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629927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歌行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短歌行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古体诗的基本特征以及曹诗的写作风格;、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艺术魅力,在初中的基础上提升鉴赏水平。【教学设想】、从初中学过的曹诗入手,解读本诗;、抓住“忧”字作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曹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反复进行朗读,帮助对诗歌的理解。【教学步骤】、引入:(幻灯:封面)同学们在初中学过两首曹操写的诗,谁还记得呢?谁可以为大家背一背吗?(背完一首后分别切入幻灯、:观沧海龟虽寿)、展开:这两首诗是曹操在早期写的,正当壮年的他,雄心勃勃,要实现他统一中国的梦想,诗中表现了他为实现伟大理想的坚定决心。问:那么,这首短歌行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写

2、的呢?(幻灯:写作背景)要读懂除了要了解创作背景之外,也需要多读的,只有读多了,才能真切的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请大家读一读全诗。读的时候总体的体会一下,作者在诗中流露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读诗,配乐)你能够用最少的字概括出来吗?(提问学生)一个字“忧”。(读句)问:作者忧从何来?又如何解忧?(提问学生)分析:是感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作者说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真的可以解曹操的忧吗?曹操真的认为酒可以解忧吗?不是。分析赤壁之战的战败原因,缺乏辅助他成就霸业的人才。落实字词:几何、去、杜康。(读“青青子衿”到“心念旧恩”)问:我们刚才读的几句诗表达了曹操对人才的什么感情?

3、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分析:巧用两个语典“青青子衿”和“呦呦鹿鸣”表达对人才的渴慕和呼唤,然后虚开一笔,想象四海之内人才聚集到他的麾下的场面,深切的表达出他对于聚天下英才的希望。(“辍”“掇”之辨,“辍”表达的是作者忧之深,而“掇”说更能表达曹操对人才的渴求)。落实字词:苹、鼓(一鼓作气)。(读最后几句)问:英名的领袖都懂得人才的重要,但怎样才能吸引人才“南飞”为自己以及自己的伟大事业服务呢?你看,乌鹊(人才)在举棋不定,在寻找心目中的明主,曹操怎么向天下贤才发出呼唤呢?分析:天下贤才啊,不要犹豫了,我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来欢迎你们,也会用真诚的态度来对待你们,快来吧,和我一起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吧!

4、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语典一个事典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态度,也印证了他在龟虽寿的誓言。落实字词:厌(学而不厌)、哺、存(有子存焉)。、深入:乐朗读全文。问:曹操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怎样的忧呢?我们又如何理解他的忧呢?我们在分析他的忧之前,不妨先看看其他诗人写的忧。在古代如海一般的诗歌中,写“忧愁”的不算少数,我们暂且粗略的把忧愁分为“亲朋离愁”“思乡之愁”“壮志难酬之愁”三大种,大家从初中学过的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来,可以吗?(幻灯、:愁的理解)问:我们可以把曹操的忧归到哪一类或要另起一类呢?(讨论探讨)分析:曹操的愁是一种心忧天下的愁。这种愁源自他统一天下的伟大抱负,源自他为实现理想而求贤若

5、渴,源自年事已高、时日无多。他的愁之多之深正说明他的志之远之大啊!这是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伟人之愁。(点击幻灯片,弹出答案)(再点出幻灯:禤子曰:古来诗人多忧愁。他们因爱而愁,他们因情而愁,他们因欲旺而愁,他们因志大而愁,他们因愁而悲,因悲而痛,因痛而产生巨大的生命能量!所以,朗朗长空留下了他们留传千古的绝唱!这就是诗人。禤子、教师配乐范读。作结(幻灯:精华鉴赏)全诗融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把对客观社会的描绘与主观思想上苦闷忧郁情绪抒发有机的结合起来,曲折有致的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立意深远,气韵沉雄,想象丰富,感情充沛,不愧为难得的上乘之作。用典贴切。事典语典交互使用,均能切合诗的主旨,并能贴切

6、自然。毛泽东评价: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课后记】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当上完一节课,掩卷而思,总可发现许多的不足。在深入备教材时,愈发的发现课文有许多精采之处可以讲,因为总放不下“传授知识”的角色,总希望在一节课里解决许多的问题,真的搬上讲台不免琐碎,层次不高,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提高。本设计照顾到以下几点:一是把诗歌当作诗歌来教,那就是多开口读,借助读来领悟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美;二是解读时落实基础;三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和必要的拓展;四是通过概括提高学生赏诗的水平。正如听课的专家、同行所提的,本课在师生交流、朗读的形式的多样性和对诗歌的多元解读还有所欠缺,尤其在重点中学,更应该大胆实践,把新课标的精神更多的在教学一线中体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