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6338256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隆中对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隆中对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隆中对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隆中对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隆中对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隆中对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隆中对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隆中对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意。 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重点难点 1、重点 A、朗读文言课文。 B、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难点 A、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B、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陇亩 倾颓 猖蹶 存恤夷越 胄 殆 沔 诣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二、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233297字示祚 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

2、吴三国的历史。2、时代背景简介: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

3、请诸葛亮下山。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三、分析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语音,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 陇亩:田地。 好:喜欢。 每:常常。 时:当时。 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 友善:友好。 信然:确实这样。3、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 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 枉:委屈。 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顾:拜访。4、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

4、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 遂:于是,就。 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 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指汉朝。 倾颓: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 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 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信:通“伸”,伸张。 遂:就。 用:因此。 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已:停止,罢休。计:计策。 安:疑问代词,怎么。5、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 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非临,抑亦:不仅

5、而且 谋:筹划(得当) 挟:挟持,控制。 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争锋:争强,争胜。 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援:外援。 囹:谋取。 利:物资。 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 殆:大概。 资:资助,给予。 险塞:地势险要。 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因:依靠。 成:成就,创建。 暗弱:昏庸懦弱。 殷:兴旺富裕。 存恤:爱抚、爱惜。 胃:后代。 信义:诚信仁义。 著:显明。 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6、修:治理。 政理:政治。 身:亲自。 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箪”和“壶”是形容词作状语,表工具。箪,用箪。壶,用水壶。 诚如是:确实像这样。 日:一天天。6、翻译全文。7、再次朗读全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四、小结1、一词多义谓 认为 调为信然 对-说 谓先主曰已 停止 然志犹未已 通“以” 自董卓已来 已经 已历三世信 确实 谓为信然 诚信 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然 这样 谓为信然 但是 然志犹未已 用 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贤能为之用 运用 此用武之国2、古今异义顾 古义 拜访 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 照顾凡 古义 总共 凡三往 今义 平凡孤 古

7、义 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孤不度德量力 今义 孤立殆 古义 大概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今义 危险日 古义 一天天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今义 太阳3、词性活用 箪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名词作状语 用水壶4、通假字 信,通“伸” 伸张 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从 自董卓已来5、句式 A、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B、省略句。 君与俱来。 C、倒装句。 时人莫之许也 D、递进复句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第二课时一、预习1、朗读全文,质疑。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题。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文意,这节课,我将深入探究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三、分析

8、1、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2、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3、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4、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做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5、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6、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

9、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7、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8、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根据当时形势而提出的。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军事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优势),此诚不可与争锋。(诚字强调要尊重这个客观事实) 2)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内部团结紧密,地位巩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荆州是用武之国(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战略意义),而其主不能守,此殆

10、天所以资将军。 4)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经济力量雄厚),但刘潭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表、刘璋两个集团内部极不稳定)。 5)刘备是帝室之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有号召力)6)联合少数民族-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联合孙权孤立曹操-使其两面受敌。诸葛亮的对策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是完全可行的。他在对当前形势分析是都强调了“人谋”的重要性。例如:谈曹操的“以弱为强”时就指出-“非为天时,抑亦人谋”;谈孙权的地位巩固时则指出-“贤能为之用”;向刘备提出总揽英雄建议时表明-尽管刘备目前处境艰难,但只要“人谋”得当,成霸业、兴汉室的愿望还是可以实现的。

11、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为三部分: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2、指出荆、益两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3、归纳策略上的主要之点并指出光明的前景。9、课后练习三。 1)文中“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这句介绍诸葛亮生平与隆中对相似,不同在于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本文是“时人异焉”,课文是“时人莫之许也”,只有诸葛亮的朋友“谓为信然”文中“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与隆中对比较为简略。课文先写徐庶的介绍,再写先主三顾茅庐问计。文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关于对策的具体内容本文省略。课文最后还加上关、张对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的反应,从侧面写出刘备如鱼得水的感受。本文则没有这情节。 2)诸葛亮“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孙权“遣军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四、小结:这篇文章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为主要内容。诸葛亮在对策中 分析了敌我友多方的形势,确定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然后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充分展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