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变形记.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624539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本“书”变形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本“书”变形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本“书”变形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本“书”变形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本“书”变形记.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本“书”变形记一本“书”的变形记事件纲领9 月初,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副系主任,教授王远公布了一篇名为艺术家不念书,哪来“见解”的。在里他指出,在中国有太多的艺术家不喜欢阅读,而喜欢道听涂说,最后获得的讯息也不知已经过期了多久,反而还在没搞清缘由的情况下,盲目自夸今世“见解”艺术家。不念书还想成为“见解”艺术家,这既成不了“见解”,也会丢了“艺术”。毕竟“见解艺术”需要经过念书、思虑才能达成。大家议论“念书百遍,其义自见”,八个字道出了念书的成就,也道出了念书的必要性。可是,据统计,中国人年均念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真对照,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可见艺术家不

2、爱念书,也是大势所趋。在当下网络纵横的时代,我们忧如早已习惯了在第一时间知道哪个明星出轨,哪个高官落马,哪条河流冲毁,也许哪个公交车爆炸“互联网”这个拥有前瞻性的名词早已在当下达成了收罗众生的诉求。传统的阅读大多是以线性叙事为主的完满的信息,在阅读的同时能够形成独立的思虑,可是,网络催生了信息大爆炸,而爆炸的结果就是让我们吞没在信息的海洋中,随时随处的找寻,让我们对网络形成了依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理念此刻也变成空城旧梦。故而在信息主要经过找寻来获得的网络环境中,传统的文化/和见解的对应关系可否也应该发生着转变?网络找寻固然方便,可是网络环境实在不容乐观,在阅读大量信息的同时

3、还必然要拥有一个富强的抵挡“垃圾”搅乱的信心。有时的一个视频弹窗,一个趣闻逸事,甚至一张图片都有可能改变自己连续的阅读,等回来续上茶连续阅读,又变成了另一种味道。网络碎片化的信息带来一孔之见的结果也是必然。可是,麦克卢汉在其媒介即讯息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见解:“从长久的角度看,真实存心义的讯息其实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自己。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样社会形态的标志。真实存心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流传内容,而是这个时代的流传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改革。作为第

4、四媒体的网络,和当年的文字、印刷术、电子媒体同样,也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从21世纪开始,网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主要的流传工具,其以海量的信息和极其方便的信息获得方式,影响着我们理解和思虑的习惯。网络流传环境时空的碎片化,流传内容的碎片化,注意力的碎片化,流传主体的碎片化等特点,让网络打破在传统流传主体为统治阶级和上层阶级的同时,开创了自媒体的时代。话语权的下放,新的草根权益盛行,受众主体性被最大化。于是,网络成了一个去中心、无疆界、主客体交织、富饶弹性与不确定性的特别空间。在这里信息也许变得更加真实,APP等新的电子书阅读平台也让众多阅读爱好者省去了购置实体图书的时间、金钱,也打发了公交车、地铁里无聊而漫长的等待时间。在网络找寻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必定要面对网络带来的缺点与优点,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那就只能改变我们自己。心若不动,风又何如。所以艺术家不念书哪来“见解”的论断也许也应该放在时代的背景中深思,一本“书”的变形记在当下也许也就达成了又一次蜕变,传统的文化和见解的对应关系忧如也应与时俱进。(文/张瑜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