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戏曲丰富学生的生活.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6218937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戏曲丰富学生的生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让戏曲丰富学生的生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让戏曲丰富学生的生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戏曲丰富学生的生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戏曲丰富学生的生活.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让戏曲丰富学生的生活-初中阶段戏曲音乐的教学与实践 摘要:戏曲拓展了音乐教学的领域,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让戏曲走进学生, 让学生了解、感受、接受和表现戏曲, 是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音乐新课标的审美理念以及切身的教学体会, 怎样让学生学习、喜爱戏曲,怎样让戏曲走进学生的生活,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认识与大家探讨和交流关键词: 初中阶段; 音乐教学; 中国戏曲; 戏曲是把美术,舞蹈,武术,语言(特色韵白、京白)、表演等多种形式综合的一门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仅剧种就有 360多个, 国家已将这一重要内容编入教材。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了解它的人并不

2、多, 广大青少年学生更是知之甚少。在当今流行歌曲充斥各个角落的时代, 戏曲艺术正面临着被逐步挤出舞台的尴尬境地, 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现实。如何让整天哼着流行歌曲的孩子们去接受, 进而喜欢中国的戏曲音乐呢?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积累了一些很有用的教学经验和体会, 得到了各级教研部门以及同行和学生的好评, 今撰文如下, 以期抛砖引玉。 一、多看、多听、多唱 就一个高师毕业的音乐教师来说, 对戏曲的认识还是很有限的, 因此, 不断充实、积累自己的相关知识和提高戏曲演唱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证明, 学生对教师的范唱特别感兴趣, 远远超过了听录音, 关键在于教师必须要唱得有“味”, 学 生才能听

3、得有“味”。而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需多看、多听、多唱。1、多看是指多看跟戏曲有关的书籍和图像资料, 中央电视台 11 套节目的戏曲内容比较多, 是很理想的知识来源, 其中丰富的剧种剧目和唱腔让人受益非浅。2、多听即多听不同剧种的唱腔和名家名段, 感悟其中的特色和韵味。3、多唱就是要多模仿学唱一些代表性的唱段, 要在音乐风格、吐字咬词及唱腔上下功夫, 力求能唱得初具神韵。特别是 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花鼓戏等几个剧种都能来几段, 这是非常重要的, 对讲课极有帮助。 二、分析、归纳、对比 先分析各种戏曲音乐的风格, 归纳出最基本的特点, 然后在各剧种间进行形象、直观的对比,

4、使学生易于接受。纯理论的讲述是因难的, 也是乏味的, 不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发现从一个剧种的地理环境入手进行讲解, 是非常形象有效的, 因为一个地方的戏曲往往与这个地方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欣赏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京剧与越剧是中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剧种, 素有北“京”南“越”之说。再将南北方人的性格差异与戏曲风格相联系, 加上生动的范唱, 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试看以下的对比: 唱腔与念白: 京剧: 高亢、粗犷、铿锵; 越剧: 婉转、细腻、柔美; 剧目内容: 京剧: 多历史典故、神怪, 擅演武打戏; 越剧: 多小题材、儿女情长, 擅演情感戏; 人物: 京剧: 多帝王将相; 越

5、剧: 多才子佳人; 演唱: 京剧: 男扮女妆(如梅兰芳饰演的杨贵妃等) ; 越剧: 女扮男妆( 如徐玉兰饰演的贾宝玉等)。 三、旋律、语言、歌唱 每一首歌曲或戏曲唱腔都是旋律与语言的有机结合, 成功的作曲家往往很注意这一点, 而中国的民歌和说唱在这方面是很突出的, 在教学中加以分析, 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歌曲:唱脸谱中出现很多的装饰音:我问同学们: 为什么这里用了那么多的装饰音? 大家面面相觑, 不知所云。然后我把装饰音去掉再唱一遍, 这下同学 们可全乐了, 因为“外国人”成了“歪国人”,“脸上画”成了“ 脸上花”。笑声中使同学们明白了戏曲音调与语言声调的关系。 四、剧情、故事、传说 学

