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蚕桑产业经验.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6207256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黔江区蚕桑产业经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黔江区蚕桑产业经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黔江区蚕桑产业经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黔江区蚕桑产业经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黔江区蚕桑产业经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黔江区蚕桑产业经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黔江区蚕桑产业经验.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黔江区蚕桑产业介绍一、产业现状我区蚕桑产业自2001年以来取得了恢复性发展,目前全区已建成优质桑园5万亩,主要是2003年和2005年新栽,良桑率达98%,分布12个镇乡(街道办事处)、83个村、460个组、21400户,有养蚕农户12000户;几年来,共建有标准化小蚕专用共育室160多个,室外养蚕大棚6000多个,推广使用纸板方格簇150多万片;全区小蚕共育面达到100%,养蚕无病率达90%,养蚕单产达到35公斤; 2006年蚕茧产量10146担,首次突破万担大关,蚕农养蚕收入890多万元;同时,干茧上车率达到95%,解舒率达到72%,茧丝长达到1200米,缫丝毛折在300公斤以内。2007

2、年全区计划产茧1.5万担,春、夏两季已收购蚕茧7462担,比去年同期的5566担增加1900担,增幅达34.1%,实发种单产达35.4公斤,全区级茧收购中准价17.00元/公斤,最高价达18.90元/公斤,蚕农收入634多万元。在我区的优质蚕茧产业基地建设中,得到了市茧丝办、市蚕桑站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各兄弟区县的帮助,特别是2001年,我区被市上破格列为“百万担优质蚕茧工程”基地区(县); 2005年8月,全市首批实施的“重庆市高效生态蚕业及标准化茧丝绸出口基地建设项目”在我区挂牌启动。2006年国家“东桑西移”工程项目,重庆市“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工程项目也先后在我区实施,有力

3、地推动了我区的优质蚕茧基地建设。二、产业发展目标。区委、区政府根据区情制定的蚕桑产业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在地桑园6万亩,产茧5万担,到2015年,实现在地桑园8万亩,产茧10万担,并形成丝绸、服装、外贸一体化生产,年实现产值3亿元,蚕农收入1亿元,创税5000万元,创汇1500万美元,解决就业2000人,成为黔江的支柱产业。二、我区蚕桑产业建设的主要特点(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我区各级政府领导十分重视蚕桑产业的发展,采取了很多措施,为优质蚕茧基地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是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区上成立了茧丝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区分管领导任组长,区级11个部门为成员单位,并设立区

4、茧丝绸产业发展办公室。同时,各蚕桑重点镇乡也由一名主要领导负责,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落实了专抓蚕桑的工作人员,切实加强了对全区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的领导。二是每年区政府都要出台一个关于加强蚕桑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部署、协调产业发展;同时,每一生产关键环节区政府都要召开全区蚕桑专题例会,加以安排布署。三是落实了专人、专职、专项指标、专项考核的“四专”责任制,将优质蚕茧基地建设工作纳入蚕桑重点镇乡年度工作目标重点考核。四是落实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除退耕还林政策资金外,区上每年都要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投入蚕桑产业发展,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已达600多万元,主要用于养蚕设施建设和科研工作。(二)技术路线

5、科学实用。我区通过几年实践,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区栽桑养蚕实际的“六化、五配套”技术路线。这一技术路线以强化硬件(养蚕设施)建设来弥补软件(蚕农养蚕技术)的不足,简化蚕农的操作,突出专业化,把一般蚕农做不了的事让专业队来做,尽可能地将复杂的技术变为简单的操作,将繁重的劳动省力化,实现了“傻瓜技术、耍耍产业”的要求,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很强的实用性,同时由于做到了 “三省”,即“省钱”(室外简易大棚修建容易,千元即能建成,并且政府给予大棚和方格簇补助,农户养蚕设施投入少)、“省力”(大蚕不除沙,上簇自动化,1人能养3张蚕)、“省智”(小蚕有专业化共育、桑园治虫、大棚消毒有专业队、技术实行现场培训和

6、电视培训,一看就会,没文化也能养好蚕)。使蚕农乐意接受,推广容易,也适应了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造成劳力不足的现实,保证了我区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几年的推广,使全区养蚕生产成绩得到了很大提高,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养蚕单产由25公斤提高到35公斤;蚕茧产量以平均每年40%以上的速度增长;蚕茧解舒平均提高到68%以上。这条技术路线的具体内容是:“六化”即桑蚕品种优良化、桑园管理标准化、小蚕共育专业化、大蚕大棚简易化、方格簇结茧自动化、消毒防病统一化;“五配套”即配备养蚕大棚、贮桑室、消毒池、贮沙坑和一个合格养蚕员 为了保证“六化五配套”技术的落实,我们采取的做法是:(1)桑、蚕品种选择采

