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6310827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2006第1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认知过程意志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过程。认知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特性、意义及本质的反映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心理活动。情感过程:是指情绪和情感活动而言,情绪和情感是人类最有特色的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实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带有独特色彩的

2、反映。意志过程:人在变革现实的活动中,自觉地提出目标,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和挫折,坚持实现自己的目标。个性倾向性:又称个性的动力性,包括一个人的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表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密切联系的。心理过程是个性形成的条件和表现,而个性一旦形成又会制约、影响心理过程的进行。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呈现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心理过程体现心理活动的动态性,心理状态体现心理活动的稳定性,而个性心理则突出了心理特征的恒定性、持久性。心理状态是联结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中间

3、环节和链锁,如果某种心理状态经常发生并持续时间较长,就会在个体身上巩固下来逐渐转化为人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产生的自然历程。地球的形成、生命的出现和人类的诞生标志着物质世界发展的三个水平。动物心理的发展历程。人类个体发展史证明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同脑密切联系着的。)2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所创造的自然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现实和实践是产生人的心理的决定性的因素;人的心理就其实质而言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实践不仅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基础,而且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

4、,2)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人的意识有以下特点:自觉能动性、自控性、创造性),3) 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在头脑中形成映象的过程;心理映象是主观的,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动物发展的心理历程: 1感觉阶段:从低等的环节动物,到节肢动物,到脊索动物(它们只能对信号刺激物的个别特性产生反应);2知觉阶段:脊椎动物(这种知觉反映形式的出现与其神经系统的进化分不开);3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类动物(心理水平达到动物界的最高峰)。心理学家认为,动物演化只有到了能对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做出反应,才可以说有了心理活动,或者说标志着心理现象的产生。由此看来生物在感应性的基

5、础上,进化出本能行为,在本能行为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对信号刺激物的反应,这便是动物心理的产生。单细胞动物:直接接触后产生“运动反应”(无心理现象) 动物(低至环节动物):产生“条件反射”(有了心理现象) 只有人类有真正的思维,灵长类动物有了思维萌芽。 第三节:科学心理学的孕育和诞生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者。1874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出版了生理学纲要,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1879年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意义(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1879年作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6、 第四节:心理学的性质与作用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2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或中间学科);心理学中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有社会科学的性质,心理学是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统一。第2章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 神经系统与脑 第一节:神经系统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是脑的建筑材料。 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细胞体由细胞核、细胞浆和细胞膜组成。神经元的机能: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基本机能是:通过树突及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神经元。)神经系

7、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又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延脑:呼吸中枢和心跳中枢,被称为“活命中枢”。左脑半球与身体的右侧联系,而右脑半球与身体左侧联系,形成交叉的功能控制。中脑:瞳孔反射和眼动中枢。脊髓:基本的反射活动。*脑干网状结构:决定觉醒状态;网状激活系统不仅对控制觉醒、保持注意和清楚的意识状态起主要作用,而且在知觉、学习、动机、情绪的唤醒与活跃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状结构的抑制系统可引起大脑皮层活动水平的降低。两种调节系统的协调活动是维持大脑皮层正常功能的根本保证。丘脑:是皮层下较

8、高级的感觉中枢。除嗅觉外,还是各种感觉的中继站。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层下中枢,也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的中枢。在情绪活动中下丘脑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小脑:主要机能是维持身体平衡,保持协调的姿势,保证随意及不随意动作的实现,调节肌肉紧张度使运动协调。 第二节:大脑皮层的机能系统 感觉机能系统包括:感觉中枢和传导系统。躯体感觉位于顶叶靠近中央沟的部位,即中央后回,是躯体动觉、平衡觉的中枢。躯体感觉信息在中央后回这一脑区的投射特点:躯体感觉向皮层的投射是交叉的,即一侧的躯体感觉投射到对侧的大脑皮层的相应代表区。感觉传入向皮层投射是倒置的。大脑皮层代表区域的大小与身体不同部位的感

