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财产保全制度.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6201017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论财产保全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简论财产保全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简论财产保全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简论财产保全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简论财产保全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论财产保全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论财产保全制度.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论财产保全制度诉讼的目的是解决纠纷,在许多情况下是为了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维护,使当事人相关的实体权利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现。但诉讼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一些主客观上的因素,有也许使法院将来的判决得不到或难以得到有效的实现,权利人的生活或生产就会碰到极大的困难,在这些情况下,为了的保证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为了保障权利人的权利能得到有效的实现,民事诉讼法中设立了财产保全制度。下面我就对这一制度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 保全的概念与分类 财产保全是指碰到有关财产也许被转移、隐匿、毁灭等情形,从而也许导致对利害关系人权益的损害或也许使人民法院难以执行或不能执行时,根据利害关系人或当事人的

2、申请或人民法院的决定,而对有关财产采用保护措施的制度。其意义在于保护利害关系人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人民法院判决的权威性。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财产保全涉及诉前财产保全和诉讼财产保全。 (一)诉前财产保全 诉前财产保全,是指在提起诉讼之前,人民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对被申请人的有关财产采用的强制性措施。 诉前财产保全是在起诉前作出的,采用财产保全措施后申请人是否一定会起诉,即使提起诉讼,该诉讼是否符合起诉条件事先尚无法拟定。为了减少或避免诉前财产保全也许给被申请人导致损害,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诉前财产保全规定了相应的条件: 1、必须有采用诉前财产保全的紧迫性,即情况紧急,不立即采用财产保全将会

3、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填补的损害。这里所谓的情况紧急,是指利害关系人的相对人的恶意行为(如即将实行或正在实行转移、隐匿、毁损财产的行为),或者其他客观情况,使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危险迫在眉睫。一旦紧急情况发生将对其合法权益导致实际损害,若等到起诉后或起诉的同时再申请诉讼财产保全,已无实际意义。 2、必须由利害关系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诉前财产保全发生在起诉之前,案件尚未进入诉讼程序,诉讼法律关系尚未发生,法院不存在依职权采用财产保全措施的前提条件,所以只有在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后,法院才可以采用财产保全措施。 3、申请人必须提供担保。诉前财产保全,发生在诉讼程序开始之前,

4、与诉讼财产保全相比,法院对是否存在保全的必要性和会不会因申请不妥而给被申请人导致损失难以把握,为了防止诉前保全也许出现错误,法律把申请人提供担保规定为诉前保全的必要条件。假如申请人不愿或不能提供担保,人民法院就只能驳回其申请。 (二)诉讼财产保全 诉讼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后,做出判决前这段时间内,为了保证将来生效判决的顺利执行,对当事人的财产或争议的标的物采用的强制措施。 尽管诉讼财产保全可以减少将来判决得不到执行的风险,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悲观一面。财产保全的裁定毕竟是在判决生效前做出的,申请财产保全的一方当事人能否胜诉并不是十分拟定的事,因此假如其败诉,将无法避免给对方当事人带来

5、损害;从另一方面讲,即使申请财产保全的一方当事人胜诉,判决生效前就使另一方当事人的财产或争议标的物受到强制也会影响财物效用的发挥,导致损失。因此,对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以及法院依职权采用财产保全措施必须规定一定的条件或限制,以防止保全被滥用。采用诉讼财产保全一般应具有下列条件: 1、采用诉讼财产保全的案件必须是给付之诉。给付之诉具有给付财产的内容,只有给付之诉的判决,才有执行性,才存在诉讼保全的必要性。假如是确认之诉或变更之诉,因其无给付内容,不存在判决生效后执行的问题,所以不发生诉讼保全问题。 2、必须具有财产保全的必要性。不是所有的给付之诉都需要采用财产保全,只有出现民事诉讼法第92条规定的

6、因素,即“也许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因素,使判决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时,才可以采用财产保全措施。所谓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是指当事人一方擅自将争议的标的物出卖、转移、隐匿、毁损、挥霍等以逃避义务为目的的恶意行为。所谓其他因素,重要是指由于客观上的因素,使争议标的物无法保存。如诉讼标的物是容易腐烂变质的物品,若不及时采用措施,将会导致更大损失。 3、从时间上看,诉讼财产保全一般发生在民事案件受理后,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前这一段时间内,否则,就失去了诉讼保全的意义。 当然在例外的情况下,诉讼财产保全也可以在判决后做出。合用民事诉讼法意见第103条规定:对当事人不服的一审判决提出上诉的案件,在第二审人民

