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631909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摘要】血管性痴呆发病率日益增高,但发病机制不明确,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因此各方面研究日益受重视,本文主要对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病理类型、发病机制等方面做一综述.【关键词】血管性痴呆0引言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的进展性疾病.其临床表现除神经系统定位损害的病症和体征外,尚有系列异常的神经心理病症和精神行为,已成为继阿尔茨海默病(AD)后的第二大痴呆疾病.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VD发病渐有上升趋势,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病员家庭、社会及国家增添了沉重的负荷.据国外资料报道,VD是迄今

2、为止唯一可防治的痴呆,如早期治疗会具有可逆性1.因此探究VD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发病机制,以期寻求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的有效措施,已成为医学根底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1危险因素已有的研究成果已证实脑卒中的发生和开展与VD的产生有着亲密关系,主要凸显在共同的危险因素上面,但经深化研究发现:VD除有脑血管的因素外,和年龄、文化素质、遗传以及其他导致大脑缺血缺氧等因素也有亲密关联2.因此,假如以脑卒中干预为核心来归属VD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与脑卒中干预有关和干预无关(或不明显)的两大因素体系.1.1脑卒中干预有关的因素丧失而发生痴呆3.根本证实糖尿病是VD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Hassing等通过对7

3、02例8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患VD的可能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倍;Gregg也认为从病因学上阐释是由于糖尿病影响了脑部血流动力,致使血管的反响性和自身调节功能下降,增加了临床“静息性脑梗死的危险程度4.缺乏,都是VD的高危因素.Rygleiz等经过对68例痴呆患者和年龄匹配的正常人对照研究发现,VD患者血浆抗氧化剂维生素E的程度明显低于AD患者和正常人,可能与抗氧化剂活性降低使自由基形成增加,增强了对神经元的损伤.载脂蛋白E(ApE)对胆固醇代谢起重要作用.ApE4因子对胆同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程度有增高作用,故APE4可通过进步血脂程度促进动脉硬化,从而使VD的危险性增高.堵

4、塞和腔隙状态,或使髓质小动脉严重狭窄和灌注缺乏而形成白质广泛的不完全堵塞6.1.2干预无关的因素2病理类型VD起病突然,病情呈阶梯性恶化,早期功能缺陷呈斑片状分布,有局灶性神经病症和体征.按照国内外文献的分类标准11,共将VD的病因学分为8种类型:多发性梗死性痴呆(VID);要害部位梗死引起的痴呆;多发腔隙性梗死引起的痴呆;Binsanger病;混合性痴呆;出血性痴呆;家族性脑淀粉样血管病;其他原因如低灌注性痴呆等.但以下四个方面更具病理特征.2.1多发性梗死性痴呆(ID)ID是VD的主要类型,表现为梗死灶的体积大和数目多.病理显现大脑双侧多发性梗死,临床循证有一次或屡次卒中病史,表现为有局灶

5、神经病症、体征(如偏瘫、失语、偏盲)、假性球麻木、可能伴有语言障碍、小步态、强哭强笑、巴彬斯基征阳性、自制力丧失等.T检查发现大脑的双侧低密度的阴影,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脑皮质萎缩.说明梗死灶在引起痴呆的过程中,部位比大小更重要.杜贤兰2,12等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后能否引起痴呆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病变的部位,其中最常见的部位为脑动脉主干闭塞,一次发病即可导致痴呆;其次发生在脑部的海马、丘脑、角回、尾壳核、苍白球及左半球等位置,这是与人的学习、语言、认知等功能有亲密关系的区域,一次梗死,即使小面积也可引起痴呆.2.3小血管疾病引起的痴呆主要病变于脑小血管,引起腔隙性脑梗死和缺血性白质损害.病变主要位于

6、皮质下部位,所以皮质下病症群是主要临床表现.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常重叠Binsange病和腔隙状态,腔隙病灶分布于纹状体、苍白球或丘脑或半球白质,发病常较隐袭,认知功能障碍与脑影像学改变.2.4缺血和缺氧性低灌注引起的痴呆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等引起血管损害或颈动脉狭窄闭塞,使大脑参与认知功能的重要部位长期处于缺血性低灌注状态,神经元发生迟发性坏死、凋亡和缺失,基底神经节、白质、重要脑区产生明显损害,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13.VD实际是一系列由于血管因素引起的痴呆综合征.临床以多灶脑梗死性痴呆(ID)较多见.脑动脉硬化、狭窄、闭寒导致脑组织灌流量降低,脑组织构造受损,兴奋性下降,导致脑代谢率降低和

7、脑血管血流量下降是缺血性痴呆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根底.3发病机制既往的研究已明确了VD发病的部分理论根据,但尚无一种理论能圆满地解释其真正的发病机制.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基因技术及组织病理学的开展,从神经生化、分子免疫、遗传基因等角度使人们对VD可能的发病机制有了更加深化地认识.3.1神经生化机制说明,海马A1区HAT免疫反响阳性神经元和纤维数量明显减少,与大鼠的学习记忆障碍程度呈正相关.大鼠缺血再灌后乙酰胆碱(Ah)浓度下降,含量降低,同时给予拟胆碱能药物能改善学习记忆功能.许多研究证明,记忆突触即为胆碱能突触,胆碱能神经通路本身即参与构成记忆痕迹.隔膜-海马的传导通路与空间识别、工作记忆有关,

8、大细胞基底核-大脑皮质的传导通路与学习过程的调制、参照记忆有关.这些部位的损伤可导致皮质、海马及大细胞基底核细胞萎缩,胆碱能传导通路受损,从而引起胆碱能缺陷和学习记忆功能障碍15-16.因此,血管性痴呆的记忆功能障碍与中枢胆碱能系统有着必然的联络.3.2细胞和分子机制根底状态,a2+仍维持催化活性,故a和aPK的作用被认为是记忆形成和存储的分子机制之一19.4问题与展望目前脑血管病和痴呆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明了,VD确切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说明.因此利用脑影像和神经精神评估等现代研究技术与方法,更好的研究脑血管病与认知功能减退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的重点.此外,致力于VD相关的基因突变及表达调控的研究可为诊断提供合理指导,能使导致或加重痴呆的血管病机制更清楚的显示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