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题练习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6310744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题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题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题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题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题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题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题练习(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9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鉴赏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题。(11分)春题湖上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注】湖,即西湖。 (1)下列各句对原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 首联,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做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B. 颔联和颈联,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景点做了细致描绘。C. 颔联中 排”字形象、生动,用比喻的手法,写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排列整齐。D. 尾联,作者借 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

2、的喜爱,对西湖、对的依恋。E. 全诗以 湖”字开头,以 湖”字作结,以 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解析】选BCo B项,西湖全部景点”概括不当;C项,颔联中用比喻的手法”不当,排”字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在题写西湖春景时,为了突出画面中景物的某些具体特点,作者运用了一些写作技巧。试结合原诗就其中一种技巧的使用效果做简要说明。(6分)答:答案(示例):运用了白描、设喻、做铺的写作技巧。借助白描突出景物容,层次 分明。借助设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稻如碧毯,蒲如青罗,皆巧 极形容,为景物增添无限神韵。借助铺,突出西湖春景的多样与丰富,表达喜爱 之情。(技巧把握正确,援

3、引原诗恰当,解说的意思也恰当即可)(答出其中一项并 做出说明即可)2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2)题。(11分)苍洱临眺京水绕青山山绕城,万家烟树一川明。鸟从云母屏中过,鱼在鲛人镜里行。翡翠罘罳笼海气,旃檀楼阁殷秋声。虎头妙墨龙眠手,百帧生绡画不成。【注】苍洱:苍山、洱海。京,字号山,河间人。元大德五年至,曾任 乌撒、乌蒙宣慰使。云母屏:云母镶嵌的画屏。鲛人:鱼尾人身,美人鱼。 罘罳(f u s屏风。旃(zh a檀:檀香木。虎头: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小 名虎头。龙眠:宋代著名画家公麟,号龙眠。生绡:素色丝织物,古人以之 作画。 (1)下列对诗歌相关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4、)()A. 此诗写出了的独特景观:水环绕着青山,山环绕着古城;人烟繁盛,山川明丽。B. 此诗描写苍山洱海, 云母屏”鮫人镜”翡翠罘罳”,比喻贴切,形象生动,想 象丰富。C. 诗人看到的风光,情满于山,意溢于海,遂以客观写实笔法描绘了的山川景物 和风土人情。D. 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作者置身苍山洱海秋天美景中的感受,洱海如玉,秋声悠远。E. 此诗的诗眼是 临”字,作者居高临下,全景式地描绘了的山水形胜。【解析】选CE。C项,客观写实”不准确;没有描绘 风土人情”。E项,诗眼 是临字”错,应为眺”字。 (2)这首诗在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虚实结合

5、。前三联均为写实,最后一联为虚写: 哪怕顾恺之、公麟再世, 就算他们的生花妙笔用尽百幅生绡,也画不出的美景 ”,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 空间。实写中又有虚写:鸟飞、鱼游乃实写,云母屏、鲛人镜则是虚写。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题。(11分)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致能、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注陆游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險I汀下钓筒。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注】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1196)陆游在故乡越州山阴(今)时据梦中所作 而补写,时年他已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1)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A. 首联写诗人乘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 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 来往。B. 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 溪友”,可是没有访得溪友,索性坐下来握竿 垂钓。C. 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D. 诗人问诸公:吴中近事你们知道吗?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 苦闷。E. 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 情趣。【解析】选BD o B项,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有误。偶经菱市寻溪 友,却拣吳汀下钓筒”,偶经”指偶然经过,可见诗人不是特意前来寻访。

7、D项, 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 ”说法错误。吴中近事君知否? ” 是作者自问自答。告诉好友吴中家家团扇上都画着一个放翁。 (2)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答: 【解析】首先要回顾诗歌中鉴赏景物的方法和角度,然后圈出诗歌颈联中的景物以及特点。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这两句所写的对象是 菡萏” 蜻 蜓”,白”红”是二者的颜色,可以从色彩角度赏析;香”是菡萏之味,这是嗅觉, 蜻蜓”之弱,这是视觉,可以从感官角度赏析;菡萏绽放散发香味,这是静态, 蜻蜓在风中翻飞,这是动态,可以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答案:色彩浓淡相衬,景物相映生姿。雨后荷花分外洁

