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困境与出路.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625784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的困境与出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的困境与出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的困境与出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的困境与出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的困境与出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的困境与出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的困境与出路.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的困境与出路 教了二十多年语文,留下了许多遗憾,产生了许多困惑。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更加令人担忧,几乎陷入绝境,出现了教和不教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的怪现象,搞得老师没法教,学生没法学。 一、尴尬:难以立足 时下母语水平下降,让有识之士痛心,同母语相关的语文教学备受关注,而直接与语文打交道的语文教师更加尴尬。 1.决策失误,让语文陷入泥潭 高考是指挥棒,高考试卷的命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语文教学的方向,怎么考就怎么教,考什么就教什么这似乎成了语文教学的潜规则。出题者一味为难学生,出学生的蹩脚。如现代文阅读最后一道探究题,学生怎么去探究,拿什么去探究。在短短的二十分钟里阅读一篇千余字的文章(小

2、说或散文),且不说读后是否了解作家创作的意图,就说要完成四道简答题也是相当的难了。再说命题者用自己主观思想情感理解作品,提供一个答案,让缺乏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的学生去思考、解答,而学生写出的答案要和命题者提供的答案吻合,如果不是这样,就大大扣分,此题20分,一般学生只得五六分。这么多年来,高考命题和平时教学就是玩着“躲猫猫”的游戏。总分160分的语文平均分在及格线上下。因此学生只重视短期效应的数学、英语,把语文扔在一旁。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总是主科中的副科。 2.社会冷落,让语文甘于沉寂 说起语文,人们总是怀着敌对的心理,在所有的基础教育学科中,语文受的责骂最多,在所有的教师中,语文教师受的批评

3、也最多,人人都可以对语文教师指手画脚,于是乎口诛笔伐:社会抨击、家长指责、领导打压、舆论封杀、同行讥讽。在这种强大的攻势下,语文老师有口难辩,欲罢不能。社会“冷落”语文是必须直面的,且不说在全社会外语、数学应考辅导大军中不见语文的身影,遍布神州大地的疯狂英语把语文学习挤压到了难以立足的境地,也不说一些大学自主招生轻视母语,就连有些教师、领导、家长一看到学生读有关语文方面的书籍就认为是不务正业,更有甚者连一些小学生家长都不主张孩子在语文上多花些工夫,他们宁可让孩子课余上奥数、英语辅导班,也不让孩子多读点书。在一切看成绩、一切追求急功近利的今天,学生和其他课任老师都认为语文属于高投入少产出的学科,

4、把工夫用在数理化、英语上,成绩立马提高。其实这是一种短视,只不过一贯采取的“标准答案训练法”使得这种训练比较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这些分数的提高,是以语文学科受到更大的挤压甚至牺牲为代价的。 3.教师漠视,让语文走调变味 在应试教育的今天,语文是最难提高成绩的学科,学习内容多,目标不好把握,方法难以确定。有的老师信奉“多讲总比少讲好”,不厌其烦地满堂灌,不敢越雷池一步。分析有板有眼,板书有条有序,归纳有点有面。一课下来,黑板写满了,老师讲累了,学生听睡了。而更多的年轻教师则热衷课件,将所要讲的全部内容做成课件,课堂上缺少了必要的读、思、议环节,其效率极其低下。出现了下面几种情况。一是阅读无

5、法。阅读没有科学性,缺乏计划性及必要的指导,教者不能引导学生走进时代,了解作品写作背景;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章,了解文章写作特色、技巧;不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及意义。为了应付考试,对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进行肢解,左分析右鉴赏,揣摩一些也许连作者当年根本就没有虑及的所谓深意及效果,让学生胡思乱想地去解答,其结果驴头不对马嘴,可笑的是老师还照着答案自圆其说,强迫学生接受(如果离开答案,老师是说不出个所以然的,这正是语文教学的悲剧所在)。二是作文无效。面对作文题目,教者既不帮助学生解题,又不引导学生辨题;既不帮助学生选材,又不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既不明确训练的目的,又不提出具体的要求,只是泛

6、泛地提一些大而空很难落实到位的要求,学生一动笔就陷入困境。还有的老师误导学生,凭老经验,将已受到否定甚至摒弃的所谓成功经验,津津乐道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套作、仿作,结果使学生撞得头破血流。三是训练无果。受功利思想影响,教师只注意传授知识,不重视传授学习方法,只注意训练,不重视效果,有的老师还信奉“多练总比少练好”,于是像数学老师那样“地毯式轰炸”,像英语老师那样全面开花,课上挤时间练,自习课见缝插针练,节假日抢时间练,练得多,讲得自然就少了,来不及讲就将答案投影给学生,或干脆把答案贴上墙,学生忙着抄答案,来不及就干脆不看,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4.社会浮躁,也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浮华 语文教学

7、似乎总是喜欢玩着新花招,总是喜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对传统教法作了全盘否定,出现了一些完全放开的教学模式。有的老师不在提高效率上下工夫,而一味使出新花样,为了达到轰动效应,在教师精心策划下,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了:课堂上,老师离开讲台,从知识疏通到讲解,从问题提出到争论到解决都由学生主宰,俨然是一堂高效的课。试想,在这样一个充满欺骗、表面繁荣的课堂上,学生究竟会学到什么?其实,教者心里也十分清楚,这样的课堂仅仅是自我欺骗罢了。 二、无奈:痛心不已 澳门中国语文新课程研究会会长容理诚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经典和积淀学养的民族,语文教育对一代人的终身发展和健全人

