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知识框架体系参考模板范本.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6283999 上传时间:2024-02-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知识框架体系参考模板范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施工知识框架体系参考模板范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施工知识框架体系参考模板范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施工知识框架体系参考模板范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施工知识框架体系参考模板范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施工知识框架体系参考模板范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知识框架体系参考模板范本.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框架体系2A312011熟悉施工测量的内容和方法 对小型建筑工程,通常先布施施工控制网,以施工控制点为基础,基本工作 测设建筑物的主轴线;然后,根据它在进行建筑物的细部放样。 测量的基本工作:测角、测距和测高差。熟悉施工测量的内容和方法施工前施工控制网的建立施工测量内容建筑物定位、基础放线及细部测设竣工图的绘制施工和运营期间,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已知长度的测设施工测量方法已知角度的测设 直角坐标法 极坐标法建筑物细部点的平面位置的测设 角度前方交会法 距离交会法 方向线交会法建筑物细部点高程位置的测试2A312012了解施工测量仪器的功能与应用 组成:照准部、水平度盘、基座三部分经纬仪功能:主

2、要功能是测量两个方向之间的水平夹角;其常用工程测量仪器的组成及功能次,它还可以测量竖直角;借助水准尺,利用视距测量原理,它还可以测量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和高差。组成:由望远镜、水准器和基座三部分组成水准仪功能:主要功能是测量两点间的高差,它不能直接测量待定点的高程,但可以由控制点的已知高程来推算测点的高程。另外,利用视距测量原理,它还可以测量两点间的水平距离。组成:由电子经纬仪、光电测距仪和数据记录装置组成全站仪功能:全站仪在测站上一经观测,必要的观测数据如斜距、天顶距(竖直角)、水平角等均能自动显示,而且几乎是在同一瞬间得到平距、高差、点的坐标和高程,可与计算机、绘图机连接起来实现测图的自动化2

3、A312000建筑施工技术2A312021掌握土方工程施工技术要求 土的工程分类:按开挖难易程度分为八类。土方工程施工技术要求 土的工程性质:可松性、压缩性及土的休止角(安息角) 土方开挖:基坑开挖一般采用“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开挖原则。当基坑较深,地下水位较高,开挖土体大多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措施。 土方的填筑与压实 土方填筑:填方应分层进行并尽量采用同类土填筑 影响填土压实质量的主要因素:压实功、土的含水量以及每层铺土的厚度2A312022掌握基坑开挖与支护方法基坑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要求相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

4、挖”的开挖原则。掌握基坑开挖与支护方法浅基坑的开挖:浅基坑开挖,应先进行测量定位、超平放线,定出开挖长度,按放线分块(段)分层挖土。基坑(槽)应根据土质和施工具体情况进行放坡,以保证不塌方。基坑开挖程序一般是:测量放线分层开挖排降水修坡整平留足预留土层等。浅基坑的支护:对于横断面不大的基坑,其临时支护通常可采用间断式、断续式或连续式水平支撑等。深基坑的开挖与支护:在深基坑土方开挖之前,要详细确定挖土方案和施工组织,要对支护结构、地下水位及周围环境进行必要的监测和保护。当施工现场不具备放坡条件,放坡无法保证施工安全,一般采用支护结构进行临时支挡,以保证基坑的土壁稳定。支护结构的选型有排桩或地下连

5、续墙、水泥土墙、土钉墙鞥。2A312023掌握基坑验槽及局部不良地基的处理方法掌握基坑验槽及局部不良地基的处理方法 验槽前的准备工作 验槽时必须具备的资料和条件 验槽的主要内容 验槽的方法:观察法、钎探法、轻型动力触探 局部不良地基的处理:发现槽底局部异常后,应根据地基土的土质情况、工程性质和施工条件分别对待,但均宜符合式建筑物的各个部位沉降量趋于一致,以减少地基不均匀沉降为原则。2A312030 基础工程施工技术2A312031 掌握砖、石基础施工技术要求砖基础施工技术要求 砌筑施工前的准备:常温施工时,砌筑前一天应将砖浇水湿润,砖以水浸入表面下1020mm深为宜;雨天作业不得使用含水率饱和

6、状态的砖 砖基础施工技术要求:一般做成阶梯形,大放脚(高式、间隔式),掌握防潮层的构造做法 2A312032 掌握混凝土基础施工技术要求掌握混凝土基础施工技术要求 单独基础浇筑 条形基础浇筑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案:全面分层、分段分层、斜分层 大体积混凝土振捣:采取振捣捧振捣 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保温法、保湿法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8条)2A312033 熟悉混凝土预制桩、灌注桩施工技术要求熟悉混凝土预制桩、灌注桩施工技术要求 混凝土预制桩施工技术要求:打桩方法 锤击沉桩法(程序)静力压桩法 振动法 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技术要求 钻孔灌注桩 沉管灌注桩 人工挖孔灌注桩A3120

