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汇报(定稿).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6246735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一体化汇报(定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城乡一体化汇报(定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城乡一体化汇报(定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城乡一体化汇报(定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城乡一体化汇报(定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乡一体化汇报(定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一体化汇报(定稿).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大改革创新 推进三个集中 努力开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中共凤县县委凤县人民政府(2010年4月) 凤县古称凤州,始建于秦朝,地处秦岭腹地、嘉陵江源头,陕、甘、川三省交汇之地,素有“秦岭明珠”的美誉和“秦蜀咽喉、汉北锁玥”之称。县城所在地双石铺镇,距宝鸡市区102公里,全县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辖10镇2乡100个行政村,人口11万,其中农业人口7.6万。是全国四大铅锌基地之一、全国黄金吨金县、中国花椒之乡、全国最大的林麝繁育基地、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陕西省山地苹果基地县。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争创全省十强县、西部百强县和率先建成老百姓最幸福的地方为目标

2、,以统筹城乡改革实验为主线,大力实施“四大战略”,强力推进“三个百万”工程,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被列为宝鸡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全省统筹城乡农村改革试验区以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精心指导下,我们紧紧抓住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实践,奋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得到破除,城乡二元差距拉大的局面得到有效扭转。2009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46.65亿元、增长19.9%,三次产业比例由2008年的4:76.4:19.6调整到5.3:74:20.7,地方财政收入1.88亿元、增长48.9,用于农业和教科文卫社保方面

3、的财政支出占64.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6.9、达到4695元,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96.9,城镇化率49.7,失业率控制在3.35以内。下面就有关工作汇报如下。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一)突出科学规划,城乡一体发展布局呈现新面貌。按照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行政管理的原则,我们打破城乡和行政界限,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基础、产业特色、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等方面的因素,确定了“一体两翼四中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即:以县城为主体,建成能够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区和留风关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两翼,建成能够容纳常住人口各在1万人

4、以上,生产总值占全县85以上的副中心;在河口、黄牛铺、平木、唐藏4个小城镇基础上,建成常住人口各在3000人以上,产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的重点镇,聘请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中联西北工程设计院等专业规划单位编制了凤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和“一体两翼”总规。在此基础上,规划了19个统筹城乡产业园和20个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收入来源稳定、居住人口各在2000人的新型社区(大村庄),围绕新型社区建设产业园,围绕产业园扩大新型社区规模,围绕产业园和新型社区建设加快土地流转,统筹推进“三集中三化”( 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大村庄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实现产业园区化、农村城

5、镇化、农民职业化)。同时,编制了42个新农村建设规划,并对其余58个行政村村庄建设规划进行了完善,目前已进入评审论证阶段。初步形成了城乡总体规划与乡(镇)村单项规划相配套、与产业布局相衔接的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二)突出产业支撑,城乡一体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把产业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的思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三次产业水平,初步形成了三次产业互促并进,城乡产业统筹推进的格局。一是加快打造特色优势农业,夯实椒畜富民的产业支撑。按照大产业、大园区的理念,以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为龙头,建基地、引龙头、抓大户、打品牌,着力构建“椒强、畜兴、果优”的产业格局

6、,推动农业由单纯的规模扩张向提质扩量增效并重转变。启动实施了陈家湾观光农业科技创业园和草凉驿生态畜牧科技创业园建设,建成白石铺、西山2个万亩花椒标准化示范园、17个千亩花椒示范村,建成3个万头生猪养殖场、7个千头生猪育肥场、6个生猪养殖小区,形成安河流域、小峪河流域两条优质苹果示范带。引进了山西平顺大红袍、杨凌本香、陕西片仔癀麝业、四川逢春制药等13户农业产业化企业来凤县发展,支持雨润椒业、兴果箱业、华晨菌业等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形成了一批种养大户。突出“生态、有机、环保”特点,实施国家级花椒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无公害蔬菜、山地苹果基地建设和中药材GAP认证等工作,完成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

7、证,花椒通过了AA级绿色食品认证,“凤州花椒”、“凤唐苹果”评为陕西名牌产品,开发了花椒芽菜、花椒茶等前景良好的新产品,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提升了农产品知名度。目前,花椒留存达到4400万株,苹果留存7万亩,中药材留存5.2万亩,蔬菜面积5.2万亩,生猪饲养量达到20万头,饲养土鸡109万只,梅花鹿存栏1020头,林麝存栏1747只。2009年农业总产值4.12亿元,增长116。二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增强以工哺农能力。把提升工业经济水平作为实现“以工哺农”的前提和基础,按照“一园两区多基地”的工业布局,以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区和留凤关循环经济示范区为平台,确定了凤州有色金属加工及物流基地、唐藏黄金

8、采选及石材加工基地、坪坎矿产采选基地、温江寺生态型铅锌冶炼及综合利用基地4个工业集中区,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加大园区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建成10万吨锌冶炼技扩改和饱和蒸汽发电项目,新上10万两黄金冶炼、100万吨水泥项目和6户尾矿综合利用、7户水电开发企业,形成铅锌、黄金、水泥、水电、微晶板材五大产业格局和铅锌黄金尾矿新型建材水泥辅料的循环产业链,在提高了县域经济实力的同时,也给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全县铅锌、黄金、水泥产能分别由2007年的5万吨、2.5万两、16.9万吨上升到2009年30万吨、10万两、100万吨,微晶板材和水电产能分别新增20万平方米、1.6万千瓦。200

