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一中2015级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6302432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水一中2015级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天水一中2015级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天水一中2015级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天水一中2015级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天水一中2015级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水一中2015级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水一中2015级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水一中2015级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地理试题(理科)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GIS将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回答12题。1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A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C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D为商业网点选址2对2000年与2006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但局部地区却存在耕地增多的现象。下表为“我国某时段不同降水条件的新增耕地比重”,据此

2、判断34题。降水量(mm)200250-400400-800800总计新增耕地()109148659841003新增耕地最多的区域可能位于: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东北平原 D塔里木盆地4降水丰富地区新增耕地少的原因不是:A山区面积比重大 B气候过于湿热C可供开垦的荒地少 D城市化速度较快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读黄河流域图,回答56题。5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 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6图中乙、丙、丁三地的最主要环

3、境问题分别是(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C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 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78题。7图中字母A、B表示的地形区名称分别是A秦岭 渭河谷地 B贺兰山 宁夏平原C横断山 雅鲁藏布江谷地 D祁连山 河西走廊8在图中字母 B 所在地区进行农业活动时,应当注意突出的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问题 B石漠化问题C环境污染问题 D次生盐碱化问题埃及沙漠广布,人口、城市主要集中在尼罗河谷地争三角洲,首都开罗人口约1800万,是埃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5年3月,埃及宣布在开罗以东的沙漠地区兴建新首都。新首都作为政治中心,规划容纳

4、500万居民,提高175万个长期工作职位。图为埃及略图。据此回答911题。9推测埃及兴建新首都的首要目的是A.平衡地区发展 B.分散开罗人口C.提升国家形象 D. 吸引国家投资10与开罗以北地区相比,在开罗以东地区建设新首都的优势条件是A.农业发达 B. 交通便利 C.用地充足 D. 基础设施完11埃及新首都提供的长期工作职位,所属的主要部门为A.农业 B.制造业 C.建筑业 D.服务业河西走廊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道,也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近年来,该地制种业结构发生变化,蔬菜、瓜果、花卉等制种规模迅速扩大。下图示意河西走廊地区,据此完成1213题。12与黄淮海平原制种基地相比,该

5、地成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最明显的优势是A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B交通便利、距离市场较近C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 D海拔高、气温低、病虫害少13该地制种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水源 B机械 C土壤 D市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人类活动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图a和图b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据此回答1416题。14图a中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 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 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15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对区域的影响,正确的是( )A河

6、流径流量增加 B土地荒漠化加剧C水土流失严重 D洪涝灾害多发16该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错误的是( )A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 B调整农业产业结构C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规划 D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河西走廊属于甘肃省率先脱贫奔小康的地区,也是西部大开发的热点地区。但在经济发展中对资源利用不合理,防护林网建设滞后。甚至民勤县在20世纪50年代种植的沙枣林至今已有近一半消失,从而导致风沙肆虐频繁,土地荒漠化严重。为此,甘肃省委、省政府近年提出要再造河西,现在,河西走廊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实施再造林工程。据此回答1718题。17沙枣林死亡的原因可能是( )A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B病虫害灾害C林带过大、

7、过密,林水矛盾突出 D全球气候变暖,气候过于湿润18“再造河西”反映了西部大开发中首先解决的问题是( )A大力开荒 B开发资源C发展交通 D改善生态系统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地区农民构筑的草方格沙障景观图。读图回答1921题。19农民构筑草方格沙障的主要目的是A削减风力,截留水分 B增加旅游景观C防治土地盐碱化 D提高粮食产量20沙产业是指积极利用沙漠、戈壁的土地和景观资源,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变沙害为沙利,向沙漠要效益的新兴产业。下列适合在该地区发展的沙产业有沙生中药材产业 沙区生态经济林产业 沙区粮食产业 沙漠旅游休闲业A B C D21欲对该地区近年来的土地利用变更状况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所

8、需的最佳资料或技术手段为A卫星遥感图像、GIS技术B1:20万比例尺地形图、土壤类型分布图C土壤类型分布图、卫星遥感图像DGPS技术、GIS技术读漫画,完成2223题。22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 000多万公顷的森林被毁坏,全球森林被毁的主要原因包括将森林开垦为农田 非可持续性的采伐木材开辟森林修建居住地和道路 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A. B. C. D.23为促进世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保护和开发,我们应该A.封山育林,禁止对森林的砍伐 B.注重开发,提高林业经济效益C.禁止各种木材的流通和买卖 D.采育结合,综合开发利用24下图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的多少,箭

9、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回答下题。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主要表现为( )A土壤贫瘠 B生物易遭破坏C枯枝落叶少 D物质养分流大湿地和森林一样,是世界上重要的生态系统。西藏拉鲁湿地(图),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结合图文材料回答2526题。25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其成因不包括( )A降水较多 B气温低,蒸发弱C地势相对较低平,易积水 D高山冰雪融水是主要来源26下列关于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湿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 为了增加当地种植业收入,应将天然湿地围垦造田湿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湿地的减少对当地的气候、蓄洪防洪有影响,

10、但不会对污染物降解产生影响A B C D非洲的刚果盆地是地球上热带雨林的三大分布区之一,目前该地雨林遭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研究人员开展的研究显示:到2050年,森林砍伐可能导致刚果盆地气温上升0.7,将使温室气体造成的变暖加剧50%。据此回答2729题。27刚果河流域雨林大面积被毁的根本原因是( )A历史遗留的迁移农业 B发达国家需要大量木材C人口快速增长和生活贫困 D热带雨林的土壤贫瘠28近年来,对该区域的热带雨林进行大规模开发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生物多样性减少 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 地下水位上升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含量大 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加剧A B C D29地处刚果盆

11、地的国家为保护这一片原始森林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为摆脱贫困,只砍伐名贵木材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严禁砍伐树木A BC D30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 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 雨林植被的吸收作用强烈 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A B C D二、综合题(共40分)31下图中的左图是“美国东北部地区简图”,右图是“中国东北地区简图”,请比较这两个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特征,回答下列问题。(20分)(1)自然环境特征相似性方面的比较:地理位置: ;(5分)矿产资源: 。(5分)(2)我国东北在发展种植业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10分)32读“我国荒漠化主要省区分布图”(图甲)和“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情况图”(图乙),回答问题。(20分)(1)我国荒漠化分布最多的省区是_,(5分)其人为原因是。(5分)(2)简述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措施。(10分)地理1D 2C 试题分析:1城市交通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叠加起来可以对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