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3.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6335962 上传时间:2023-12-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夜洛城闻笛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春夜洛城闻笛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春夜洛城闻笛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春夜洛城闻笛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春夜洛城闻笛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夜洛城闻笛3.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大连博伦中学 谷惠芳【教学目标】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4.背诵诗歌。【教学方法】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2.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德育目标】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2.背诵全诗。【难点】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导

2、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感悟想象指导写作小结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揭题激趣。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叫望乡,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春夜洛城闻笛来感受那一份愁思。二、资料助读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1.关于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3、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白诗以抒情为主,诗之风格豪放、洒脱、大气,清新俊逸,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2.关于背景: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朗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正音:(孙永金、黄梦鑫)散(sn)折(zh)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七

4、言绝句一般如何停顿呢? 明确:而二一三或二二三3.学生范读。4.小组练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5.小组展示。6.我们反复读了几遍诗,你感受到了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明确: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学生解释诗意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这悠扬的笛声不仅传到了诗人的耳中,更是飞遍了整个洛阳城。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这笛声又引起了哪些人的感想?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

5、齐读一、二句。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我们学写作的重点。2.学习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学生解释诗意。师: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理解“折柳”。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师补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

6、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联想画面:因为思乡,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因为思乡,范仲淹“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思乡,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结合自身的感受想一想,说一说。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师导读: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游洛阳时,听到哀怨幽咽的折杨柳引发了他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诗歌中的款款深情。(师生齐读)师: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作“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五、拓展延伸,积累沉淀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累古诗词

7、中常见的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1.古诗词意象杨柳 2.你所知道的古诗词中的其他意象。六、作业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乐曲,试着作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心声。七、板书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借景抒情折杨柳玉笛声故园情联想资料:古诗词意象-杨柳 杨柳,落叶大乔木,柳枝细长,柔软下垂,性喜湿地。花呈鹅黄色,成子后,上有白色绒毛,随风飘落如絮。古人花絮不分,既称杨花,也叫柳絮。自先民们吟唱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之后,杨柳就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意蕴丰富的意象。 1.美好春光的象征。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杨柳的生命力极强,分布地域极广。与小草一样,杨柳也是最早的

8、报春信使之一,正所谓“漏泄春光有柳条”(杜甫腊日)。李白也有“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宫中行乐词八首)的诗句。依依袅袅的杨柳成为诗人们歌咏美好春光的意象。白居易:“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清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杨柳枝)他将初春新柳的婆娑轻扬,“弱不胜莺”的风姿,描写得细致入微。“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诗中洋溢着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欣喜之情。 2.离愁别恨的隐喻。柳絮飘忽不定,引发了人们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于是,杨柳又成为诗歌中感时伤春、离愁恨别的隐喻。郑谷

9、柳中有:“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柳丝轻拂,依依袅袅,似在挽留什么;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离绪。诗人借柳絮表达了离愁别恨。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里的杨柳,成为引发思人离情别恨的导火索。 3.送别怀乡的寄托。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其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赠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发音相近,借“柳”表达“挽留”之意。如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楼月,年年

10、柳色,灞陵伤别。”柳树因多栽种于檐前屋后,又成为故乡的象征。诗人借助柳树,还可以寄托怀念故乡之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4.得意忘形的小人。诗人们出于不同的写作目的,会根据杨柳的一些生理特点,赋予它不同的含义。那枝条柔软“恰如十五女儿腰”(杜甫)的杨柳,也能比喻趋炎附势、得意忘形的小人;那素洁似雪的柳絮,也能影射不思进取的孟浪子弟。曾巩的咏柳讽刺了那些一朝得势便肆意妄为的小人:“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能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古典诗歌中吟咏杨柳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阅读时,我们切不可“走马观柳”,须涵咏玩味,细心揣摩。(源自语文报高中版2009年第46期潘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