7、取试验加对比的办法:在蚕品种上我区先后试验喂养了 “8字号”、“洞庭X碧波”,浙江的“秋风X白玉”, 广西的“两广2号”,目前使用的是“8字号”、“洞庭X碧波”;桑树品种对比,我们专门建立了总面积150亩的区级品比示范园,共引进22个桑品种,造育优良品种进行推广,目前我区的桑品种主要是农桑系列。(2)桑园管理标准化:一是由区蚕业总站分季制定桑园管理各项技术标准,以现场会的形式进行培训,由镇乡政府组织实施,最后由区政府考核打分,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各蚕桑镇乡利用退耕还林政策,通过采取 “一事一议”村民自治的办法引导农民按技术标准管好桑,对不按技术标准管理的桑园和未养蚕又没有转包的桑园采取

8、暂缓兑现退耕还林政策的办法,确保桑园面积的巩固和管理。同时,对每年的新栽桑由蚕业公司进行肥料补贴,以提高新建桑园的质量。(3)小蚕共育专业化,主要采取:一是制定了黔江区小蚕共育管理办法,严格质量标准和普及面。全面实行防干育共育技术;二是试行小蚕全程共育技术,通过延长共育时间,提高共育户的收入和减小大蚕饲养的风险。三是以共育户为主建立消毒统防统治专业队,采取有偿服务的办法,对桑园和室外养蚕大棚实行统防。(4)大蚕大棚简易化:大蚕实行室外大棚饲养,改善养蚕环境,推行简易化、省力化操作技术,使一人可养35张蚕。农户修一个标准的室外养蚕大棚,由区政府补贴400元。(5)方格簇结茧自动化:全面推广使用方

9、格簇,和推广应用自动上簇技术。每片方格簇由区政府补贴0.5元。(6)消毒防病统一化:桑园、室外养蚕大棚的消毒防病由专业队统一进行,保证了效果。2、“五配套”: 即一个养蚕户(具备3亩桑园)配套一个大棚、一个消毒池、一个贮沙坑(或沼气池)、一个经培训合格的养蚕员、三套方格纸簇。(三)创新产业化运行机制。1、创新发展机制。我区为了产业发展,成立了区蚕业管理总站和区蚕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行政、企分离,以区蚕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作为茧丝绸产业发展的载体,推动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2、创新投入机制。实行捆绑投入的方式,有机的把政府、公司、蚕农三者的投入结合起来,使资金投入落到了实处。3、创新保障机制

10、。一是技术保障,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形成了区蚕业总站(蚕业公司)、镇乡蚕桑站(茧站)、村级技术员(共育员)的三级技术服务网络,有效地增强了技术服务能力。二是建立 “公司+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由区蚕业公司与农户签定栽桑养蚕技术服务及蚕茧收购合同,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在了一起,实现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保证了产业的健康发展。4、创新经营管理机制。一是实行龙头企业带动,为了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蚕桑产业发展,成功引进了浙江宏锋经纬编有限公司收购原区蚕业公司股份,组建了新的区蚕业公司,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经验,稳定的市场份额,极大的增强了对产业的服务能力和带

11、动力。二是为了规范市场经营管理,稳定收购价格,我区明确了区蚕业公司(龙头企业)为全区唯一从事蚕茧收购、经营的专业公司,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插手。龙头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区政府制定的各项产业发展政策,诚信经营,杜绝坑农害农,保持收购价格相对稳定,保护蚕农利益。(四)蚕茧收购办法科学合理。在蚕茧收购中,为了贯彻“优质优价、劣质低价、依质论价”的收购政策,实现收购“公开、公平、公正”和收购促生产、促质量、促发展的目的,我区将原来的“眼看、手摸、心定级”收购办法改革为“预约售茧、密码收购、仪评验级、公斤茧粒数定价”的 “阳光收购”法,量化各项收购指标,让农民自己都能验级,并且收购时由镇、村干部、蚕农代表组成收购监督组监督,真正做到了收购的公开、公平、公正,实现了收购促质量、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