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彩的清代扬州八刻.docx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629774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绚丽多彩的清代扬州八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绚丽多彩的清代扬州八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绚丽多彩的清代扬州八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绚丽多彩的清代扬州八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绚丽多彩的清代扬州八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绚丽多彩的清代扬州八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绚丽多彩的清代扬州八刻.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绚丽多彩的清代扬州八刻清代扬州文化艺术十分繁荣,可谓人文荟萃,盛况空前,产生了令人瞩目的扬州学派、扬州八怪、扬州园林、扬州工艺等具有扬州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体系。其中,扬州雕刻艺术,即今人称谓的“扬州八刻”,更是以“品种全、技艺精、品位高”独特的地方特色,饮誉艺坛。扬州八刻是对扬州工艺中所涉及雕刻工艺种类的概称,不是实指,它是以“八”来寓全、寓多,包括漆雕、玉雕、竹雕、木雕、牙雕、瓷刻、石雕、砖雕、骨雕、角雕、核雕、剪刻纸等艺种。目前,一般将扬州雕刻艺术中成就高、传承关系明确的漆、玉、竹、木、牙、瓷、石、砖为代表的八种雕刻艺术,称之为“扬州八刻”。这么多种类的雕刻艺术聚集一地,同时兴起,且技艺精

2、湛,品位高雅,独具特色,这在全国是少有的。许多地方只是以某种雕刻技艺精美而闻名,如:北京、福建的雕漆,嘉定的竹刻,安徽的砖、木、石雕等。很少有哪座城市能像扬州这样品种齐全、技艺精湛、品位高雅。这与扬州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的优势,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丰富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清康乾年间,盐业兴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海内外文士多半在扬州居住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扬州八刻艺术不但“品种全、技艺精”,而且品位十分高雅,具有浓郁的文人书卷气,这与扬州其时是全国性文化中心、天下文人半集维扬、扬州八怪产生于此等诸多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特别是许多著名文人和扬州八怪书画家还参与其艺术活动,使原本属于匠作之气

3、的雕刻工艺的艺术品位不断提升,具有浓郁的文人书卷气,并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这些条件是当时国内其他城市难以具备的。谈及扬州八刻的艺术品位和文人书卷气,要数竹刻艺术种类尤为突出。因为,曾有许多著名文人和书画家参与其艺术设计和活动,特别是晚清著名书画家、位于我国三大金石家之首的吴熙载,不但直接参与了竹牙刻艺术,而且还自制新刀具,自创新刻法,开创了我国竹刻之浅刻的先河,成为扬州竹刻之浅刻艺术的领袖人物。他将书画艺术用浅刻技法刻于竹之表面,其法如在纸绢上书画,其用笔的抑扬顿挫、徐急快慢、深浅浓淡、虚实主次,表现得淋漓尽致,别有一番笔墨意趣。他的浅刻之法,影响和造就了扬州一大批师承者、继承者,持续了百余

4、年,形成了扬州独特的地方特色,使扬州竹刻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吴熙载(1799-1870),字让之,仪征人。他资性卓绝,“首先是晚清杰出的书法家,善书各体书,其篆书得“清代第一”邓石如神髓,其次他又是一位画家,有“扬州八怪”之风,其实他更杰出的成就还是他的铁笔生崖。扬州文化志篆刻载:“吴让之为晚清三大金石家之首(另两位为赵之谦、吴昌硕)。这样一位才艺卓绝的书法家、印家、画家介入到扬州八刻的雕刻艺术,一改工艺的匠作之气。他自制新刀具,自创新刻法,他制以四口刀刻字,圆口刀刻小字,刻画面线条用圆柱刀、斜口刀,刻远山云雾用鲫鱼背刀和括刀等。他将金石、书法和绘画之法融于竹刻中,他以竹当纸,以刀代笔,横竖点

5、捺、皴擦烘染、干湿肥瘦、意随刀至、一刻而就、落墨而毕,使雕刻品成为品位极高的绘画艺术品,具有浓郁的文人书卷气。如扬州博物馆藏他所刻的竹骨扇,此扇长32厘米,上宽2厘米,下宽0.8厘米,刻痕极浅,以手抚之,竟不觉有刻痕。但目视之,则形貌毕现,犹如两幅画意极简而极具文人疏秀气的写意画。其一面刻荷趣图,一团荷叶,几片水莲,寥寥几笔,充满画意。两秆荷柄,一秆高扬,上面停歇一蜻蜓。蜻蜓头部刻画生动细腻,两翅用刀虽浅但结构线细劲挺秀,可看得出他以刀代笔的娴熟技法,他以中、偏并用的刀法表现翅翼的轻盈透明之感。蜻蜓尾部以疏密相间的短线表现关节结构,最尾端上翘,更觉动态之趣。另一面刻写极简,两枝梅干,稀疏几朵梅

6、花,以少胜多。他以粗细变化的弧线表现花朵的圆润,以顿挫生拙的粗犷飞白表现梅干的苍劲铁骨,右下方“让之”款字,更加彰显出他的书法功力,小小的扇骨上蕴藏着浓厚高雅清秀的文人书卷气。吴让之开创的竹刻之浅刻技法,不同于嘉定“三朱”的深刻和圆雕,也不同于金陵派濮仲谦的浅浮雕技法,吸引了扬州一批与他同时期的画家、书法家、印家也投入到竹刻艺术中来。主要师承者有:金爵山、穆半圆、赵竹宾、朱震伯、耿西池、方镐、徐雅鸿等,他们个个能书善画,形成了以刀代笔、以浅刻之法表现书画艺术独特的地方特色。扬州博物馆藏有他们所刻的竹骨扇数把,小小扇骨,最宽处22.5厘米,最窄处0.8厘米,不仅画幅小,而且画幅不规则。可他们在这

