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总复习.docx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6355502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地质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区域地质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区域地质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区域地质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区域地质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地质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地质总复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区地质总复习地区地质学试题 参照答案(占试卷内容的85%左右)一、填空(略)二、名词讲解:1. 大地构造学:研究地球特别是岩石圈的组成、构造构造、运动规律、演化历史、动力成因的科学。2. 蛇绿岩套:在优地槽型地向斜中,由基性 超基性岩、枕状玄武熔岩和海相含放射虫硅质岩“三位一体”组成。3. 克拉通:陆壳达到牢固状态,再无构造变形的地区,专指牢固的结晶基底。4. 地盾:克拉通内大面积出露结晶基底的地区,长远上隆,缺失积聚盖层,仅局部边缘很薄。5. 绿岩带:拥有明显的地层旋回,原岩主要由基性火山岩到中酸性火山岩与积聚岩组成。6. 表壳岩:由积聚岩和火山岩经地区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的统称。原岩在地

2、表条件下形成。7. TTG 岩套: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一般是以长英质片麻状为主的高级变质侵入岩。主要分布在太古宙花岗岩 绿岩区、麻粒岩 片麻岩区。8. 地台:地壳上相对牢固的地区,拥有明显的双层构造。下构造层是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结晶基底;上构造层是未变质的、产状平缓和厚度较小的积聚岩组成的积聚盖层。9. 地轴:位于地台边缘,呈狭长带状,是地台内部相对活动性较大的正向二级构造单元。基底构造层出露较广,积聚盖层缺失或发育不全,断裂、岩浆活动较强烈。10. 深断裂:切割深度大、空间延伸久、具发育长远性和继承性的巨大破碎带。11. 构造旋回:地壳发展有规律地出现的周

3、期性构造活动过程。12. 构造层:地壳在一个构造旋回或必然发展阶段中,在必然空间范围内所形成的地质综合体。13. 变换断层:是一种水平错动在两端突然停止并改变为其他一种方向和构造种类的断层。14. 威尔逊旋回:是指大洋从张开到闭合的整个过程,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落期、终了期和遗痕。15. 板块:岩石圈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切割成既不连续、又互相“镶嵌”的球面块体。每个块体的厚度相对与地球半径是很薄的板状。一般指块体较大的牢固构造单元,其底部是软流圈的低速高导层并存在岩石的部分熔融。16. 混杂积聚:在板块俯冲作用下,不相同地址、不相同成因、不相同时代、不相同性质的岩石或积聚物,经过破碎作用

4、和混杂作用所形成的复杂混杂体。17. 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18.复理石建筑:由海相砂质与泥质岩相间形成,常为巨厚层,可达百米千米,而单个韵律层很小,以厘米计。19. 滑脱构造:岩石圈中存在一些近水平的大型界面,在必然应力作用下,这些界面上的岩石从下盘滑脱。上盘岩石产生褶皱、断裂构造而不延伸到下盘,造成上下岩块脱节的现象。20. 变质核杂岩:位于地形高处的变质岩和上覆的未变质积聚盖层之间为低角度的拆离断层,这种变质岩被称为变质核杂岩。21. 大陆裂谷:在古老地盾或地台基底之上,地幔上涌岩石圈拱曲隆起、地壳拉张形成,主要发育在地盾或地台基底之上。22. 前陆盆地:大陆碰撞过

5、程中,原被动大陆边缘在仰冲板块的推挤下,向下挠曲而形成。23. 裂陷槽:由断裂大陆边缘的内角部位向大陆地台上延伸的、长远或某些时期明显活动的、沉降较 / 深的线性拗陷。24. 热节余磁性:岩浆冷却成岩过程中,当温度降至居里点时,岩石被地磁场磁化并保留下来。25. 欧拉定律:一个刚体沿半径不变的球面的运动,必然是环绕经过球心的轴的旋转运动。在球体表面,任何一点的搬动都不是沿着直线,而是弧线。26. 火山岩岩石系列:一套有成因联系的岩浆岩杂岩体,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亲近伴生,并反响必然的大地构造环境。27. 双变质带:由两个互相平行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和高温低压变质带组成。高压低温变质带位于俯冲带上部或

