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新课标选修I.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6334558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年新课标选修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08年新课标选修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08年新课标选修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08年新课标选修I.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08年新课标选修I.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8年新课标选修I.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年新课标选修I.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8年新课标选修I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编1(2008,广东文科基础)在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A.公民大会 B.陪审法庭 C.500人会议 D.十将军委员会答案:A解析: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2(2008,天津)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青苗法 募役法 免役收庸法 方田均税法A. B. C. D.答案:D解析:纳庸代役是唐代实行的政策,和王安石变法无关。3(2008,山东基本能力测试)下列词句休养生息 杯酒释兵权 犯颜直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2、乐”“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对应的排序是A. B. C. D.答案:C解析:萧何为西汉初的政治家,西汉初期出现“休养生息”的政策。李世民继位后,提拔曾反对过他的魏征做了谏议大夫,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范仲淹为北宋名臣,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政知事,以改革时弊,在其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中国十一世纪进入了北宋中后期。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政知事,主持变法,变法增加了政府收入,使得北宋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4(2008,四川)有

3、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A.青苗法B.均输法C.免役法D.市易法答案:D解析:材料要求回答直接损害商人利益的法令,A项限制了高利贷的盘剥,B项均输法教材没有讲到,C项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D项限制了商人对市场的控制。(2008,广东文科基础)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B.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C.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D.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答案:D 解析: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先定论”都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5(

4、2008,上海单科)19世纪70年代有个日本人对来访的德国友人说:“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时期的日本A.正开始建设现代国家 B.刚准备抵制西方文化C.才决定学习儒家经典 D.已成为世界重要强国答案:A解析:19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经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6(2008,四川)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分析能力。俄国是废除农奴制,沙皇的专制统治依然存在,所以BC项错误,改革前两国都已经出现资

5、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所以D项错误,其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7(2008,全国I)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属于难题。注意题干中时间限定词“1878年”和关键词“10种新事物”。这些新事物,大多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例如照相机、电报、报纸、学校、信箱等,不是简单的经济,而这些内容又不足以

6、确定全盘西化。故排除A和C。富国强兵固然是明治维新的目的,更是位居首要的改革,但和材料主题还有些距离。文明开化指的是明治时代主动学习西方,西洋文明传入,新事物如八面来风涌入日本,引致在制度及文化上出现巨变的现象。材料本身体现的也是儿童广泛地接受新事物,这也属于文明开化。综合考虑选D。8(2008,上海单科)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答案:D解析: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

7、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被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9(2008,山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公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2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分)(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

8、不同?(4分)答案:(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立军功;努力耕织(2)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及商鞅变法等重点内容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第(2)问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及商鞅变法的特点的掌握及理解。10(2008,广东单科)(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9、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史上少数民族统治者封建化的改革。第(1)问,依据材料归纳概括。第(2)问,考查史实的记忆能力

10、。第(3)问,“改革措施的溯源”即改革的背景,应从北魏孝文帝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北魏统一北方、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民族大融合的趋势等方面分析。改革对后世的影响,应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作答。11(2008,江苏历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

11、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答案: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

12、炼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体现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第二问考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第(2)、(3)问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12(2008,天津)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4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4分)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

13、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面阵等课程。(3)材料二中新式学堂由何者创办?(2分)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3分)材料三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合计课时5451936111120884310180(4)与材料一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4分)你怎样评价?(2分)材料四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

14、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5)依据材料四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6)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2分)答案:(1)儒家学说(四书五经)。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2)内容专取四书五经,文体采用八股文。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加强了专制主义(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3)洋务派。适应了洋务运动需要,培养了翻译、军事和科技等实用性人才。(

15、4)添设西学课程,科目设置全面,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5)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理性主义的影响增强)。德国科技高度发展,如电磁波、X射线、发电机、内燃机等;出现许多新兴工业,如汽车制造、电力、化工等;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工业产值居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6)要加快社会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解析:(1)此题考查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间的关系。学而优则仕是解题的关键点。(2)考查明清和唐宋相比发生变化的部分,主要是明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只要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即可。(3)考查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以及其创办新式学堂等的内容和历史作用。(4)考查20世纪初清王朝在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