7、拇指宽的画幅上或写或画,尽显了他们书法、绘画、雕刻之才能。如王小某、穆半圆合作的仕女图扇骨。王小某画稿的笔墨神韵,流泻于穆半圆的刀工腕下,其线条娴熟、圆润、流畅,异常精美。又如耿西池所刻“远浦归航”,拇指宽的画幅,峰峦叠嶂、山高水远、层次丰富,一叶小舟漂泊浩渺的江海中。其上的刀法多变,有山体厚重、山石坚硬、海水涌动、坡石粗犷、大树迎风飘动之感,线条如毛笔行走的神韵之美。由于竹刻与牙刻均有可在表面作书画的优势,因此两者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雕刻界有“竹难牙易”之说,一般艺人先学刻竹后学刻牙,故雕刻艺人中,竹刻、牙刻艺术兼长者颇多。如师承吴让之浅刻之法的一代代继承者耿焦麓、陈锡藩、周无方、于啸轩、

8、何其愚、吴南愚、郑小西、黄汉侯、宫宜安、吴南敏等人既擅刻竹又擅刻牙。他们沿着吴让之开创的浅刻之路,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变“浅”为“微”,即将竹刻的浅刻变为象牙的微刻,在“微”字上下足了工夫,表现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情趣、书法艺术的行笔神韵,特别是用刻刀表现出笔所不能及之处,其代表人物有于啸轩、吴南愚、何其愚、吴南敏、黄汉侯等。于啸轩(1873-1957),名硕,江都人,以高超的微刻技艺闻名于世。芜城怀旧录卷三载:“吾乡以铁笔著称者,首推于啸轩,能于方寸牌中刻道德经全文,其技为独得之秘,无能出其右。”王世襄在竹刻一书中称其浅刻艺术“惟其至极如江都于啸轩”。现藏于扬州博物馆的赤壁夜游牙牌,是其极具艺术

9、价值的代表作。牙牌直径5厘米,画面山石树木、河流房舍、皴擦多变、层次丰富,运用浅刻刀法的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纸绢上水墨的深浅浓淡、用笔的抑扬顿挫之美。尤其是画面左上方不足方寸之处,竟刻前后赤壁赋千余字,用放大镜观之,笔画细若蚊足,然抑扬顿挫均不离法度,俨然苏字。国内很多专家看了其作品后,惊叹不已,“称他为近代象牙微刻之鼻祖”。象牙微刻是个绝活,字迹太小,刀尖的转动不能笔笔窥见,全靠刻者以超乎寻常的腕力感觉把握,目力为次,这就要求刻者有扎实的书法、绘画功底,能驾驭自如地运用手中的刀具,屏息静气,以刀代笔,抑扬顿挫,徐急快慢,表现字体粗细、大小、虚实的神韵之美。刻刀行走的过程中,刀的轻重还需要把

10、握得恰到好处,稍有疏忽,轻则面壁见瑕,重则前功尽弃,比之纸上行笔难得多。邓之诚骨董琐记一书中记载,于啸轩“奏刀时不以目视,而于衣袖中摸索刻划,能在方寸间刻千字,井然成行,无一败笔。”由于扬州牙刻艺术一代代的传承者受吴让之艺术的影响,都注重自身艺术素养的提高,都曾有过较长时间与名师学书画的经历,他们均有着较强的绘画功底。因而,他们在缩临微刻上都能大显身手。以刀代笔,将画笔不能及的地方,用刻刀表现得出神入化。方寸之间能刻成千上万字的书法,不失书家矩,神韵极佳;亦能刻上千山万水、崇山峻岭、人物风景、花草虫鸟等,微小的牙牌上充分显现出中国水墨画的笔情墨趣。如吴南敏所刻川江图,该图刀过如笔,刻出了山水画

11、的磅礴气势。笔墨的深浅浓淡、抑扬顿挫、凝重与灵动等,特别是江水的翻滚流动,有较强的运动感;山石的远近、虚实具有较强的空间感。又如黄汉侯、宫宜庵合刻的扬州八怪书画作品盆兰图弹指阁,将李方膺、高翔用笔的笔性、水墨的韵味表现得惟妙惟肖,不失原作之神韵。综上所述,我们从扬州竹刻到牙刻的发展,看到了自吴让之开创浅刻艺术百余年来,扬州竹牙刻艺术已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竹刻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嘉定高浮雕、金陵浅浮雕的浅刻之路,牙刻也走出了一条有别于高浮雕、浅浮雕、镂空雕的微刻之路。我们又可从两者中发现,浅刻和牙刻均以表现书法和绘画艺术为美,这与此时此地产生扬州八怪、绘画氛围较浓、市民欣赏能力较高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扬州竹牙刻艺术因吴熙载、张老姜等重要文化名人的介入和众多书画家的直接参与,而具有浓郁的文人书卷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