6、海沟的陆侧。高温低压变质带平时相当于岛弧和陆缘火山岩带。两带之间平时被一条完全未变质的岩带分开,也可以直接接触。三、简述题:1、大地构造学的主要特点地区性强研究范围从大陆延伸至大洋底,对各地区发育的岩石- 构造组合进行整体研究,力求揭穿全球的构造格局、发展规律和演化历史。历史性强Ar-Pt-Z-Pz-Mz-Kz-今,各个时期的地层岩石逐渐累积、构造事件互相叠加,在研究区集中出露,地质现象复杂,研究难度大。理论研究性强 作为地质研究的前沿学科,大地构造学自有它的发展性、研究性和不确定性,研究地区不相同、认识角度不相同会使各家见解产生分歧。但随着地质研究方法、技术的不断创新,人们的认识最后会趋于一

7、致趋于真实综合性强 运用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实验地质和深部地质等学科的发展成就,综合研究全球构造2、地台的基本特点:形态特点:地台呈近卵形或等轴形。地貌特点:地势平坦,起伏不大。地质特点:各时期积聚盖层呈面形分布,岩性较简单,主要为成分成熟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厚度不大,只有地槽的 110。岩相、厚度变化不大,发育石英砂岩、碳酸盐岩、含煤、铝土、铁质岩建筑,红色岩和陆相火山 - 碎屑岩建筑。构造简单。岩层产状近水平,褶皱宽缓。深断裂主要发育在地台边缘和与地槽的分界处。岩浆活动稍微,仅局部有基性- 超基性、碱性侵入体和玄武岩类的喷发。岩层无地区变质现象。外生矿产丰富。地球物理

8、特点:地壳厚度凑近平均值,无异常上地幔,低速带埋藏深。重力布格异常为低负值。磁异常幅度变化小。热流值低。3、中国地台的发展早期:差异起落较明显,内部构造有必然程度分异。地台边缘差异起落强烈,形成狭长带状的隆起和凹陷,凹陷中积聚厚度大,岩相、厚度变化也较大,局部有断裂、褶皱、火山活动。地台内部差异起落稍微,形成广阔的大型隆起和凹陷,积聚不厚,岩相、厚度较牢固。中期:相对牢固的发展时期。地台整体缓慢起落或差异起落,内部差异稍微,积聚厚度小,岩相、厚度较牢固,大地区范围内,以滨 - 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和海陆交互相含煤积聚为主,是重要的外生矿产时期。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均十分稍微。后期:较

9、强烈活动时期。地台全区上隆,走开海侵,内部可以出现较明显的断块差异起落,形成大小不一的内陆凹陷或断陷盆地,发育较厚的陆相含煤、生油与含膏盐积聚,是中国重要的油气能源形成时期。地台边缘和隆起区断裂、岩浆活动较强烈,有多次中酸性火山喷发和中酸性至酸性岩浆的侵入活动,末期有玄武岩喷发,是中国地台区重要的内生成矿时期。4、中国地台的主要特点。拥有明显的活动性:积聚盖层分布广、厚度大。深断裂十发散育。受到过多次构造活动,盖层宽泛褶皱断裂。有大量岩浆岩分布。局部有地区变质现象。内生矿丰富,新构造运动宽泛而明显。地台内部差异性明显:差异起落运动明显,造成大型隆起和坳陷。受周围地槽影响,地台边缘较内部活动性大

10、。中再生代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之下俯冲,地台东部成为亚洲大陆边缘活动带的一部分。独到的发展过程:地台早期,活动性和差异性较明显。局部有断裂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台中期,相对牢固,大面积缓慢起落。地台后期, 再表现活动性和差异性。断块差异起落, 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明显增强。5、海底扩大的主要依据:1、海底地形。不平坦,大体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洋脊三个地区。洋脊轴部最高,向两侧逐渐变低,海沟及大陆坡底部最低。原因是新洋壳从洋脊向两侧扩大变冷,岩石圈密度变大下沉的结果。2、海底积聚物的侧向变化和海底年龄深海积聚物由洋脊向两侧从无到有, 从薄到厚积聚层序由少到多, 最低部积聚物的年龄愈来