9、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7亿元、增长32.8,工业增加值33亿元、增长22.2,工业企业吸纳了5000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三是以旅游三产为依托,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紧抓旅游大开发的时机,积极引导农民投身农家乐、家庭宾馆、商贸销售等三产行业,鼓励农民对花椒、木耳、苹果等农副产品进行加工包装,把马勺脸谱、瓢画、山核桃摆件、微型板凳龙等民间工艺品发掘成为旅游纪念品,扩大销售,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2009年,新发展农家宾馆、农家乐200余户,增加土特产、旅游纪念品销售点20多个,从事三产行业的农村人口达4000人以上;共接待游客12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亿元,

1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亿多元,有力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三)突出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211住房保障工程,加快灾后重建及统筹城乡集中居住点建设,建成统筹城乡集中安置点42个,使223户农村特困群众、4174户灾后重建户共约2.5万农村群众的居住条件根本性好转;新修安全饮水工程117处,90个村用上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7,安全饮水普及率76.5%,6.48万农村群众长期饮用河道水、沟渠水的现状得到根本性改善;新修通村水泥路59.6公里、通乡油路23公里、农村客运站4个、候车厅63个,98个行政村通了油路或水泥路;加快农村电信、广电、移动等通讯设施建

11、设,新增有线电视用户836户、固定电话300门、移动通讯基站23个,9460多户农村家庭看上了有线电视、13900户接通了固定电话、手机信号覆盖了80的村庄;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城乡同类用电实行同价,农村供电质量得到提高;大力开展以“六清”、“四改”、“一统一”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生态治理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绿化造林5.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510亩,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570座、封闭式垃圾台55个、垃圾填埋场6个、污水处理站5个,每个村都组建了环卫队,配备了垃圾车,落实了保洁员,3个乡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验收,7个村被省市评为生态示范村和绿色文明示范村,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二是积极推进新型社

12、区建设。针对凤县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投资大、收效低这一实际,2009年确定了20个村作为统筹城乡新型社区苗子村,整合27个涉农部门项目资金,投入980万元实施建设项目92个,对村庄道路、水电、信息网络、绿化美化、垃圾污水处理以及“八室一场”等公共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树立了陈家湾、酒铺、东河桥、下坝、草凉驿等一批新农村建设样板村,加快了全县农村社区化步伐。三是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加快了双石铺、凤州、留凤关等区域性中心镇的建设步伐,居民住房集中供热面积达到26万平方米,2000多户居民使用上管道燃气。杨家坪小区、凤喜豪庭、碧水嘉苑、惠民新村等商住楼及保障

13、性住房相继竣工投用,县城人均住房面积新增10平方米。中苑黄金大厦、何克巷改造、316国道县城段改线、安子坡廉租房工程进展良好,凤州镇学府大道、锦绣大道、团结路等一批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凤州污水处理厂、留凤关商务大厦破土动工,重点镇聚集产业、吸纳人口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四)突出改善民生,城乡一体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始终把普惠共享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实施民生质量提升工程,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一是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面对金融危机对农民转移就业造成的冲击,综合运用信息引导、政策激励、信贷支持、社保跟进等措施,千方百计使更多的农民“洗脚上岸”,融入城镇生活就业。围绕提高劳动力素质,一手抓

14、政策法律培训和思想观念教育,一手抓劳动技能培训,2009年累计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605人、创业培训420人、“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240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3万人次。积极构建城乡一体的就业平台,实行城乡统一的创业扶助政策和人力资源交流政策,鼓励农村居民投身农家乐、家庭宾馆、农特产品营销、手工艺品开发等行业,鼓励农村致富能手带头发展运输业、建筑业,鼓励工矿企业向农业和旅游三产领域进军,努力提高县内企业用工、公益性岗位和商贸服务业安置吸纳力度。同时,加强与省外劳动部门沟通联络,开辟了天津、扬州、宁波、西安等劳务输出基地,积极组织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2009年,全县转移就业人数30250人,其中

15、县外劳务输出16106人,比2008年转移就业1.2万人增长1.8万人,劳务收入增长1.17亿元、达到2.17亿元。二是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了中小学布局优化调整,全县中小学总数由2007年的76所调整为19所,形成了一乡一校格局,95以上的学校普及了集中供暖和洗浴设施。实施强师兴教工程,高薪聘请6名专家名师来凤县任教,2008、2009年招录77名师范类大学生充实到教育一线,同时开展了县城学校教师定期到基层巡回讲学活动。对5564名寄宿学生免费提供鸡蛋、牛奶营养早餐、每年补助200元交通费,给予职业高中学生每人每年1500元学费和生活补贴,对考上大学的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和贴息贷款,确保农

16、村与城镇学生享受到同质化教育和更优化的扶助。2009年全县累计发放各类助学资金527万元,高考本科上线151人、上线率43.1。三是加快改善农村医疗条件。狠抓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县12个乡镇卫生院和90以上的村卫生室全部进行了改建或新修,2008、2009年为农村医疗机构引进专业技术人员30人,56个村卫生室通过市级规范化验收,3个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级甲等标准,县医院通过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考核,县中医院创建为二级甲等中医院,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疑难病在县内能得到有效救治。四是重视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以省级和国家文明县城创建为载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体育阵地建设,新建乡镇文化站3个,为3个乡镇、60个村添置了62万元的体育健身器材,投资200万元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成了县级文化信息中心和3个乡镇、50个村的文化信息站点建设,羌舞羌歌传习走进社区、村组,热爱凤县歌曲大家唱、农民运动会、赛龙舟等文化节会蓬勃开展,农村逐渐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