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专题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624254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6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保护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环境保护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环境保护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环境保护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环境保护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保护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护专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环境保护”专题一热点背景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推荐的3本必读环保书:寂静的春天告诫人们不要自掘幸福的坟墓;增长的极限预言世界如不重视环保问题将面临的灾难性崩溃;只有一个地球没有环保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在2006年4月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

2、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2007年11月2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环境法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经

3、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环保工作的重点领域是: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改善水环境质量;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防治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污染,推进其资源化和无害化;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安全保障水平;整治农村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重点控制近岸海域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格监管,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强化管理能力建设,提高执法监督水平。规划还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环保工作的保障措施是: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对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

4、止开发区分类管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完善体制,落实责任;创新机制,增加投入;强化法治,严格监管;依靠科技,发展产业;动员社会力量保护环境;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二高考考纲1中国古代史:(1)先秦:商朝、西周的时候,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到战国时,国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温和,植被茂密,整个黄土高原的木覆盖率超过50。先民在此逐水而居,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规律为社会造福。(2)秦汉:秦始皇统中国之后,开始大兴土木,毁伐森林。为修建阿房宫,砍光整个

5、蜀地山岭上的树木,故有“蜀山兀,阿房出”之说。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及过度开发,导致黄河多次泛滥。但“云梦竹简”田律,对砍伐林木、捕捉鸟兽、毒杀鱼龟等都有季节限制。(3)南北朝:中原战乱,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4)隋唐:隋朝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筒车、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牛产。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的调水能力;向山要田加剧了水土流

6、失)。(5)明清:在自然保护方面,除袭用旧时的自然资源政策外,别无其他特别之处。清朝前期人口急剧膨胀,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明清时期人口进一步增加,清朝开垦的荒地面积大量增加,围湖造田的现象口益增多,人地矛盾愈发突出,此外,从明清两代开始颁布山川弛禁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开放山林,以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这从长远来看,又造成了山区因长期被开发和掠夺而产生的环境恶化局面,以致现代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已不能承受严重的环境污染,山区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2中国近现代史:(1)半殖半封开始时期:鸦片战争后,列强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创办了砖茶厂和缫丝厂。由于茶叶出口量大增,国内福建等沿海省份茶叶

7、的种植也增多,这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种植方法导致土地等自然资源被破坏。(2)半殖半封形成时期:在列强侵略和统治危机加剧的情况下,为解决内忧外患问题,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张之洞在建立汉阳铁厂时,因观念的落后、政治阻力等因素,厂址没有选择在靠近铁矿所在地大冶县的地方,违背了规律,影响到了自然环境(3)建国后的50年经历了三次资源环境恶化:一是1958年“大跃进”导致的第一次资源环境恶化,二是“文化大革命”导致的第二次资源环境恶化,三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第三次资源环境恶化。前两次均系国家当时领导人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而第三次则是人口惯性增长和粗放型经济济发展所造成的。(4)建国后环境保护工程、政策与法制

8、:建国后党和政府举办了许多改善生态环境的大型工程,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等等。西部大开发特别关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再造秀美河山”。党和政府还制订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已经初见成效。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还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起)等法律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2004年12月9日起实施)。3世界近现代史:(1)三次工业革命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世界近现代史上,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9、和破坏,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愈演愈烈,主要表现为:因工业生产将大量化学物质排入水体而造成的水体污染事件;因煤和石油燃烧排放的污染物而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因工业废水、废渣排入土壤而造成的土壤污染事件;有毒化学物质和致病生物等进入食品而造成的食品污染公害事件。(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如印度社会发展的问题(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等因素)。(3)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提出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知识经济兴起的结果。随着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变化,人类社会发展的观念从注重速度和数量转向注意效益和生活质量。此外,世界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也是可持续发展观念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含义:可持续发

10、展的概念是从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被广泛接受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转变而成的,它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又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标志: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同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国形成共识。影响: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类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是人类社会实现良性发展战略的唯一正确选择。它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转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认识:(1)基本结论:对自然的无度索取,必然会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必然遭到惩罚。(2)经济活动的影响: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很小;农业文明时期,人

11、类开始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呈现全面的不协调;知识经济时期,人类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注重可持续发展。(3)政治环境的影响:频繁的战争和地质变迁、灾害也会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如丝绸之路上曾创造辉煌文明的楼兰古国,张骞通西域时还沟渠纵横、植被茂盛,如今已完全淹没在了漫漫黄沙中。(4)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产生极大的负效应,如环境公害、生态失衡、资源危机等问题。20世纪的世界十大环境公害事件、当代日益突出的“水危机”都说明人与自然关系遭到严重破坏。三高考真题01(2004天津文综39)(34分)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

12、(图6),回答问题。图6(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4分)(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4分)(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9分)(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

13、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5)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12分)答案要点:(1)范畴: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变化: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3)活动: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原因: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4)主要因素: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5)体现联系观点:联系具有普通性、客观性。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

14、客观性。联系具有多样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循环经济的流程还体现出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02(2005上海历史33)儿童眼中的社会 问题:(5分)(1)50年代儿童画取材的社会背景是什么?(2分)(2)透视这两张儿童画,你认为40年来人们的环境意识有什么变化?(1分)(3)这两幅画折射出的中国经济发展观有什么不同?(2分)答案要点:(1)背景: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八大二次会

15、议的总路线、大跃进等。(2)变化:环保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3)中国经济发展观的不同: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或答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小康社会等均可)。03(2008四川卷文综39题第(1)、(2)问)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407年,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统万城)。赫连勃勃曾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北魏灭夏以后,这里成为牧场,唐初为农业区,唐末以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底沙泛起成流沙。至北宋末,这里已是一片沙漠(今毛乌素沙漠)。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 隋至宋初统万城地区人口统计略表时间户数口数(每户以5口估算)隋1167358365唐中期1263563175北宋初期21386106930 摘编自隋书旧唐书太平寰宇记等材料三 1886年美国首次出现沙尘暴,1894年和1913年美国中西部地区又分别发生两次沙尘暴。1931年发生严重干旱,1932年冬刮起了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