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OfficeWord文档123.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6276152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MicrosoftOfficeWord文档1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MicrosoftOfficeWord文档1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MicrosoftOfficeWord文档1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MicrosoftOfficeWord文档1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MicrosoftOfficeWord文档1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icrosoftOfficeWord文档123.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不但是一个重点,而且是一个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知人论世,奠定理解基础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是尚友也。”现代文学家鲁迅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而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很容易近乎说梦的。”“知人论世”,不但是欣赏古代诗歌的一种理念,而且也是一种方法。“知人论世”就是全面了解作者,注重作者与

2、作品的关系,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以及作者创作作品时的社会状况。教学中,注重“知人论世”不但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奠定基础,而且更有助于防止学生在理解中把古人现代化。如,学习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学习这首富有真情实感的诗歌,了解诗歌如何表达感情,以及作者与汪伦的感情,必须要了解李白其人和李白的艺术个性,还要了解汪伦其人。这样,才能真正读解此诗,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二、注重朗读,感悟诗歌韵律韵律是由节奏有规律变化、重复而产生的一种情调,“是一种富有情感的节奏。”在诗歌中,韵律表现为抑扬顿挫的节奏和节奏的和谐流动所传达出来的诗的情感韵味。而

3、韵律美“是一种由细节到整体的节奏美”。这一特点,只有通过朗读或吟咏,才能感受出来。正如杜甫所说:“晚节渐于诗律细,新诗改罢自长吟。”因此,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反复吟诵,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美的韵律,才能充分领略诗的情致和韵味。如,学习绝句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朗诵:两个黄鹂鸣 / 翠柳,一行白鹭上 / 青天。窗寒西岭千秋 / 雪,门泊东吴万里 / 船。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此诗节奏明显,形成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这样的“顿”,上下句和谐、整齐,节奏长短搭配,抑扬顿挫,而且上下两联各自形成对仗。学生在朗读中,不但能感受到诗歌的鲜明的意象,而且能感悟到和谐的韵律之美,以及时

4、空交错的意境美。三、分析语言,提高感受能力从结构主义理论来说,为了强化读者的某种感受,文学语言常常表现出“陌生化”来。这种“陌生化”的语言,常常“迫使读者思维进入连续不断的转换过程,在转换中接近作者的意旨”。在古代诗歌中,“陌生化”主要表现在打破词语用法常规,或运用反常句式,使读者感到“陌生”。这不但给读者带来“新”的感受,而且也为读者提供了富有弹性的审美思维空间。如,学习杜甫秋兴诗中的关键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如果按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样虽然“规范”了,不“陌生”了,意义明确了,但诗句的意韵也减少了。我们知道,这两句诗作者真正要呈现给我们

5、的是以香稻、碧梧为主的物质丰美的景象,可“规范”后,这种感受显然降低了。四、借助图画,感知诗歌意境宋代大诗人苏轼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画中有诗来说,“指在诗歌创作中,吸收绘画技法,在诗中创造出生动的富有情趣的画面、画镜,使诗画结合。”(林二松等主编写作艺术技巧辞典北京出版社)而图画具有明显的形象性。在教学中,如果注重运用图画(无论是现有的挂图,或者教师临时的简笔画等)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理解和感受诗蕴有着极大的作用。正如文艺美学所说:“形象性有助于增强人的感性认识,不但有助于建立空间观念,拓宽人的思维空间,而且更有助于培养人的观察与想象能力,提高人对问题的思考与理解能力。”如,唐

6、代诗人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为例,教师就要抓住以下两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教学时,教师出示图画,或者运用简笔画,抓住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绘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画面,不但让学生感知作者如何把宁静的秋夜动态化了,而且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的境界。这不但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而且提高学生对诗歌意境感受能力。五、抓住意象,感知诗歌理趣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往往潜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方式和审美趣味。”“其间还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荡漾着激越的情感,体现着闪光的人格。”理趣就是寓深刻的道理于趣味之中,而不是直接

7、说破。苏轼的题西林壁所蕴含的哲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惠崇春江晚景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哲理。因此,在教学中,抓住诗歌意象,感知诗歌理趣。如,朱熹的名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标题来说,“有感”源于“观书”。这本身也就体现出一种因果关系。从诗歌内容来看,前两句,极富形象性,读起来给人以心清澄静,和谐优美的感受,使之心胸开朗。后两句紧承前两句,抓住“方塘”的特点,揭示其内在规律:“方塘”的“清如许”正是“源头活水来”的结果。这样,言近旨远,意味深长,不但诗歌哲理思想人人能悟,运用自如,而且在阅读中,往往给人以无穷的“理趣”。总之,正如鲁迅说过:“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由于作者在创作时,注重诗歌的含蓄,使诗歌变成多层的复合结构,加上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诗歌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有助于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