学过程导入:激趣导入,动手实践屏幕上出示两组容易产生视觉错觉的圆的图片,问学生哪个大。并让学生上讲台证明自己的结论。(讲桌有直尺)从而得出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从动手实践入手,通过观察比较圆的大小,巧妙自然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学

3、习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给学生当场录像,为后面让学生练笔做准备。)一、 简介作者二、 整体感知课文大意。1.朗读课文,根据上下文推断词意并造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袖手旁观、一帆风顺2.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在文中勾画下面问题的答案。 本文作者谈论了一个什么话题?作者的观点主张是什么? 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限定时间,继续训练默读能力,培养学生迅速捕捉信息

4、的能力并培养动笔读书的习惯。)3. 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自己的见解。4.总结议论文基本模式,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一部分(1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第三部 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学生结合文章结构,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总结:读一篇文章

5、,首先要弄明白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开头、如何行文、如何结尾。对应到议论文,我们要弄清楚:论点是什么,作者为了证明论点使用了哪些论据,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说清论证的思路。四、 穿插材料,理解论证方法。学生根据观点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找论据,析论证方法。 穿插助读材料关于儒家重伦理而轻科学的论述。儒家思想内容丰富,从个体来讲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信:指待人处事的诚

6、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但,儒家文化不重视科技的发展,在其中的教育思想中,极少出现对科技发展论述。因此,古代的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忽略了科学实验的精神。 学生根据观点B“中国学生大多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而不愿动手”找论据。穿插助读材料丁肇中教授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用中文发表演讲,寄语故国的青年们,希望他们重视科学实验工作在未来的年代里为科学事业的发展

7、作出贡献。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荣誉。我是在旧中国长大的,因此,想借这个机会向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强调实验工作的重要性。中国有句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落后的思想,对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有很大的害处。由于这种思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都倾向于理论的研究,而避免实验工作。事实上,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更是从实验中产生的。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的兴趣,而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摘自丁肇中教授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演讲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对实验的认识。拓展讨论: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

8、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五、学习成果小结:本文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1)引用古语: 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 指出它的基本意思 、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表格如下:列举事例阐述道理论述角度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反面事例通过实验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正面事例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对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反面事例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板书设计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