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6326481 上传时间:2023-12-31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辽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辽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辽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辽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2、,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注】掇:采摘。刻露:刻削裸露。本:描绘。安:安享。幸:有幸。(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宴酣之乐_岁物之丰成_(2)把文中画

3、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3)请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一个表示官职的词语,他们指代的是同一个人,请写出该人名。 (4)先从【甲】文中找出描写春夏之景的语句,再从【乙】文中找出描写秋冬之景的语句。由此可见,作者写景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5)【乙】文中写到“岁物之丰成”,请结合【甲】文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 (6)作者在赏景之时,两文中流露出怎样一种共同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 【答案】 (1)尽兴地喝酒;年(2)就天天同滁州百姓昂首观青山,低头听流泉。(3)太守、刺史;欧阳修。(4)野芳发而幽

4、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语言凝练(或结构整齐、音韵和谐、能抓住景物特征)。(5)滁人出游、太守设宴就地取材,都能体现出滁州物阜民丰的特点。(6)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与民共乐。 【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实词,除了平时的积累识记,考试时可以用迁移法和语境法来推断。我们知道“酣”在今天表示做什么事情做得很起劲,很尽兴。这里就可以根据语境来推断出,他们喝酒喝得很尽兴。第二个“岁”,我们经常在说“岁岁平安”,意思是年年平安,由此迁移,这里的“岁”也就是年。 (2)句中难点词有“日”,结合学过的“吾日三省吾身”可以知道,“日”是指每天。把整句话意思连贯起来即可。 (3)从【甲】文“太

5、守宴也”“太守醉也”“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等地方可以看出表示官职的词语是“太守”;【乙】文从“刺史之事也”一句可以看出表示官职的词语只有“刺史”。从【甲】文原文最后一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和【乙】文“修之来此”可以看出,这两个官职指代的都是欧阳修。 (4)第一问找写景语句,只要抓住不同季节景物的特点应该不难。如果【乙】文读不懂,可以借鉴【甲】文写秋冬的语句。第二问,分析写景语句的语言特点,可以从修辞、结构、音韵、炼字等角度考虑。比如【甲】文写春写景物的语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句式工整,

6、结构对仗。 (5)回答时先要了解题干中语句“岁物之丰成”的含义:当年谷物丰收成熟。再从【甲】文提炼相应的语句:“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滁人成群结队,高兴出游;太守设宴就地取材,菜品丰富。 (6)把握文章思想情感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甲】文反复写“乐”:“乐意无穷也”“宴酣之乐”“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其核心是“太守乐”“与民同乐”。【乙】文则是在“岁物之丰成”时,刺史“与民共乐”。因此两篇文章最终表达的都是“与民同乐”的情怀。 故答案为:尽兴地喝酒;年; 就天天同滁州百姓昂首观青山,低头听流泉;

7、 太守、刺史;欧阳修;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语言凝练(或结构整齐、音韵和谐、能抓住景物特征); 滁人出游、太守设宴就地取材,都能体现出滁州物阜民丰的特点; 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与民共乐。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信息的理解与

8、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悉文章内容;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比较阅读,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熟习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概括主要点作答,注意相同之中找不同,不同之中找相同。 【附参考译文】 【甲】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

9、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

10、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乙】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既然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下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新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 (那时)又

11、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的原因,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

12、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去国怀乡 去:到,往B.锦鳞游泳 锦鳞:美丽的鱼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D.吾谁与归 归:归依(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渔人甚异之B.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C.不以物喜

13、,不以己悲 以其境过清D.感极而悲者矣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3)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景物一暗一明,触发了人们一悲一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C.选文写景状物词句整齐,辞采华美,音韵和谐。D.选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感情。【答案】 (1)A(2)C(3)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己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4、。(4)D 【解析】【分析】(1)A去:离开。BCD理解正确。 (2)A宾语后置的标志;代词。B连词,就;连词,不译。C因为。D连词,表示顺接;连词,表并列。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第三、四段分别写览物而悲者和览物而喜者,这两段属于描写和抒情,而第五段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据此可知,这两段文字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既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AB

15、C理解正确。D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故答案为: A; C; 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己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