8、白,碧绿的荷叶上停留 着一只红色的蜻蜓。色彩描写鲜明生动。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洁白 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视觉描写和嗅觉 描写相结合。白色的荷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荷花散发出阵阵 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陶醉。二、修辞手法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注】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 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 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神居,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9、丁年:壮年。(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魂销”即销魂”,虽多形容悲伤愁苦,但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的惊喜之感。B. 颔联上句借 雁” 月”天”等典型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望雁思归图。C. 颔联下句借 归羊”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 活。D. 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出使塞外前后人事已非的沧桑与 慨叹。E. 尾联对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的真切描写, 高度赞颂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并抒发了 对苏武的崇敬之情。【解析】选AEo A项,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的惊喜之感”不准确,应是悲 喜交加的激动心情。E项,真切描写”错误,此句是通过想象

10、追思历史。 (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6分)答:答案: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技巧。借代, 茂陵”是汉武帝的 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 逝川”二字,这也可说是用典。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 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5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2)题。(11分)拟古九首(其七)陶渊明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1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 这是一首仿拟同类题材的古诗而创作的诗歌。本诗承袭了从屈原到古诗十九 首,再到曹植所形成的借 美人”来抒写自己情感的文学传统。B. 开头两句写春天日暮时分的景象,天空明净澄澈,春风轻柔温和,勾画出一幅 自然春意融融、人物心旷神怡的沐春图,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C. 在这美好的清夜,一位佳人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直到天明。良辰美景,赏心乐 事,四美并具,写足了 信可乐也”的情绪,也为后篇的抒情蓄势。D. 五、六两句乐极悲来,写佳人唱完歌后发出长长的叹息,善感的心中生出种种 复杂的思绪;如此美丽的春夜又能存在几时?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E. 这首诗

12、具有隐喻的意味,结尾处佳人发出的对世间美好事物难以恒常的感喟, 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显见归隐田园的陶渊明仍然难忘世事,心并不旷达超脱。【解析】选BE。B项,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的说法不恰当,全诗的情感有 先乐后哀的明显转变。E项,由这句诗便推导出陶渊明归隐田园后 心并不旷达 超脱”的说法过于武断,认识到生命无常与心旷达超脱与否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 诗人的心情会因时因地因境而变化。 (2)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月和花之美来比喻佳人正值青春年华, 靓丽动 人,享受着生命和生活的美好。 运用叠词和衬托手法写景,用

13、 皎皎”状月并 以云相托,用 灼灼”写花兼以叶相衬,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花月交辉的美好景象。(叠词和衬托,答出一种即可)以乐衬哀,眼前如花似月的一切越美好,越能反 衬出下面诗句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所表达的抒情主人公的惶恐、失意和焦 虑。(每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两点即可。每点中答出手法给 1分,结合诗句分 析给2分)三、表现手法6.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11分)双调殿前欢观音山眠松再思老苍龙,避乖高卧此山中。岁寒心不肯为梁栋,翠蜿蜒俯仰相从。秦皇旧日封,靖节何年种,丁固当时梦?半溪明月,一枕清风。【注】观音山:指观音门外的观音山。避乖:远离尘世。乖,抵触。秦皇旧日封:秦始皇曾

14、登泰山,在松下避雨,封其树为五大夫。丁固:三国吴 人,任尚书时曾梦到松树生其腹上,语人云: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 ”后封大司徒。下列对本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A. 眠松”指睡卧状的松树,而 老苍龙”指古老的苍松。有文曰:松树皮极之粗厚,望之如龙鳞。”B. 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常比喻在困顿中保持高尚的节操。 而岁寒心” 指作者对现实不满,年年感到心寒,不肯为国效力。C. 本曲运用秦始皇封树为五大夫和丁固后被封大司徒的典故,表明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加官晋爵,多为朝廷做事。D. 靖节何年种”中的 靖节”指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其归去来兮辞中有 三 径就荒,松菊

15、犹存”抚孤松而盘桓”等语句。E. 末句一枕清风”的枕”字用得很特别,突出 眠松”形象,照应题目,这株苍松, 眠卧山间,看明月,听清风。【解析】选BCo B项,年年感到心寒,不肯为国效元”错误。C项,从后文 半 溪明月,一枕清风”可看出渴望建功立业,加官晋爵,多为朝廷做事”错误。 (2)诗言声,该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 来表达的?请联系全曲概括并分析。(6分)答: 【解析】答题时首先答出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元曲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 然 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查托物言志的手法。答案:托物言志(或象征、借物喻人);赞颂隐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和 淡泊情怀。(如果答用典、拟人、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的可以酌情给分)四、结构技巧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题。(11分)晚秋登城北门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