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易地搬迁可行性研究应用报告内容.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626566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7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易地搬迁可行性研究应用报告内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易地搬迁可行性研究应用报告内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易地搬迁可行性研究应用报告内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易地搬迁可行性研究应用报告内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易地搬迁可行性研究应用报告内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易地搬迁可行性研究应用报告内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易地搬迁可行性研究应用报告内容.doc(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总 论(一)项目背景1、项目编写依据(1)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相关加大对扶贫易地搬迁特殊困难户扶持力度通知(云贫创办发59号)。(2)宁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计划。(3)宁蒗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十二五”计划。(4)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相关下达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计划并拨付资金通知(云财农120号)。2、项目提出理由和过程宁蒗县自然条件差,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因为气候恶劣,农业生产条件差,全县共有4.3万多人丧失了基础生存条件,就地脱贫无望,只有经过政府行为实施易地扶贫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为了从根本上处理高寒山区已经丧失基础生存条件、就地脱贫无望贫困农

2、户温饱问题,我县从1999年开始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了易地搬迁,共安置了2万余人,被安置群众基础上做到情绪稳定,大部分群众基础上处理温饱,逐步脱贫致富。(二)项目概况1、拟建地点安置地为:西布河乡西布河村委会上农场、下农场,西川乡竹山村委会上金型、下金型,战河乡清水河村委会哨坪、万河村委会三组,永宁坪乡永宁坪村委会永一组、永二组,跑马坪乡跑马坪村委会农场,大兴镇干河子小区五组,蝉战河乡蝉战河村委会大干河、大石洞,新营盘乡新营盘村委会新营盘上组。共包含8个乡(镇)9个村委会13个村民小组。2、建设规模及内容计划安置253户、1000人。(1)安居工程:80m2土木结构瓦屋面房253套,建

3、筑面积20240m2。(2)基础农田建设:开垦基础农田1000亩。(3)人畜饮水:铺设25mmPE胶管37950m、配套1m3水池253个。(4)产业扶贫:种植续断:253亩、种植核桃:253亩。(5)生态能源:节柴灶253眼、沼气池37口。(6)通电工程:安装进户线表253套。(7)科技培训:种养业技术培训1000人次。3、建设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430万元、省级财政扶贫资金70万元。具体建设投资估算以下:(1)安居工程:80m2土木结构瓦屋面房253套,建筑面积20240m2。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379.5万元。(2)基础农田建设:开垦基础农田100

4、0亩。投入省级财政扶贫资金40万元。(3)人畜饮水:铺设25mmPE胶管37950m、配套1m3水池253个。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20.87万元、省级财政扶贫资金14.41万元。(4)产业扶贫:种植续断:253亩,投入省级财政扶贫资金5.06万元;种植核桃:253亩,投入省级财政扶贫资金2.53万元。累计投入省级财政扶贫资金7.59万元。(5)生态能源:节柴灶253眼,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7.59万元;沼气池37口,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9.39万元。累计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6.98万元。(6)通电工程:安装进户线表253套。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2.65万元。(7)科技培训:种养业技术培训1

5、000人次。投入省级财政扶贫资金8.0万元。4、效益概述项目实施后,开发区光热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开发区经过种植核桃等经济果林,发展畜牧业,提升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被搬迁群众在二至三年内事以处理温饱,再经过3-5年努力,能够脱贫致富并逐步走向小康道路。本项目建成后,迁出区生态环境能够得到立即恢复,对退耕还林落实草工程实施发明了条件,同时对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起到了主动作用,极大地减轻了生态压力,其次,开发区现在土地多为轮歇地和坡耕地,不利于保水、保肥,项目建成后坡地改成梯地,部分坡地种植了经济果林和薪炭林,有效地提升了植被率,减轻了水土流失,增强了保水、保肥能力。项目建成后,安置区通水、通

6、电、通路,基础农田有保障,上学就医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很好,被安置群众能达成“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目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基础。项目标建设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含有十分关键作用。二、项目县基础情况概述(一)自然概况1、地理位置及范围宁蒗彝族自治县地处滇西北川滇交界处,在东经1002210116,北纬26362756。东北两面和四川省凉山州盐边、盐源、木里三县接壤。西面和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隔江相望,南部和本市永胜、华坪两县毗邻,全县土地面积6025平方公里。2、地形地貌特征县域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属金沙江水系,地势以西北部较高,东部和东北部较低,分为高原盆地、

7、高原条状山地、高原河谷、金沙江峡谷、河流冲积阶地等五个地貌单元,海拔最高4510.3米,最低1350米,相对高差3160.3米,境内山高坡陡,山区面积占98.4%,区域内有古生代、中生代、新生地质分布,县域地层属巴颜咯拉地槽区,金沙江褶皱系,地质结构较为复杂。3、水文、气象县域地处西南季风气候区域滇川交界处小凉山,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区,含有暖温带山地季风气候特点,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显著,年平均气温12.7,整年无0季节,1月平均气温4.1,7月平均气温19.3,10活动年积温为3782,整年日照时数2321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3.8%,年平均降雨量为925mm,年蒸发量为1270mm,雨量

8、关键集中在79月,占整年降雨量80%以上,5-6月常出现干旱。平均年无霜期为192天。4、水资源情况境内有宁蒗河、永宁河、碧源河等七条河流,河道总长319km,年平均径流量23.8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量15.27亿立方米,地下径流量8.55亿立方米。金沙江过境水420亿立方米。全县水利化程度为32%。5、土组成情况及耕地类型、数量及开发程度和利弊现实状况全县总耕地面积106.75万亩,其中水田7.43万亩,望天田0.05万亩,水浇地3.12万亩,菜地0.02万亩,旱地96.14万亩(轮歇地37.63万亩)。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平均45万亩。复种指数115%。农田基础设施差,耕作粗放,中低产面积

