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628204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0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提要本文在紧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并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经验的 基础上,提出从确立科学育人理念、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质量保 障机制等三方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传承先进文 化、服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我国高等教育在快速实现大众化后, 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课题与挑战,如何转变办学理念、创新培养模式、 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政府和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树立科学育人理念,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育人理念是高校理念的核心。着力 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

2、质专门人才和 拔尖创新人才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校肩负的神圣职责和历史重任。 只有确立科学的育人理念,才能正确地指导育人实践,不断提高高校 人才培养质量。 1、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目前,作为社会公认的人才培养、科学 研究、社会服务三大现代高校职能之一的人才培养一直被认为是高校 最为基本的职能和最核心的任务,是不同层次高校共同的办学目标, 需要调动一切力量和资源为之服务。因此,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 的根本使命,将提高教育质量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和 各个环节,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 1培养模式。 2、树立通识教育的理念。钱伟长曾讲过: 过早专业化的结果常 常

3、是教师教什么学生懂什么,学生只在一个方向上发展,把这个方向 上的东西学四年,别的都不懂,这不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而社会需 要能带着满脑子的问题从高校走出来的人,需要有创造性而不是模仿 性的人。通识教育是对任何专业的学生的长远考虑,而不是急功近利, 追求立竿见影。 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关键的挑战, 这些挑战涉及跨领域、跨学科的很多方面,因此对学生进行通识化教 育势在必行。 3、树立国际化培养的理念。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也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然选择。在高校人才培养取向上,高等教育 国际化主张培养适应在国际环境中学习、工作和发展的人力资本,对 高等教育国际化概括较全面的是

4、日本广岛大学教育研究所喜多村和之 教授,他提出了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三条标准,即通用性、交流性 和开放性。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认为:高等教育 国际化就是要培养融通东西方文化的一流人才,在经济全球化中更好 地为各自国家的利益服务。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对 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日益突出。 二、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仍存在重已知知识的掌握、 轻未知知识的探索,重单一专业领域理论知识传授、轻跨学科知识供 给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 2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5、,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 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方面的改革, 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要着眼于未来,侧重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 力、知识自我更新能力、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当今世界科技、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新老产业更替速度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是仅具有某一专业 特长,而是一专多能,具有多重融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复合型、 创新型人才。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专业 分割过细,培养出的学生就学术视野、知识结构、个人特点和社会适 用性等方面与英美高校相

6、比有较大差距,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经 济发展需求。在一般美国高校里,新生入学的第一、二年,通常不属 于任何院系,也不分专业,全部学习由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 学基础学科等组成的通识类课程。在此基础上,到三、四年级对学生 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某种职业或进入研究生院 学习创造条件。我们应借鉴美国的做法并根据中国国情实际深化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首先,要树立和落实通识教育理念,探索建立适应现 代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全面发展、长远发展要求,通识教育与专 业教育相互平衡的课程体系。各高校应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师资力量 和人才培养目标,精心设置核心通识课程。同时,加强对通识课程的 建设与管理,真正使通识课程开得有实效。 2、创新教学方式。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取决于课程内容的设计,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