9、觉灵敏度有关。视觉中枢位于距状裂两侧枕叶后端;听觉中枢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和颞上回;嗅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内侧面的海马回前部;味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下部。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 言语机能联合区:1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靠近中央前回的下部。-表达性失语症;2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位于颞上回的后部。-接受性失语症;3视觉性言语中枢-失读症;4书写性言语中枢运动性失写症。单侧化:从解剖结构上看,大脑两半球基本上是对称的。但从机能上看又是非对称性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单侧化。 *单侧化的证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于20世纪60年代初对两名右利手裂脑人进行手术前后的测验比较

10、发现,术前他们都能用左右手写字绘画,术后都不能用左手写字,但保留了用右手写字的能力。在绘画方面,右手反而不如左手画得好。裂脑人的两个半球相互独立,各司其职,无法使两个半球获得的信息进行统整、比较。“裂脑人”:切除胼胝体的病人。 *左右半脑的功能有何不同?答:优势半球的形成与生活、劳动中用手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右利手),言语机能在左半球上得到发展,成年后,左半球优势建立起来,如受损伤,会导致言语机能障碍,而且很难在右半球重新建起言语中枢。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因这种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或其他符号系统,此外还分管数学计算,概念形成,以及对象征性关系和细节进行逻辑分析等,具有语言的、理念的、分析的、

11、连续的和旋律的控制能力。右半球分管不需要语言参与的具体思维和形象思维,具有高度的完形知觉能力及对空间结构方位的识别能力,对复杂关系有较强的理解力,在音乐绘画艺术方面以及对情绪的表达和识别方面都优于左半球。第三节:高级神经活动 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过程:指神经活动从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其强度依赖于刺激物的性质、强度以及对人的意义。 抑制过程:指神经活动从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入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其强度依赖于刺激物的性质、强度以及对人的意义。 动力定型:是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动力定型是怎样形

12、成的?答:当一系列的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就引起一连串的行为反应,各个反应之间保持者精密的定型关系,这种刺激与反应的相互关系经多次重复就成为一种模式并被程序化储存于大脑。只要刺激系统中的某一成分一出现,就会使模式中的反应一个接一个自动进行下去,这种行为的自动化系统就是动力定型。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回答。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感受器:感觉器官中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装置叫感受器。 反馈:亦称回授,是指在反射活动中效应器的活动结果又作为一种新的刺激返回传送到神经中枢,

13、使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反馈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的活动。 由一系列无条件反射构成的连锁反应,经世代发展而被遗传下来,就称为本能。本能行为是由简单刺激引起的先天的复杂行为模式,表现为一系列有顺序的适应动作。(如寻偶、交配、产卵等)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通过模仿、学习、训练而习得的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学派所研究的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继巴甫洛夫之后,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不同于经典条件反射之处: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的,可以主动探究

14、,直到学会踩杠杆才达到一定目的;而后者动物被束缚在实验台,被动接受刺激。另外,前者的反射是从反应到刺激的过程,强化出现在反应之后;而后者强化出现刺激之后反应之前。心理活动的产生方式是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有机统一。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反射活动。 以语言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为人所独有。吃过酸梅,看见酸梅会流口水属于第一信号系统。说酸梅流口水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第3章 心理与行为的动力系统 - 需要与动机 第一节:需要 需要:对对象的欲求称为需要。它是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

15、件的反映。这种反映以主观的愿望和意向的形式表示出来。需要以有机体的缺乏或过剩状态引起,通常以生理变化为基础。需要的种类:1从需要产生的根源看,可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又称生理需要,这类需要以生理活动为基础,与生存和种族延续活动密切相关。社会需要指一切以非生理为基础所形成的需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习得的,因此又叫获得性需要。2根据需要所指向的对象的性质,又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指个体对物质文化对象的欲求。精神需要又可称为心理需要,它所指向的不是物质上的满足,它表现为对精神文化的欲求,对掌握社会意识产品的欲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观点: 理论(略)示意图

16、:马斯洛需要层次示意图由下至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观点: 1、从进化的角度看,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得越晚。2、需要层次越高,与生存的联系越小,它们的满足与生存需要没有直接关系,但高层次需要更能反映出人类的特征。3、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时,个体才受到高一级需要的支配。4、当所有的低层次需要都能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时,人才能受到自我实现需要的支配,他认为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的境界。 第二节:动机 动机: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过程。 环境中能引起动机的物体或条件的作用称为诱因。 动机是需要、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