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吴佩衡医案.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6231211 上传时间:2023-03-17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6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吴佩衡医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完整word版)吴佩衡医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完整word版)吴佩衡医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完整word版)吴佩衡医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完整word版)吴佩衡医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吴佩衡医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吴佩衡医案.doc(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完整word版)吴佩衡医案 目 录吴氏用附子量之大,令人翘舌,而疗效之神奇,亦是叶派传人所未梦见,殆学术常因地区而异,此正符于辩证之治。湖南与四川,山水相近,辩证亦颇有相符处,故录入以供众学友深参。但学术之偏,亦不可不知,正如吴氏所言,阴虚火旺之人,误食附子入口即亡,可不慎哉!太阳伤寒表实证(1)小儿急惊风(一)一(2)小儿急惊风(二) (风寒误治救逆)(3)小儿慢惊风(4)太阳少阴两感于寒证(重感冒)(5)瘟疫病燥热内结证(6)瘟疫病阳明燥实证(7)瘟疫病阳明急下证(9)瘟疫病热盛逼阴证(10)瘟疫病热深厥深阳极似阴证(11)瘟疫病误治变证转阳极似阴证(13)瘟疫病小儿热极抽风证(14)瘟

2、疫病狂汗(15)瘟疫病战汗(16)春温病表寒里热证(18)春温病阳明经热证(18)春温病少阴热化证(19)春温病冷水治愈案(20)暑证(一)(21)暑证(二)(22)赤痢(24)小儿时疫痢(小儿志贺氏杆菌性痢疾)(26)小儿湿热痢(三阳合病下痢)(28)秋燥(29)燥 咳(29)寒疟(30)阴证误下救逆案(31)伤寒病少阴寒化证(31)伤寒病少阴阴极似阳证(一)(36)伤寒病少阴阴极似阳证(二)(38)防寒病少阴阴盛格阳证(41)小儿伤寒病并肠出血危证(45)少阴头痛(47)少阴咽痛(47)厥阴证(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性急性 严重型肺脓疡)(48)胁痛(肝炎肝脏肿大疼痛)(51)阴瘴证(慢性胆

3、汁性肝硬化)(52)肝水肿(肝硬化腹水)(54)胸痹心痛(56)寒湿胃痛(56)皖腹痛(57)虛寒胃痛(58)呃逆(60)气虚便秘(61)蛔厥腹痛(胆道蛔虫证)(63)痰饮咳嗽(64)痰喘咳嗽兼气虚便秘(65)哮 喘(66)虚劳咳嗽(68)童子痨(70)肾水肿(慢性肾炎并腹水)(71)石 淋(肾结石虚寒证型)(73)厥阴病缩睾证(74)寒 闭(误服蚕砂酒引发危证)(75)经 闭(76)经行血崩(7,8)经行血崩及口鼻出血不止(79)妊娠胎漏(先兆流产)(81)半产血崩(流产失血)(82)产后失血(83)乳痈(一) (乳腺炎)(84)乳痈(二) (乳腺炎)(86)虚火牙痛(87)牙龈出血(88)

4、衄血(一)(89)衄血(二)(89)目赤肿痛(91)小儿目赤肿痛(91)阴疽核肿(92)丹痧证并多发性旅疽(93)痄腮(急性腮腺炎)(95)风湿关节痹痛(95)下肢瘀血阻滞疼痛(慢性血栓性静脉炎)(96)湿疹(97)脱发(98)服使君子仁呃逆治验(99)麻疹过表变证补救(99)麻疹治验二则(100)病后体弱出麻疹变证严重(102)麻疹误服表凉药转阴证(103)麻疹危证扶阳救逆二倒顺证一例(104)麻疹后转“肺炎虚寒重证三例(106)麻疹后邪热灼肺(109)麻疹后湿热下痢(110)麻疹后阴虚阳燥(111) 太阳伤寒表实证 王,男,四十二岁,某厂干部。 患者于昨夜发热,体温389,今晨来诊仍发热,

5、头痛,颈项强直,肢体酸楚而痛,流清涕,心泛欲呕、食减而不渴,脉浮紧、舌苔薄白。此系风寒伤及太阳肤表所致。 内经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照仲景法,当以辛温发散以解表邪,拟麻黄汤加味主之. 麻黄6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法夏6克 防风6克 甘 草6克 生姜3片 嘱温服而卧,取汗自愈.殊料病者家属畏忌麻黄一药之温,恐燥热伤津,自行将药中麻黄减除,服一碗,未得汗。见其躁烦,热势反增,体温升至397。继服第二碗,则头痛如裂,身痛如被仗,恶寒较昨日更甚,疑为药不对症,邀余急往诊视,脉来浮紧急促,苔白腻,呼痛呻吟,虽言失治,幸喜表寒症型未变,释明其意,即嘱仍用原方,万不能再去麻黄。经照方服药二次后,温覆

