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标签对孩子的影响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631458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5.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贴标签对孩子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贴标签对孩子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贴标签对孩子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贴标签对孩子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贴标签对孩子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贴标签对孩子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贴标签对孩子的影响(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贴标签对孩子的影响一直以来,很多的家长在咨询问题时,聊起他们的孩子,“我的孩子不爱学习”“做什么事情都很懒”,“我的孩子很胆小,怕事”,“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这些问题是经常会被提到的,我绝对相信,在跟我咨询时用词上还是稍微加以修饰的,而面对孩子,用词和语气上会更加的赤裸裸:“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跟你讲过多少遍,快一点,做什么事情怎么都这么拖拖拉拉”,“你胆子怎么这么小,有什么好怕的”,我觉得这些词多数家庭都是很熟悉的,也可能都有对孩子讲过,现在先不讨论这样的问题如何处理,先来谈谈这些话里本身有没有问题。笨蛋,拖拖拉拉,胆小怕事,小偷,多动症等等这些都是标签,是父母对孩子的

2、某一行为下的定义。超市大家都去过,我们在买一个商品前,都要看标签,上面有名称,产地,价格等信息,标签的意义是让我们能够一目了然的了解这个商品的信息,也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归类。次考试没有考好,孩子心理就会想“可能我真的就像妈妈说的那样是个笨蛋,我没有学习的天赋。”第二次没有考好“原来我真的就像妈妈说的那样就是一个笨蛋”第三次没考好“我是笨蛋啊,我没有别人聪明,当然考不好”。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称为“标签效应”。相信多数妈妈都有买回来衣服,一次都没有穿过或者买回来就后悔的经历,卖你衣服的销售员有没有跟你说过类似于“您真有品位,一眼

3、就看出这是我们刚-刚来的新款 ”,“这件衣服简直就是为您量身定做的,比我们模特穿的都好看,要不您考虑下做我们的模特 ”,当你听到这样的话,心理是不是会把自己归到有品位这一类呢,这件衣服都是为你专门设计的了,你还好意思不买吗。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 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 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大人都如此,更何况孩子。儿童的心理发育、认知能力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是非、善恶、美丑等界限的辩识能力较弱,外界的影响对他们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一个孩子

4、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认同感,并进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为。而且,这种评价出现的次数越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塑造固化作用越强,甚至会左右终生。前面所讲的一些孩子的行为表现,就是由于一些家长无意中给孩子贴上了不正确的标签,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有位心理学家作过一个实验。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作出捐款,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款,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标签。另一些则没有用标签法。后来再次要求他们做捐款时,标签就有了使他们以第一次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过的人捐得更多,而那些第一次没有捐钱被标签为“不慈善的”比没有

5、标签的人捐的更少。-我们常常能够发现,一些演员如果长期扮演某类角色,那么他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就会表现出那类角色的特质,以至于不演戏的时候,看上去还是像那类人。人能够通过扮演一种角色而成为那种角色。长久的扮演,会让人向那个角色的本质靠拢,最后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那种人。有时候,自己都会分不清是在扮演还是真实的自我,习惯成自然,这就是“标签”的作用。凡是练习书法的人,都是从临摹开始,而临摹的第一步,必然是选择好的范本,从正面的模仿入手。父母的言行就是这个范本,范本总是“你怎么这么笨,你偷懒,你不上进,不努力”却要求孩子临摹出来的是“成绩优秀,努力好学,”你觉得有可能吗?父母在说这些的时候,很容易忽略

6、对孩子的伤害,但只要换一个角度,想想自己在单位上,假如领导也这么训斥你:“你就是想偷懒,你根本不努力!”你会怎样?在一个家里,如果妻子责怪丈夫:“你太没本事了,要钱没钱,要权没权,你看别人? ? ”或者丈夫挖苦妻子:“你成天不知道在干什么,家也没收拾好,人也邋里邋遢,你看别人? ? ”那这个家一定是没法安宁了,而且被责怪的一方,很有可能真的就变成你所描述的那种人。同样性质的话, 我们对孩子更是经常脱口而出, 这些无意间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以及其他类似的负向的 “期望 ”,很可能会像魔咒一样控制他-的思想和行为,讲得多了,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变得跟家长的评价越来越相像,因为外部评价往往会成为自我评价

7、的依据,最终决定了个性发展的方向,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信念,认知系统。评价和标签是成长的导航系统,你现在怎样评价孩子,将来他就很可能成为那样的人。并影响他的整个人生。最终就会变成“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总部认证导师马奇想毁掉一个孩子很容易“贴标签”就够了!刘翔退役了,这个参加了 38 次比赛,得了 36 次冠军的“超人”,被人记住的,却是他的两次退赛。因为伤痛,他被贴上了“刘跑跑”的标签。翔飞人退役了。与其说退役,不如说是解脱了,从08 年奥运会的退赛风波开始,他就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只因为他曾是冠军,我们无法原谅他的受伤、老去、退赛,我们叫他“刘跑跑”。可是,

8、我们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为何要苛责他成为一名超人?联想到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也是如此,我们太习惯给孩子评价了。不是自豪地猛夸孩子,就是恨铁不成钢地说自己孩子是“恶魔”,什么笨蛋、认生、小气、内向、害羞、懦弱、暴躁、不自信等等,一串的消极评价脱口而出,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复杂影响。 在种种影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之大。夸孩子、损孩子,是当前儿童教育中,典型的“贴标签”行为。而且父母经常贴的是“负面标签”,这是家长非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不可否认,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有调皮、捣蛋,或有其他许多的小毛病,但这些都是正常的。如果作父母的,总是把眼光盯住这些地方,长

9、期抱怨自己的孩子,其实,真正出问题的,是父母自己的内心世界出现了认知偏差。-当我们给孩子贴标签时,他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可以称为“标签效应”或“暗示效应”。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 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 它对一个人的 “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 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同时,这反过来强化了“贴标签”的人,使其更“坚定”自己的看法。我们都知道著名的“伤痕实验”:实验者通过化妆,在志愿者脸上画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先让志愿者看了效果后,借口补妆,悄悄把伤痕擦掉了。然后带着毫不知

10、情的志愿者到各医院的候诊室,观察人们对他的面部伤痕反应。当志愿者返回后,惊奇的现象出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他们感觉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什么也没有不同!这就是标签的威力。孩子是一张白纸,你给他贴上“自私”的标签,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私;你给他贴上“胆小”的标签,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 我想,你一定会发现,当你为孩子贴上这些不良标签的时候,你的孩子就会”如你所愿”变成你嘴里说的那个孩子!心理学认为, 之所以会出现 “标签效应 ”,主要是因为 “标签 ”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 无论是 “好 ” 是“坏

11、”,它对一个人的 “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 ”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 “贴标签 ”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 “标签 ”所喻示的方向发展。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曾组织一批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上前线作战。出发前,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并未对犯人进行过多的说教,而是让他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专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如何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每一封信都告诉亲人,自己的表现非常非常好。专家们要求犯人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开赴前线,专家又要求犯人在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服从指挥,如何英勇作战等。自然,亲人们的回信都充满了惊喜和赞赏。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英勇战斗。后来,心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