11、愈老,似向洋脊渐进超覆。积聚物的层序变化在洋脊两侧是对称的。洋脊积聚物年龄和火成岩的年龄最新,愈向外愈老,最老不老于中生代或侏罗纪。岩石年龄以洋脊为轴两边对称。这是由于老的岩石和积聚物随着海底扩大被带走,在深海沟处下沉到地幔中去消失了或被焊接到大陆边缘上了。3、变换断层: 变换断层是一种水平错动在两端突然中止并改变为其他一种方向和构造种类的断层。变换断层分布于洋脊 - 洋脊间,沟弧 - 沟弧间和沟弧 - 洋脊间。洋脊 - 洋脊型变换断层是海底扩大山的主要运动型式。4、海底磁异常:三大洋海底磁异常拥有明显的共同特点。正负磁异常条带与洋脊平行相间排列,并以洋脊为轴两边对称。两个相邻磁异常条带的地磁

12、场正、反向时间之比与正、反向条带宽度之比与正、反向积聚物厚度之比都是一致的。上述现象均属海底扩大形成。6、地槽的基本特点:形态特点:一般呈狭长带状,延伸具方向性。地貌特点:常为宏伟的长条形山脉,地形切割较强。地质特点:各时期地层沿地槽走向呈狭长带状分布、岩性复杂、富含有机质、常夹火山岩。以海相为主, 厚度巨大, 岩相厚度变化大,有硬砂岩建筑, 细碧 - 角斑岩建筑, 复理石建筑和磨拉石建筑。在优地槽地向斜中常发育蛇绿岩套。构造复杂。岩层挤压褶皱强烈,断裂发育,多为走向逆断层和逆掩断层,深断裂众多,尤以走向深断裂最发育, 常组成地槽界线或内部构造单元之间的界线, 对地槽的形成和发展有明显的控制作

13、用。岩浆活动强烈。 早期以基性超基性岩浆的海底喷发与小型侵入为主; 中期以中酸性 - 酸性岩浆的大型侵入为主;后期为碱性系列的喷发活动和小型浅成侵入活动。受到必然程度的地区变质作用。矿产丰富,以内生矿产为主。地球物理特点:地槽褶皱带多为地震活动带。莫霍面深,具异常上地幔。重力异常呈带状。磁异常呈必然规模的线状或链状分布。热流值高。7、大陆漂移的凭据:1大陆拼合:几何拼合大西洋两岸轮廓极其相似,选择915 米等深线进行拼合,可获得最佳收效。地质构造拼合:大西洋两侧大陆的地层、构造、岩石、矿产遥相响应。2古生物和古天气凑近北极处,发现石炭纪- 白垩纪的热带植物化石和古近纪的温带植物化石,而处于热带

14、、亚热带的南美、非洲、印度、澳大利亚等地区发现有宽泛分布的石炭 - 二叠纪冰川积聚物。利用大陆漂移理论可很好地讲解上述现象。生物变异的研究也供应凭据。大陆分裂和漂移,增加特其他生态环境,增加物种的多样性。而大陆聚合,生态环境地区减少,由于生计竞争,物种减少。各大陆物种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分裂时期,物种数目迅速增加,而各大陆汇聚为联合古陆时,物种数目迅速减少。联合古陆再次分裂后,物种数目又迅速增加。3平移断层:大陆和海底都有大量断距达数十至数百公里的平移断层,表示大陆壳最少可作相同幅度的水平位移。4古地磁:同一大陆同一时代岩石测出来的地磁极地址是凑近的;不相同大陆同一时代岩石测出来的地磁极地址则明

15、显不相同,但是当除去了大陆漂移的影响后,地磁极地址又会凑近或重合,由此证明大陆漂移是存在的。8、深断裂的鉴别标志积聚标志:线状地带内的积聚特点与相邻地区不相同;线状地带的两侧,地层岩性、岩相、厚度等积聚建筑特点不尽相同;呈串珠状分布的内陆断陷盆地积聚等。岩浆活动标志: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体状分布,或其中含深源橄榄岩捕虏体,呈带状延伸的花岗岩等酸性至中酸性岩体分布,现代或古代火山的线状分布;热液蚀变增高的带状分布;岩脉、矿脉与岩浆相关矿产的明显带状分布。构造标志:在狭长地带内,地表断层密集,褶皱作用增强和复杂化,出现明显的片理化带、劈理带、节理破碎带和动力变质带;构造带长条状延伸,其构造线主体方向与两侧不一致,不相同种类、不相同规模的构造突然相接。地球物理标志: 康拉德面和莫霍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