6、而卧,稍顷汗出热退,表邪解,遂得脉静身凉而愈。 按:世有畏麻、桂如蛇蝎者,以为其性温而易伤津化燥,不知表寒实证无麻黄之辛散,何以开发腠理,驱邪外出.无桂枝之温通,何以助阳温经而散寒?不畏邪之伤于人,而畏药性之辛温,实为姑息养奸之弊也。盖用药不在医家之喜恶,而在于审证之明确,有是证用是药,用之得当则药到病除.用之不当,易变化莫测。阳热偏胜者,辛温固不宜用,营血不足,里虚内伤等证,亦不宜汗。倘确属寒邪束表之症,当用而不用,反以清凉苦寒抑其热,势必助邪伤正,表寒不解,热势更张,斯时宜以麻桂等剂因势利导,驱邪外出,切勿坐失良机而至表邪传里为患,此乃祛邪即所以扶正之法也. 麻黄开玄府,通达腠理。桂枝辛温

7、通阳,助其疏泄。杏仁利肺气,降逆平喘,甘草保中气而生津液。方药化合,专发太阳伤寒肤表之汗,效如桴鼓。然服此方,一、二碗后,覆卧得汗即可,不必尽剂,更勿令其大汗淋漓以致伤津而耗气.俗云“方是死方,法是活法”.欲求其效,宜潜心钻研意旨,无异于(钅卢)锤之非易也。 小儿急惊风(一) 柯某之长子,年一岁半,住云南省昆明市原铁道分局.1922年阴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自汗沉迷,角弓反张,手足抽搐,目上视,指纹赤而浮,唇赤舌淡白,脉来浮缓。由于风寒阻遏太阳经气运行之机,加以小儿营卫未充,脏腑柔嫩,不耐风寒,以致猝然抽搐而成急惊风证。此为太阳肌表之证,以仲景桂枝汤主之,使中于太阳肌腠之邪

8、,得微汗而解. 桂尖10克 杭芍10克 甘草6克 生姜10克 小枣7枚 加入粳米一小撮同煎,嘱服后温覆而卧,使得微汗。 一剂尽,即熟寐,汗出热退,次日霍然。 按:此证利在急治,倘迁延日久,别生变故,难以逆料。案内桂枝全方,力量甚足,故效如桴鼓. 小儿急惊风(二) (风寒误治救逆) 朱小弟,生甫两月,禀赋单薄。某日因感风寒而病,身热咳嗽,不思乳食,多啼声。医以清热解表之剂,热不退,发惊惕。又复以追风清热镇惊等法以治之,竞沉迷不乳,体若燔炭,自汗肢冷,咳嗽喘挣不已,痰声漉漉,时作角弓抽掣,奄奄一息。后延余诊之,指纹青黑透关,面唇均含青象,舌白而腻。此为风寒误治引邪入于阴分,阳不胜阴,虚阳浮越于外,

9、法当扶阳驱寒。 附片20克 炮姜6克 京夏6克 北辛2克 生麻茸2克 茯苓10克 甘草3克 频频喂服,一剂尽,汗出,热退其半,已不发惊抽掣,喘咳减,始能吮乳.再剂病退七、八。去麻、辛,又服二剂后,诸证悉除。 小儿慢惊风 张之次子,生甫一岁,住四川省会理县鹿厂街。1914年3月,患小儿惊风证,病颇危笃,三日来抽搐不已。余诊视之,指纹青黑透达三关,脉沉细而弱,舌苔白滑,面唇青黯,闭目沉迷不省,时而手足拘挛抽掣,乳食不进,夜间发热,大便泄泻绿色稀粪。询及病由,其母述及,患儿始因受寒感冒起病,初有发热咳嗽,大便溏泻。某医以清热解表药二剂,服后白昼身热见退,夜晚又复发热,咳、泻未止。继又拟消食清热药二剂

10、,服后病不减,忽而风动抽搐。该医以为肝经风热,又以平肝驱风镇惊药二剂,病情反见日趋沉重而成是状。时病已十余日,按脉证病情诊察,余思寻之,良由小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嫩,不耐克伐.风寒初起,只须轻宣透表,其病当愈.尔乃误以清热之剂,又复以消食、平肝、驱风等法,元阳受损,正不胜邪,遂致寒痰内壅而成三阴虚寒之慢惊风证。病势已危重,若辞不治,实非我医者应尽之责,力主逐寒荡惊汤挽救之。 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入) 公丁3克 炮姜10克 白胡椒3克(捣) 灶心土130克(烧红淬水,澄清后以水煎药) 上方喂服二次,稍顷,呕吐涎痰一小盏,风状略减,抽搐较轻,两眼已睁,目珠已能转动寻视。再喂药一次,又吐涎痰盏许,

11、风状已定,抽搐不再发作,咳嗽亦平,夜晚已不再发热。患儿之父母见病已恢复,甚为欣慰,但见其子体质赢弱,认为宜培补脾胃,自拟理中地黄汤一剂喂服。殊料服后移时,风动抽搐又起。余往视之,询问缘由,方知患儿大病虽有转机,然寒痰邪阴尚未逐尽,滋补过早,固必增邪,且有碍于阴邪外祛,寒痰内阻,遂致慢风复作。此时,病家始知误施补剂亦有弊端。余仍以逐寒荡惊汤并加附片15克,喂服后又吐涎痰盏许,畅泻酱黑色稀便二次,抽搐平息,且能吮乳,并闻啼声。照原方去胡椒、公丁,加砂仁6克、甘草6克,附片增至30克,煎汤频频喂服。二二剂尽,诸证痊愈。 太阳少阴两感于寒证 (重感冒) 张,年四十二岁,住云南省昆明市武庙下南联升巷底。肾气素亏,于1929年9月2日返家途中,时值阴雨,感冒风寒而病.初起即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