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器形之梅瓶的造型装饰与发展.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6322679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器形之梅瓶的造型装饰与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器形之梅瓶的造型装饰与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器形之梅瓶的造型装饰与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器形之梅瓶的造型装饰与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器形之梅瓶的造型装饰与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器形之梅瓶的造型装饰与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器形之梅瓶的造型装饰与发展.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古代器形之梅瓶的造型装饰与发展摘 要:中国陶瓷的诞生与发展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改变,其外在的形态和内在的功能能够反映出各个时代的特色。其中,梅瓶是中国传统陶瓷造型中最常见到的瓶式之一。本文论述的对象主要是宋元、明清时代的陶瓷梅瓶。最终通过对中国古代陶瓷梅瓶的发展整合,以及对梅瓶造型与装饰艺术特征的比较,分析中国古代陶瓷梅瓶艺术风格的成因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关键词:梅瓶;造型;装饰;发展演变一、梅瓶的起源据相关文献考证,梅瓶起源于唐代,定型于北宋时期,其发展历程从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梅瓶自唐代开始就深受民众的喜爱,官民窑场大批量生产,人不分贵贱,位不分高低,无不竞相购置。梅瓶出

2、现之初,成为应该并非如此称谓。然而,“梅瓶”之名究竟始于何时,至今仍然没有定论。历史文献中,最早的关于“梅瓶”称谓的记载是在清代。清末寂园叟所著陶雅曰:“器皿之佳者,曰瓶,曰盂,曰罐,曰盆,曰炉,盎,杯,盘之属。至于不可胜计,而以瓶之种类为多。瓶之佳者,曰观音尊,曰天球,曰梅瓶。”关于梅瓶之名始于何时,晚清学者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谓:“梅瓶,口细而项(颈)短,肩极宽博,至颈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宋瓶雅好作此式,元明暨清初,历代皆有斯制”。从其中可得知,凡是小口、短颈、丰肩、收腹的长颈瓶,不论其年代何时,一概称之为梅瓶。器用方面,则认为是用以插折枝梅花,作为摆饰

3、。实际上,梅瓶最初是用作储酒之用,这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其称谓,则认为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的稳定,以及明代文人骚客对清瘦梅花的喜爱和推崇,逐渐将梅瓶的称谓从“经瓶”提升至“梅瓶”。同梅瓶的称谓一样,梅瓶的起源在学术界也一直未有定论。综合来讲,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梅瓶起源于辽代的鸡腿瓶;其二则认为是中原各国自身器物演变的结果。梅瓶的“北方起源说”认为梅瓶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的饮酒器,是该少数民族饮酒器皿的异变。契丹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一支,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秋冬避寒,春夏防暑,依水而居。为了满足实际需要,契丹人民发明了不少符合日常生活需要的器皿,比如契丹族的

4、牛腿瓶和鸡腿瓶,就是契丹民族典型的饮酒器。实际上,梅瓶的形制与这两种饮酒器大同小异,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器形的规格上。此说看似正确,但有学者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宋代的梅瓶之所以颇受关注和喜爱,最主要是因为其小口广肩短颈的特点。鸡腿瓶瓶口与肩的比例大致在1:2.5以上,梅瓶则是1:4。由此认为,梅瓶的不仅是为了避免酒香外溢,也更方便控制酒的倾倒量。这个鸡腿瓶的功能是不同的。进一步将,从鸡腿瓶到梅瓶之间,也没有发现演变的过渡形器形。但尽管如此,也不能完全否定鸡腿瓶和牛腿瓶对梅瓶的影响,例如,宋代梅瓶就分成了南北两派。北派梅瓶形体修长,秀丽挺拔;南方梅瓶体态相对憨厚。因此,关于梅瓶的起源,我个人认为

5、是综合了两种起源说的影响,相互作用向前发展的。二、梅瓶的造型梅瓶出现于唐代,在宋代开始盛行。宋代的梅瓶,分为南北两派。北宋北方梅瓶的瓶口,宛如清代的插画女子,樱桃小口,精巧迷人;而其整体体型又如唐代美人,丰肩修腹,魅力无比。究其形制,不仅南北有别,各窑口的风格也有区别。但总体来看,北方各窑口的作品比南方的作品具备更强烈的审美冲击力。宋代北方的梅瓶,基本上为小口、短颈、丰肩、修腹、狭足。其基本造型特征为小口、短颈、丰肩,上腹浑圆,下腹内敛,无耳、环等附加物,体态修长,造型秀美。追溯每梅瓶的发展历史,它的用途都因时代的变化而不同,主要是从储酒到装饰观赏以及用于祭祀的风水宝瓶。在宋代,大小官民窑竞相

