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6211975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声现象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的意识。【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

2、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笛子、口琴、鼓、音叉、直尺、哨子、橡皮筋、纸盒、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录音机、唱片、真空玻璃罩、抽气机、课件等。学生准备:橡皮筋、纸盒、细线、铅笔、音叉、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塑料袋等。【教学过程】主 要 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第二章声现象。【活动情境设置】1.在非洲干旱炎热的草原上,万籁俱寂。一群大象慢慢地向前走。这群象要去哪里?你能否感受这些大象在干什么?这与声有什么关系?大象用“声音”进行交流2.教师出示笛子、口琴、鼓等乐器,

3、并让学生吹打聆听其声音,多媒体展示古筝,让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这被我们听到的呢?多媒体展示学生观察、思考聆听天籁之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由情景导入新课让学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畅所欲言,提出要探究的问题。二、新课讲授探究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3声音的记录探究二:声音的传播1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探究三:声速探究四:回声1.回声2.听到回声的条件:课外拓展:【亲身体验】让身边的物体发声,(物体:音叉、纸、直尺、哨子、小鼓、橡皮筋、桌子等)总结发声的物体有何共同特征。

4、【想想做做】如何能更清楚观察到发声体的振动情况呢?探究一: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下图;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橡皮筋和颈前喉头在振动探究二:用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探究三:将发声的音叉放入嘴中。音叉在振动【总结并过渡】教师演示:用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然后用手扶住敲响的音叉,进行对比,两次听到的声音为什么不同?强调: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停止”。【课外延伸】了解一些小动物的发声方式。蝈蝈青蛙鸟蝉【得出结论】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一切地发声体都在振动。3.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经典回顾】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

5、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表面教师利用磁带、激光唱盘和U盘等播放歌曲,让学生感受人类记录声音的方法。播放器【总结并过渡】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还可以听到远处汽车的喇叭声,那么我们不仅要问: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的呢?上课时,我们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若没有了空气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真空铃实验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真空罩中的闹钟【提出问题】1.随着罩内空气越来越稀薄,声音如何变化?猜想若罩内完全抽

6、成真空,则会有什么情况产生?2.随着逐步往罩内打入空气,听到的声音如何变化?3.该实验说明了什么?4.此实验用到的研究方法是什么?5.声音在空气中又是怎样传播的呢?以击鼓为例说明。空气疏密部分的传播形成声波【知识运用】宇航员在太空中或在月球上能不能面对面进行交谈呢?为什么? 【过渡】声音可以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那固体和液体能否传播声音呢?【学生互动实验】1 让学生用手指轻敲桌子,听听其声音。问:听到的声音是靠什么传播到耳朵里的?2.把耳朵贴在桌子上,再以同样的力度敲桌子。问:与刚才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次声音是从哪传播进耳朵的?两次实验的对比说明了什么?桌子能否传声由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7、?3.小孩子怕说话声把鱼吓跑了。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在?【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问题导学】下雨天,我们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继续提问:1.什么是声速?它大小等于什么?与哪些因素有关?2.阅读课本中声速表,你能获得关于声速的哪些信息?【知识运用】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水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敲击一下管子,你认为甲同学可能会听到几次敲击声,为什么?【指导自学】1.什么是回声?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差是多少?试着算一算,障碍物至少和声源

8、相距多少m?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 s)回到耳边,人们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2.在室内讲话比旷野里响亮,这是为什么?【科学世界】让学生自主学习“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人耳的构造1.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2.什么叫骨传导?3.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他是如何听到声音的?用各种方法使身边的物体发声,总结发声体的共同特点振动亲身体验利用转换法研究物理问题。学生自己亲自探究学生总结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常见的一些动物的发声方式蝈蝈:翅膀摩擦青蛙:气囊振动鸟:鸣膜振动蝉:鼓膜振动学生从留声机播放的优雅古典音乐回归到音乐盒播放的动感现代音乐。”学生观察实验,注意聆听声音的变

9、化。(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录音机是怎样“记录”声音和“再现”声音的?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学生讨论交流、运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学生观察、思考会听到铃声逐渐变小听不到声音会听到铃声逐渐变大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科学推理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对声波-疏密相间的空气的了解。不能太空中没有空气(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员,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空气传播到耳朵的。比第一次声音响。声音是从桌子传播过来的;桌子可以传播声音;而且传声效果要比空气好桌子(固体)能传声水能传播声音学生自学思考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光速比声速快声

10、音传播的快慢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2.一般,温度越高,声速越大3.在150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总结知识要点三次响声。第一次从钢管传播过来的;第二次是从水传播过来的;第三次是从空气传播过来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通过公式计算出距离障碍物至少17米。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此时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是会觉得声音更响亮自主学习,阅读课本中的“小资料”部分,寻找规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

11、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课本P31(设计意图:通过贝多芬失聪后进行音乐创作的精神,鼓励学生要坚持不懈地学习。)三、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见附件1学生讨论交流,梳理本节知识要点。四、课堂检测老师巡视、点拨。完成检测题见附件2五、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2、3、4、5。课后完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一、教案的“亮点”1.作为一节“探究型的课”,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2.巧妙地安排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观察现象的基础上领悟物理知识,而不是单单地依

12、靠教师理论讲解,把思考的结果强加到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本节课有些演示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课堂纪律较差,在做固体传声音实验时,学生乱敲桌子。附件1 知识结构附件2课堂检测1.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m/s。2.声音是由物体的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传播速度不一样,当温度相同时,在_中传播速度最大。3.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