9、占总耕地面积90%以上,耕地利用率低,效益差,特困地域耕地后备资源严重短缺(普查资料)。6、生态环境情况本县土地面积9045418.7亩,其中园地面积49723.1亩,林地面积6244730.3亩,牧草地面积80382.5亩,森林覆盖率达53%,伴随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农田基础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工程实施,一个良好生态环境正在形成。7、自然灾难及生存条件分析本县自然灾难频繁,关键自然灾难有干旱、洪涝、风灾、冰雹、低温冷害、地震等,干旱、洪涝灾难每十二个月全部发生,成灾面积逐年增多,滑坡、泥石流发生频繁,危害程度不停增大,使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受到较大影响。尤其是高寒地域因为耕地后备

10、资源不足,农民生存条件越来越困难。(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1、总人口及劳动力全县辖15个乡(镇),91个村委会(含居委会),1152个村民小组,末总人口2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5万人,有劳动力11.62万人。2、土地利用现实状况及潜力分析县域国土面积60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6.75万亩,园地面积4.42万亩,林地624.42万亩,牧草地8.04万亩,宅基地4.56万亩,交通用地3.86万亩,水域10.34万亩,未利用土地145.41万亩(普查数)。3、农、林、牧、渔业生产水平及结构分析宁蒗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据统计,粮食总产量7.28万千克,平均亩产140千克,农民人均生产粮食31

11、2千克,关键粮食品种是马铃薯、玉米、荞麦、水稻。经济农作物关键是油菜和白芸豆、烤烟。农业生产总值56022万元,占国民经济总产值45.6%。4、关键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县级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60000万元,地方本级财政收入10845万元,地方本级财政支出100035万元,全县粮食总产量7.28万吨,人全部有粮312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2387元。5、社会发展情况全县基础实现了乡级全部通路、通电和通广播电视,教育实现“两基”,人口自然增加率4.3,乡镇全部设置了卫生院和计生站,科技贡献率达成35%,社会秩序不停好转,人民生活水平不停提升,社会安定友好。(三)全县贫困情况分析

12、1、总体情况全县有村民小组1152个,总人口26.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387元,人全部有粮312kg,中国生产总值160000万元。2、区域分布情况全县贫困人口基础分布在高寒山区和深山区,和金沙江河谷区。坝区和半山区较少。3、不一样层次情况全县农业人口23.5万人,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贫困人口17.19万人。(四)基础设施情况分析1、农田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工程:末,全县有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8座,水塘1318件,大小水沟680条,人畜饮水工程460件,有效浇灌面积13.65万亩,水利化程度35%。全县累计建成稳产农田8.65万亩。2、交通运输、电力供给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31

13、0公里,其中,二级公路5.3公里,四级以上公路225公里。县乡公路447公里,乡村公路863万元。公路网格局基础形成。已建成水电站13座,总装机容量4.95万KW,年发电量2.80亿度。110KV输电线路162km,变电站4座,35KV输电线路290公里,10KV输电线路1100公里,0.4KV线路1300公里,电力供给基础能够满足全县工农业生产和生活需要。3、社会事业设施概况全县15个乡(镇)全部设有卫生院、计划生育指导站、中学、农技站、水保站、畜牧站、派出所等机构,人员充实、技术力量较强。全县有学校327所、卫生室33个、村民委员会91个,教育、科技、卫生、行政服务体系基础健全,乡(镇)通

14、广播电视。三、项目区基础情况(一)项目迁出区1、搬迁对象标准本项目确定搬迁对象是: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人均粮食不足300千克,住房不含有遮蔽风雨。居住海拔2800米以上,无霜期不足100天,不宜农作物生长高严寒凉山区。群众自愿申请搬迁。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有劳动能力。2、迁出区基础情况(1)西布河乡大屋基村委会三家村:三家村在西布河乡边,距离大屋基村委会8 公里,距离乡6.5公里。国土面积5.59平方公里,海拔2580米,年平均气温15 ,年降水量785毫米,适宜种植玉米、洋芋、荞子等农作物。有耕地288亩,其中人均耕地2.5亩;有林地7496亩。全村有农户27户,人口105人,该村农村

15、经济总收入1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0元,人全部有粮280千克。计划迁出12户50人。(2)西布河乡大屋基村委会新建村:新建村在西布河乡东北边,距离大屋基村委会4公里,距离西布河乡11.1公里。国土面积5.62平方公里,海拔3120米,年平均气温11 ,年降水量820毫米,适宜种植洋芋、燕麦等农作物。有耕地432亩,其中人均耕地6.44亩;有林地7458亩。全村有农户13户,人口80人,农村经济总收入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2元,有全部有粮280千克。该村属于或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关键以种植业为主。计划迁出4户20人。 (3)西布河乡西布河村委会烂泥盘:烂泥箐在西布河乡西边,距离西不河村委会7.3 公里,距离西布河乡7.3公里。国土面积5.26平方公里,海拔2780米,年平均气温15 ,年降水量770毫米,适宜种植荞子、燕麦、洋芋等农作物。有耕地384.4亩,其中人均耕地3.7亩;有林地7200亩。全村有农户21户,有乡村人口106人,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0元,人全部有粮290千克。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关键以种植业为主。计划迁出6户30人。 (4)西川乡大柏地村委会硝水坪:硝水坪在西川乡东 边,距离大柏地 村委会4 公里,距离西川乡5公里。国土面积3.31平方公里,海拔301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