6、烧制梅瓶。宋代的梅瓶形制比较单一,造型类似,一般为小口圆唇外翻,颈部上下一样宽,器体大多高而较瘦,肩部下斜,底部比较小,肩部和颈部所成角度较大,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北宋晚期,长腹、短腹两种梅瓶造型就已同时存在。到了元明时期,梅瓶发展迅猛,大小窑厂纷纷大量制造样式繁多的梅瓶,比如元代景德镇、磁州窑、钧窑、龙泉窑、吉州窑等窑口都烧造梅瓶,其造型也愈加优美,主要以窖藏出土和传世的形式保留下来。元代梅瓶以景德镇烧造的青花梅瓶最为精美,受到元代雄浑粗放的时代风格影响,这个时期的梅瓶多是平口,短颈上细下粗,肩径和底部尺寸加大,肩部饱满雄伟。在原有器形的基础之上,元明时代又增加了很多新的器形。

7、比如器身成八棱形和瓜棱形的梅瓶,甚至于一些造型十分夸张的器形也开始出现,反映了这一时代工匠技艺的提高和审美意识的多样化。明代是梅瓶烧造的最高峰。洪武二十六年曾明文规定社会各阶层的器用制度:“凡器皿,公侯一品酒注、酒盏用金,三品至五品酒注用银,余皆用瓷、漆、木器,并不许用硃红及抹金、描金,雕琢龙凤;庶民酒注用锡,酒盏用银,余瓷、漆”,这些建立在等级差别基础之上的制度极大推进了官、民窑瓷器的生产。与此同时,梅瓶的社会地位在宋代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在宋代,梅瓶基本上为普通百姓所用。时至明代,梅瓶经常出现于达官贵人的墓葬中。明史志凶礼有记载:“初,洪武二年。给明器九十者,纳之墓中。壶,瓶,酒翁,后定制。

8、公,候九十事者准此行之,余以次减杀。”如果说宋代的梅瓶造型挺拔秀丽、优美俏丽宛若女子,那明代的梅瓶则雄健、浑厚,充满了男性气息。这个时期,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圆厚,明显的线角转折几近消失;肩部上倾,线条饱满有力;腹部呈垂直状,也有一些会微微向里收;足部稍向外撇。综上所述,从明代开始,丰足梅瓶逐渐增多。到了清代,则几乎全为丰足,窄足极少。到了清代,梅瓶已很少在墓葬中出土。清代官窑生产的梅瓶多仿明代制造,其特征为肩部几近平出,整体显得上大下小,在颈、肩部增加了很多华丽的贴饰,失去了传统梅瓶修长秀丽的美感。在用途上,清代梅瓶已演变为单纯的陈设品,花纹丰富多彩,花鸟、人物、龙凤、山水,应有尽有。由于

9、造型比例不当,给人以不谐调的感觉,远远不及明代的水平。清乾隆的梅瓶讲究图案化,龙纹极为死板;嘉庆年间的梅瓶造型多变,有的宽胖憨厚,有的修长秀美。;胎体与前期区别不大。青花、红釉、蓝釉白龙纹、祭蓝釉和硬折角,瓶腹鼓圆、腹胫瘦长等形制改变,逐渐形成南派真正意义上的梅瓶形制。伴随后来彩绘技法的介入,成为清代梅瓶的标准器形。由此看来,梅瓶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后早就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也许有人说:梅瓶原先不过是一种普通“盛酒容”,根本不具备研究价值。事实上,这种人们所漠视的器形中蕴含着人类无意识的文化共识。梅瓶,由于融合了先民们的智慧和中国文化中的精粹,获得了尊贵的社会地位。古往今来,不论是金银制品,还是木石雕刻,皆因人类注入的文化内涵而变得高贵,这一点,在梅瓶身上得到了充分地展现。注 释:中国陶瓷名著汇编第134页陶雅,中国书店,1991年版.明史卷六十,礼制十四?凶礼3?葬丧之制条,中华书局,1974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