6、生特别爱听故事, 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相关剧目的剧情、历史典故、表演艺术家的生平以及趣闻等为课堂教学服务, 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同时也可调节课堂气氛。如在学唱黄梅戏的牛郎织女中的选段时, 我了解到这个故事正好是学生们在语文课中学过的, 于是就让学生自己 讲, 课堂气氛显得非常活跃, 妙趣横生, 笑声不绝。同样像梁祝铡美案等故事都是学生极感兴趣的。 再如介绍梅兰芳时, 我给同学们讲了梅兰芳在抗战时期愤然排演木兰从军一戏, 然后蓄须明志的故事, 令学生们肃 然起敬。五、生动、简明、通俗 如何将理性化的东西感性化, 是每个音乐教师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我在教学中用一些通俗

7、易懂的语言和例子将一些理论性的东西通俗化, 达到了较好的效果。请看这样一道思考题:如果用越剧语言和曲调为铡美案中的包公设计一段唱腔, 与京剧相比, 你认为怎么样? 为什么?学生大多没有设计唱腔的能力, 于是我通过范唱让他们很直观地感受到: 这样唱难以表现包公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凛然形象。再设计了一问:如果用京剧或越剧来唱一首摇篮曲, 你会怎么选择?学生会心而笑, 答案不解自明。 六、有备、有问、有答 对于课本中出现的一些专业术语, 一般是不须要作过细的解释的, 因为专业性很强, 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如: 西皮、二黄、四击头、弦下调等。但作为教师, 如果自己也是不明不白的话, 有时会下不了台。

8、记得有一次学习唱脸谱一歌时, 有一个学生举手提问“什么是四击头?”我答: “锣鼓经的一种。” 又问:“那么什么是锣鼓经?”我答:“民乐中打击乐器总谱的记法与念法。” 正得意时, 冷不丁他又问了一句:“那为什么叫四击头?”我一下子愣住了, 因为这确实不知道, 只好承诺下 次解答, 课后翻阅了中国音乐辞典才算弄清楚。 这件事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像, 我将它视为一次教训,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总是把书中的这些定时炸弹制作成卡片, 做到有备无患。 七、搜集、补充、运用 搜集,即多方搜集相关资料; 补充,即运用所掌握的资料对教材进行充实;运用,则是指把补充的内容合理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中国的戏曲

9、资源极为丰富, 教学中我突然产生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安徽省的家乡戏曲呢? 根据记载, 我们亳州的“二夹弦”、淮北的“梆子”、凤阳的“花鼓戏”、巢湖的“庐剧”等七、八十种地方戏被家乡人歌唱与民间地头,深受人们的喜爱。于是我就让学生欣赏了两首本地的戏曲亳州“二夹弦”三进士,和淮北“梆子”摘星楼,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家里爷爷奶奶天天哼唱的就是地方戏,他们感觉其实戏曲就生活在他们身边,很亲切。八、虚心、多问、请教 一个人的认知总是有限的, 有时自己漫不经心的一个请教, 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前文提到的安徽地方戏曲的知识就是向本县的戏曲前辈拜访得来的再如唱脸谱中的 / Opera0一词,

10、 我只知这是歌剧的意思, 却读不太准, 于是请教一位英语老师, 没想到经我一问, 她反而显得不那么有把握了, 但她非常认真, 第二天就给我送来一张非常详细的卡片, 上面不仅写出了音标, 还把它的其它含义 都写出来了, 让我受益匪浅, 真可谓“三人行, 必有我师”。 九、复习、总结、巩固 学生一周只有一节音乐课, 时间跨度较大, 知识点极易淡忘, 所以复习巩固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在复习总结时设计了如下一个表格, 很有效:剧种 地区 风格 艺术家京剧 北京 铿锵、高亢、粗犷 梅兰芳等越剧 浙江 柔和、婉转、细腻 袁雪芬等黄梅戏 安徽 舒展、明朗、流畅 严凤英等豫剧 河南 硬朗、奔放、宽阔 常香玉等再如: 京剧中的“四个四”: 四大徽班 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行当: 生、旦、净、丑; 四大戏功: 唱、念、做、打; 四大名 旦: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实践证明, 在新课标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载体的理念指导下, 对初中段学生进行中国戏曲内容的教学是完全可行的。本文尽管只是笔者在义务教育初中段中国戏曲部分的教学实践性总结, 或者说仅仅是经验之谈, 但却是可操作和有收效的, 因为中国戏曲音乐本身的魅力, 因为初中生对民族音乐艺术可塑的求知欲望,让中国戏曲走进学生。 撰写人:张俊林 2014年4月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