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13.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6216679 上传时间:2024-03-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1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1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1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1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1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1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13.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左传中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算是一个幸运的人,他以一己之力深入秦军,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机智成功瓦解了秦晋联盟,保全了自己的国家,总算是不辱使命。但有人就不那么幸运了,同样是深入虎穴,同样是面对着强大的秦君,这个人的命运就截然不同了。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在他身上又究竟发生了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第五课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二、 知人论世,了解常识1、 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33篇

2、,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策。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二、 关于刺杀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第六年。当时,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学生了解战国策,积累文学常识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有助于理解课文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

3、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3、 关于荆轲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4、。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翻译课文,疏通文意。2、整理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包括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和特殊句式等,归纳文中出现的古代常识。(整理在积累本上)3、梳理文章的叙事结构,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学生了解荆轲,感受荆轲的二难处境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翻译课文,疏通文意。生边疏通文意边整理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生梳理文章的叙事结构,了解文章大意。四、 走进文本,快问快答1、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2、 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3、 荆轲为这次刺杀行动做了哪些准备工作?4、 易水诀别一段写得苍凉悲壮,这种悲壮的气氛是如何渲染出来的,有什么作用?5、

5、 荆轲的性格是在情节发展的矛盾和冲突中,通过与其他人物的对比凸显出来的,找找文中都运用了哪些对比。6、 荆轲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五、 课堂探究,拓展提升师:你是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生掌握字音虏赵王( )樊於期( ) 拊心( )戮没( ) 骨髓( ) 自刎( )揕其胸( ) 变徵( ) 濡缕( )偏袒扼腕( ) 惶急( )被八创( ) 箕踞( )生答:秦军大军压境,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燕太子丹迫于无奈,只好出面请求荆轲出面刺杀秦王。生答:一是准备信物,二是准备武器,三是配备副手生分析:“白衣冠”“士皆垂泪”“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等外貌和神态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

6、兮不复还”的悲怆歌声,以及“变徵之声”“慷慨羽声”的音乐声,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壮的气氛,有力地表现了荆轲的思想感情,刻画了荆轲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生思考:1、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与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作对比,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2、以秦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与荆轲的镇定自若作对比,突出荆轲的机智勇敢。生总结:荆轲粗犷豪迈,刚毅任侠、深谋远虑、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千载以后,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生分组讨论,选派代表全班交流幻灯显示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7、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咏荆轲称颂荆轲“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师:对此你怎么看?师总结:荆轲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结论一:滴水之恩,当泉涌相报侠义结论二:襟怀坦荡,一诺千金信义结论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壮义结论四:最是那一回头的温柔仁义结论五:英雄虎胆,气贯长虹勇义结论六:“一片冰心在玉壶”忠义师:由此可见,荆轲刺秦这一行为从个人角度而言无可非议,他简直就是“义”的化身,是一个真正的英雄。而且与春秋战国时期专诸、聂政、要离等人“士为知己者死”的刺杀行为不同,荆轲是为了燕国的存亡而进行行刺的,是爱国的正义行为。荆轲虽然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明白秦统一天下是历史的必然的道理,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生学会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