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游走在济世和遁世之间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旨探疑.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6208484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阅读】游走在济世和遁世之间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旨探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课外阅读】游走在济世和遁世之间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旨探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课外阅读】游走在济世和遁世之间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旨探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外阅读】游走在济世和遁世之间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旨探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阅读】游走在济世和遁世之间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旨探疑.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外阅读】游走在济世和遁世之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旨探疑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杰出代表,其傲岸之风骨、洒脱之态度一直受到后人激赏。长期以来,分析家们将其代表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归为游仙诗,诗歌主旨几成公论,即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神仙世界的向往以及对污浊黑暗官场的决绝。这种提法值得商榷,笔者以为诗的主旨并非惯常所言的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而是表达官场历险、济世理想幻灭后的失落与彷徨。寻仙访道,归隐山林只不过是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外壳,曲折反映诗人济世理想幻灭后的失落与彷徨才是其内核。李白少年时代便有济世抱负,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

2、,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四、五月间,四十二岁的李白自南陵奉诏入京。玄宗召见于金銮殿上,命其待诏翰林。天宝二年(743)待诏翰林期间,起草出师诏,醉写清平调宫中行乐词,一度得意殿前,以为升迁有望,可以一展济世抱负。秋,遭谗见疏,渐渐觉得自己不过是承欢殿前的词臣,遂有归隐之念。天宝三载(744)三月,上疏请还山,玄宗赐金放还。天宝五载(746)卧病东鲁。他在东鲁等了一段时间,唐玄宗没有召他再去长安,他十分失望苦闷,打算先漫游名山大川。于是告别东鲁诸公,写有梦游天姥吟留别。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但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仍然希望有

3、从政立功的机会。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抱负应邀入永王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年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从二十五岁出蜀,到六十二岁病逝,李白一直都没有放弃他“乘风破浪、挂帆济海”济世怀抱和“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

4、政治理想。只是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这样看来,李白的思想主导方面立身扬名,功成身退,即建立赫赫的功业,垂名青史,然后摆脱富贵爵禄的羁绊,逍遥于山林江湖。他的诗句云:“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这是中国古代正直文人的最高理想。他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有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在不称意(未能建功立业)的情况下,只能暂时退隐江湖。如若官场不容,济世抱负不得实现时,便拂袖而去,然而长久的遁迹山林又心有不甘,于是诗人选择了游走,游走在济世和遁世之间。即便是在流落东鲁时期内,他仍然念念不忘长安,希望能有重回朝廷的机会。他的诗句有云:“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长安宫

5、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长安宫阙成了诗人心中解不开的结,不能忘怀的梦。这梦便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得到了再现。作者开篇写瀛洲的扑朔迷离,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及,便是寄托他在入长安之前,长期访仙求仕而不得的惆怅。接着极写天姥宏阔、巍峨,天姥山也就被诗人幻化得既奇伟又险峻了。这些正是他朝思暮想、求仕达仕阶段的思想的形象化和艺术化。吴筠的推荐、玄宗的亲诏,使这个充满政治热情、孜孜追求的诗人终于在一夜之间,凭借青云之梯,登上梦中的“仙山”。从耳闻之到心向往之,从心向往之到梦游之,从凭借“谢公屐”登上“青云之梯”到置身于其间,从而领略到一个迷离恍惚

6、、光怪陆离的世界。天姥山上的洞天仙境,更是李白心目中的金銮殿。神仙洞府时而气象非凡,令人迷恋;时而阴云密布,令人震恐;时而丘峦崩摧,惊心动魄;时而光辉灿烂,仙人云集,不正是宫廷生活的写照。然而所有这一切,最终归于一梦,一下子使他到从云端堕入地面,眼前唯余枕席,所有繁华,如“烟霞”般顷刻化为乌有,至此怎能不心生“古来万事东流水”的嗟叹。清人陈沆诗比兴笺评曰:“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从神往到梦游到坠落的天姥山之行,刚好与李白凭道士吴筠的举荐二入长安,一度得意殿前,后因一身傲骨遭权贵排挤,不久便被赐金放还的经历相似。“攀龙堕天”的经历,使李白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破灭,

7、而理想幻灭后的失望和愤激,只能借助诗歌来表达。但毕竟事涉朝政,语干禁忌,李白巧妙地借助比兴言志的手法,将郁积于胸的激情倾吐出来,借游仙之酒杯浇失意之块垒。可见,诗之“梦境”是曲折反映诗人昙花一现的宫廷生活经历。值得注意的是诗的结句:“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一个“且放”,说明诗人暂时还不打算骑鹿归隐;一个“须行”需要归时才归,此时只是游走。基于以上两点认识,李白的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应归为一般的游仙或记梦诗一类,而是诗人托梦以记事,记事以显志,借梦游之遭际,写人生之不幸,是诗人第二次出入长安的真实写照。诗中的“梦幻世界”也并非“自由的、理想的乐土”,而是诗人一年多来心颜不开的翰林生活的实录。诗人借鉴了古代屈原诗歌的“比兴”手法,以梦境反映现实,借天上影射人间。因此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运用浪漫手法曲折地反映现实之作;诗的主旨也不是对神仙世界向往,而是表达济世理想幻灭后的嗟叹与愤激之情。辞别东鲁诸公不是与官场的决绝,而是济世不得、遁世不甘后开始的新一轮游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