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诗情画意2.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6301785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课诗情画意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9课诗情画意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9课诗情画意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9课诗情画意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9课诗情画意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诗情画意2.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9课 诗情画意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用水墨画形式表现古诗大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作能力。2、通过诗情画意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艺术情感。教学重点:如何用水墨画形式描绘古诗大意。通过分析、讨论古诗大意及分析范作的方法解决。教学难点:古诗意境的表现。通过分析范作和以一首诗为例,先讨论分析再示范的方法解决。教学准备:教具:水墨诗意挂图数幅,录音机、古诗朗诵录音带。学具:诗歌、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强调课堂常规。二、导入: 1、播放望庐山瀑布的古诗朗诵带,并展示为此诗配画的水墨诗意图。 2、请看老师为望庐山瀑布配的画,是用什

2、么形式画的?(水墨画)我们今天就来用水墨画表现古诗大意。板书课题:诗情画意三、分析: 1、审美体验:用水墨画表现的望庐山瀑布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讨论) 2、在老师的帮助下分析书上范作: (1)谁能说说寻隐者不遇的诗词大意?读了以后给人什么样的感受?那么范作上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意境的?(在讨论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水墨画法表现隐者生活环境的清幽的) (2)蓬头稚子用了什么笔墨技法表现诗词内容的? (3)泊船烟渚表现了什么意境?如果都用“勾”的方法好不好? 3、师总结:这些诗意图很好地运用了水墨画中的勾、皴、点、染技法来表现诗的意境,使人看了以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要用水墨画古诗大意,要挑选意

3、境深远,层次较多的诗,象望庐山瀑布之类写景的及一些抒情的诗。四、讲授阶段: 1、我们学过的哪些诗适合用水墨法画?请两、三名学生各以一首诗为例分析)诗里写了什么?有什么情节?表现了什么意境?读了诗,你会产生什么感情? 2、以刚学过的鹿柴为例,示范如何用水墨技法表现诗意。 放诗朗诵录音,并请学生说说诗的大意?(有哪些人物、景物)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1)如果要表现出这种意境,诗中中哪些人物或景物可简化或省略?以上我们做的这一步叫“构思”。(板书) (2)想好后在草稿上画画各部分的位置、大小,使重点突出,这一步叫什么?(板书:构图) (3)现在老师要用水墨法将这幅画画在宣纸上了,在绘画前还要

4、考虑哪里要画得虚些,哪里可画得实些,需重点表现的可用勾、皴法,要让它虚淡些可用什么方法?(晕染法) (4)示范画法:示范中注意提问,老师为什么用这种技法来表现。这一步叫“描绘”。(板书) (5)画完后我们可在适当的地方题上诗文,字要小些,整齐些。这一步叫“题诗”。(板书) (6)看黑板,老师用了几步画完了这幅画的?老师在画这幅画时主要突出表现了什么? 3、诗配画的表现方法:要考虑画的形式与诗的内容统一 (1)古诗:采用国画的手法,体现出民族、民间的特色。 新诗:采用较新、较现代的手法表现,使其格调一致。 (2)写人的:以人物为主体,着重描绘。 状物的:以物体为主。 写景的:远景简洁,近景具体。

5、 叙事的:自我想象,联系诗中意境 A、画面可以是单幅的,选择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场景 B、可以采用连环画的形式五、学生作业:从学过的古诗中任选一首,按古诗大意画一幅水墨画,要突出诗意和中心思想。感到困难的同学可以临摹范作。六、小结并展示学生作业: 将自己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请同学们看他是否将诗的意境表现出来了。(引导学生体会诗情画意,激发艺术情感)七、布置下节课用具准备。 诗情画意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强调课堂常规。二、导入:欣赏画家为古诗配的画,体会如何根据诗的意境来用色。如:表现幽静的地方用什么色,表现热闹用什么色。三、交流:以一首诗为例,由学

6、生们分组分析、讨论怎样用色来表现好。然后集体交流意见。四、讲授:分析作业步骤。 1、选诗 2、构思 3、构图 4、描绘、着色:要根据诗的内容去选择与诗相统一的手法。色彩要与诗的内容、表现手法结合起来,以求得与诗的统一。 5、文字:前面构思时已经要求文字画面位置结合为一体,这里不重复,但文字的书写要考虑与画面的统一,有的诗句可以写在画面上,使文字成为画面的一部分。五、学生练习:小组合作一幅着重用颜色来表现的诗意图,题目自拟。六、作业展示,再次体会不同用色所造成的画面效果对诗意的体现。七、师生共同总结:说一说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自己到对中国画诗画同源以及诗的意境的感受。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八、布置下节课用具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