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6284424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破山寺后禅院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题破山寺后禅院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题破山寺后禅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破山寺后禅院(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2、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8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9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

3、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10“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11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1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

4、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1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1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1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参考答案】1、深幽寂静宁静、空灵2、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3、答:

5、“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5、万籁俱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6、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7、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8、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

6、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9、D10、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用权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用权一刹那成为了永恒11、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了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12、13、“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14、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1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