7、40 主体结构施工技术2A312041 掌握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的特点及配筋要求 正截面破坏:随着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的不同,钢筋混凝土受力特点 梁正截面可能出现适筋、超筋、少筋等三种不同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力特点及配筋要求性质的破坏 斜截面破坏:随着配筋率的不同,梁沿斜截面有斜压、斜拉、剪压三种破坏型式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的特点及配筋要求配筋要求:截面尺寸要满足强度、刚度和裂缝三方面要求。梁中一般配制下面几种钢筋:纵向受力钢筋、箍筋、弯起钢筋、架立钢筋、纵向构造钢筋。钢筋混凝土梁、板的受力特点及配筋要求受力特点:按板的受弯情况,可分为单向板与双向板;梁(板)按支承情况分为简支梁(板)与多跨连续梁(

8、板)。两对边支承的板是单向板,一个方向受弯;而双向板为四边支承,双向受弯。连续梁、板的受力特点是跨中有正弯矩,支座有负弯矩。钢筋混凝土板的配筋要求:板的厚度与计算跨度,应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同时考虑经济和施工上的方便。拌种通常配制两种钢筋:受力主筋和分布钢筋。钢筋混凝土柱的受力特点及配筋要求 按纵向力与柱截面形心轴线之间相互位置的不同,可分为轴心受压柱和偏心受压柱两类。 轴心受压柱的受力特点:对于轴心受压短柱而言,当荷载增至极限荷载时,短柱四周出现明显的纵向裂缝,纵向受力钢筋屈服,混凝土被压碎,整个柱子发生破坏。而细长柱则是破坏前发生纵向弯曲。配筋要求:柱截面常采用正方形、矩形、圆形或多边形

9、等截面形式。受压柱不宜采用高强钢筋,一般采用HRB335、HRB400级钢筋。难点解析【典型考题】A点高程为36.05m,现取A点为后视点,B点为前视点,水准测量,前视点读数为1.12m,后视点读数为1.22m,则B点的高程为()m。A35.15B35.95C36.15D 36.95答案:C解题思路:B点高程=A点高程+后视点读数-前视点读数=36.05+1.22-1.12=36.15。同步训练一、 单项选择题1.经纬仪由(A)组成。A. 照准部、水平度盘、基座B. 望远镜、水准器、基座C. 照准部、水准器、基座D. 望远镜、水平度盘、基座2.下列( C)是水准仪的主要功能。A. 测量两个方向

10、之间的竖直夹角.B. 测量两个方向之间的水平夹角C. 测量两点间的高差D. 测量待定点的高程3.下列(D)不是经纬仪的主要功能。A. 测量两个方向之间的水平夹角B. 测量两个方向之间的竖直角C. 借助水准尺,测量两点间的水平距离D. 测量待定点的高程4.经纬仪和水准仪的精度分别是(D)。A.分,厘米B.秒,厘米C.分,毫米D.秒,毫米5. 水准测量中,设A点为后视点,B点为前视点,A点的高程为45.382米,后视读数为1.202米,前视读数为1.302米,则B点的高程为(D)米.A.44.180B.44.482C.45.182D.45.2826.基坑开挖一般采用(A)的开挖原则。A.分层开挖,

11、先撑后挖 B.分段开挖,先撑后挖 C.分层开挖,先挖后降D.分层开挖,先挖后撑7.基坑验槽的重点不应选在(D)。A.柱基处B.墙角处C.承重墙下D.非承重墙下8.发现槽底局部异常后,应根据地基土的土质情况、工程性质和施工条件分别对待,但均宜符合使建筑物的各个部位沉降量趋于一致,以(D)为原则。A.增大侧移B.减小侧移C.增大地基不均匀沉降D.减少地基不均匀沉降9.基坑验槽的重点应选择在(A)或其他受力较大的部位.A 柱基、墙角B 基坑中心C 基坑四周D 地基边缘10.在基坑验槽时,对于基底以下不可见部位的土层,要先辅以(C)配合观察共同完成。A 局部开挖B 钻孔C 钎探D 超声波检测11可用作

12、填土土料的是( D )。A.淤泥质土 B.膨胀土 C.冻土 D.粘性土12.基坑钎探后的孔要用( C )灌实.A.生石灰粉 B.水泥 C.砂 D.豆石13.下列(D)属于刚性基础的特点。A抗拉强度高B抗剪强度高C抗弯强度高D抗压强度高14.砖基础的水平灰缝厚度和垂直灰缝宽度宜为(A)mm。A10B15C20D2515.砖基础防潮层位置宜在室内地面标高以下(B)处。A30B60C120D24016.矿渣水泥拌制的大型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C)天。A7B14C21D2817.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打桩施工方法不包括(D)。A锤击沉桩法B静力压桩法C振动法D夯实法18下列不属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特点的是(D)。A强度较高B整体性好C耐久性较好D可模性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