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提交).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6270209 上传时间:2023-12-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提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提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提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提交).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提交).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提交).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本信息课题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作者及工作单位陈海英 海口市第二十八小学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学习的就是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情分析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

2、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

3、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实际观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1、 课件演示,请学生观察两幅图片,说出轻和重。2、 联系生活实际,掂一掂。3、 设疑,导入新课。板书:克和千克。让学生观察图片,想一想,说一说并举手发言。这样为学生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力求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欲望。(二)操作探究,感悟新知。1、构建克的概念(1)认识秤。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几种秤。(2)秤一秤。用天平称出1克的2分硬币

4、。(3)掂一掂。体验1克到底有多重。(4)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学生动手操作,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汇报结果。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秤、掂、找、说”四个层次,让学生认知克是用来秤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单位,通过用天平称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2分币,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重要的作用。、构建千克的概念。(1)掂一掂。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2)称一称。称两袋盐的质量。板书:500克+500克=1000克(3)猜一猜。猜老师和其他同学的体重。(4)联系生活说一说以千克为单位的物品的质量。1.学生讨论交流汇报。2学生

5、联系生活,感受克。3学生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4学生感受1千克的质量。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猜一猜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来感受新知。3、沟通克与千克的内在联系。板书:1千克1000克。(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1、基本练习;2、深化练习;3、课外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学生独立填空,同伴交流。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四)回顾全课,畅谈感受。请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交流本节课收获互相评价。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引发

6、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板书设计克和千克(g)(kg)1克1千克1000克=1千克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克和千克方面学生要填写以下评价表:1、试验中参与的如何? 优秀( )良好( ) 好( )不好( )。2、掌握新知识(如何计算的)方面;?优秀( )良好( ) 好( )不好( )。3、实际中运用情况?优秀 ( )良好( ) 好( )不好( )。4、智力题上发挥的如何?优秀 ( )良好() 好( )不好( )。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

7、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一、 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 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

8、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三、 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