8、格的形成大有益处。但是,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在片面追求学科考分的过程中,重理轻文、重外语轻母语、重工具轻人文以及越来越对母语听说读写学习表现出群体性冷漠,必将使必不可少的中华母语文化素养在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过程中出现严重的缺失,也将影响未来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段话一语中的,现在学生的语文水平整体在下降,且越来越低,他们几乎到了读不进、说不出、写不好的地步。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1.知识肤浅,基础不牢 学生在小学阶段读写就少,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教学形式单一,学生整天死读书,灵性早被扼杀了。在短短的三年初中学习里,又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被动学习,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开阔。进入高中后,

9、课程增多,语文学习的课时大大减少,主动学习语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一些学生思维不畅,连一段课文都复述不出来,出现了“一站脸就红、一说调就变、一写字就错”的现象,他们的读书水平较低,且不说读准重音、读出语气,就连读清字音也很难做到。出现了“三怕”。一是怕学。他们以没有时间为借口,课前不预习,消极等待老师上课讲授;课中不入神,知识点没理清;课后不复习,训练不到位。老师讲了似乎会,做起作业好像对,见到答案心就碎。二是怕练。高考竞争的核心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而提高这个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一些学生,尤其是意志薄弱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训练内容。他们对待老师的作业总是喜欢打折

10、扣。三是怕问。向别人请教,尤其是向老师请教,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老师从学生的疑问中,得知问题所在,即知道学生在某个环节上存在的知识缺陷,然后“对症下药”、举一反三,使学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的学生宁可把自己封闭起来,独自受煎熬,也不去问别人,久而久之,就不愿做怎么练都不见效的语文作业了,只好走捷径,选择放弃。 2.被迫吸收,缺乏动力 高考,这是所有高中学生所面对的一个不可逾越又不得不跨越的一道坎,跨越这道坎需要动力。有人认为,一个人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内心就容易激起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有人认为,一个人只有被外界环境深深感染着,才能充满着一种奋起直追的激情,才能激发出一种赶超别人的欲望;也有

11、人认为一个人自幼养成了爱学习的良好习惯,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于是就把学习当做生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是,我们的学生都不太具备这些条件,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在世纪交替之际,长在太平盛世,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他们普遍认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日子美满与学习辛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们心理失衡了,产生了怕苦畏难的情绪,遇到机会就释放。再说,学生自从开始读书,就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即使在小学有些自由空间,也早就被家长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误导下,被迫安排学习其他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失去了阅读的机会,更主要的是对语文失去了亲近感。到了初中、高中,以升学压力大为借口,

12、就再也没有机会读书了,那本来还有望能读点书的假期,也早被数学、英语学科挤占了,而到了真正需要用到语文的时候,为时已晚,只好听天由命。现在的高三学生真的很可怜,拿到一篇文章不知如何读,读后不知从哪儿思考,思考不得要领。曾教学记念刘和珍君,问学生:“我为什么在礼堂外徘徊?”一个学生回答:“里面很乱,出来透透气。”竟然还有学生附和,真让人哭笑不得。另一个让人头痛的是,现在学生见到作文题目不知如何审题、立意,甚至连文体也搞不清楚,硬着头皮胡乱写一通,写足了800字,算完成了任务。于是乎出现了文不对题、胡编乱造的现象,可悲的是这种情况越来越糟糕。 语文教育同仁在面对种种尴尬与无奈时,总是希望通过语文课堂

13、教学改革和自身的不懈努力去重新焕发语文作为母语教育应有的尊严和地位,笔者也作了些探讨。 三、敢问:路在何方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从传统的传授法中跳出来,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1.在问题探讨中学会阅读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阅读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针对农村高中基础薄弱,学生水平较低等情况,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课堂设疑、讨论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做到:每课必有疑,有疑必有问

14、,有问必有论(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怎样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有意义的讨论中去呢?一是走向课文,用悬念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心理学角度看,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才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在正式讲课之前,设计一些悬念,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引起他们在认知上进行自我调节的需要。药:身体不好的人要吃药,身体好的人要不要吃药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药呢?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标题能否改为“贝尔曼”?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能被调动起来,他们带着这些问题,急切地看书,想赶快从书中找到答案。二是走进课文,用问题打开通道。根据创造性思维独创性、求异性的特点,在阅读教学

15、中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定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问疑点。在一些记叙文的文章里,作家往往把深刻的思想感情包蕴在对具体事物的描述里,在事里找“点”,在“点”中设疑。这个“点”或是一句话,或是一个动作,或是一个物,或是一个人等,在这些关键处设疑,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重点。课文重点既是作者构思的精妙之笔,又是读者理解文章的困惑之处,在这里设疑,能架起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桥梁。问难点。课文的难点和各种矛盾的交会处,往往是阅读理解的某些障碍需要由此突破的关键。找准突破口,组织学生讨论,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走出课文,用探究提高能力。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授课中要注意因

16、势利导,根据教学目的,抓住课文焦点,提出富有启发性而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分析课文过程中,紧扣文章主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不仅可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为学生开辟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讲解阿Q精神胜利法,探讨今天国人的心态。讲扁鹊见蔡桓公,联系现实生活中部分领导不善于听取群众意见,给企业、单位造成的严重后果。 2.在合作探究中学会作文 中学语文课堂模式历年来有过数十种的改革和实践,可以说任何一种课堂模式都有其独特一面,都有其成功的地方,但从总体上来分析,无论是启发式模式,还是研究式模式,都没有改变教师的主体地位,都没有达到真正解放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目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魂”。笔者就师生合作作文作了探讨,结果表明它与传统的作文教学相比,能更有利于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