7、法院接到报案之前,当事人有转移、隐匿、出卖或毁损财产等行为,必须采用财产保全的,由第一审人民法院依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采用。 (三)诉前财产保全和诉讼财产保全的区别 同为财产保全,诉前财产保全与诉讼财产保全有许多共同之处,如保全合用的诉讼的类别、保全的范围和措施、保全的程序等都是一致的。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重要有: 1、提起的主体不同。诉讼财产保全,一般由当事人提出申请,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依职权积极采用财产保全措施;诉前财产保全则只能由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法院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依职权积极采用该措施。 2、保全的前提条件不同。诉讼财产保全的前提是因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其他因素,有也许

8、是判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情形;而诉前财产保全的前提是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财产保全将会使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填补的损害。 3、是否必须提供担保不同。诉讼财产保全,申请人不是必须提供担保,只有在人民法院责令提供的时候,提供担保才成为必备条件;诉前财产保全,申请人必须提供担保。 4、裁定期间不同。对诉讼财产保全,人民法院在接受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48小时内做出裁定,对于情况不紧急的,可以适当延长做出裁定的时间;而对于诉前财产保全,人民法院必须在接受申请后48小时内做出裁定,不能擅自延长时间。 5、保全措施解除因素不同。诉讼财产保全以被申请人提供担保为解除保全的法定因素,即被申请人提

9、供担保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而诉前财产保全则以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用保全措施后15日内不起诉作为解除保全的法定因素。 二、财产保全范围的划分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94条规定:“财产保全限于请求的范围,或者与本案有关的财产。” 民诉法对财产保全范围作以上两项限制性的规定,其合用情况和侧重点是不一致的。前者合用于两种情形:一是争议标的物为种类物的案件;二是争议标的物虽是特定物,但特定物已被毁损、转移的案件,其侧重点在于限制保全财物的价额。后者合用于争议标的物是特定物,并且特定物尚未被毁损、转移的案件。其侧重点在于限制保全财产与案件的关系。 如何理解“财产保全限于请求的范围”?这里所说的“请求”,

10、对诉前保全申请人来说是权利请求,对诉讼保全申请人来说是诉讼请求。所谓“限于请求的范围”,就是指被保全的财物的价额应与权利请求或诉讼请求的价额大体相等,人民法院不能任意裁定财产保全的范围。这样规定,是由于若保全范围小于请求范围,则达不到保全目的,权利人的权利就不能所有实现;而保全范围大了,就也许损害被申请人的利益,导致其不应有的损失。当然,这种大体相等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判令债务人履行的一定债务数额,还可以涉及当事人由于诉讼而导致的其它损失。 实践中,有人机械地理解这一规定,认为保全的范围不能超过请求的范围,以致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常导致碰到可保全的财产价值超过请求价额而不敢采用保

11、全措施的情况发生,使本来可以执行的案件变成难案。这种理解有失偏颇,由于客观事物很复杂,应保全的财产往往与其它财产在一起不可分开,或者被告可以保全的财产大于请求范围,如原告请求被告返还欠款1000万元,被告公有房市场价1200万元,实际价格法院无法计算,所以人民法院仍可对房产采用保全措施,这种措施不属于超标的保全,符合法律规定。 三、财产保全的措施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财产保全的措施重要有:查封、扣押、冻结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法: 1、查封。查封是指人民法院清点财产、粘贴封条、就地封存,以防止别人解决和移动的一种财产保全措施。这种措施重要合用于不动产。 2、扣押。扣押是指人民法院对需要采用财产

12、保全措施的财物就地扣留或异地扣留保存,在一定期限内不得动用和处分。这种措施重要合用于动产。 3、冻结。冻结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告知有关银行、信用合作社等单位,不准被申请人提取或转移其存款的一种财产保全措施。人民法院依法冻结的款项,任何人(涉及银行和信用合作社)都不准动用。冻结期限为半年。半年的诉讼期限届满之后,人民法院没有重新办理冻结手续的,原冻结措施视为自动撤消,权利人有权自由处分冻结的款项。对股权、债券的保全措施也合用冻结。 4、法律准许的其他方法。这是指除上述三项措施以外的其他方法。这是一种弹性规定,实践中这些方法重要涉及:对季节性商品,鲜活、易腐烂变质以及其他不宜长期保存的物品,可以采用变

13、卖后由人民法院保存价款的方法予以保全。对不动产和特定动产(如车辆、船舶等),人民法院可以采用扣押有关财产证照并告知有关产权登记部门不予办理该项财产产权转移手续的方式予以保全。人民法院对抵押物、留置物可以采用财产保全措施,但抵押权人、留置权人有优先受偿权。人民法院对债务人到期应得的利益,可以限制其支配,告知有关单位协助执行。债务人的财产不能满足保全请求,但对第三人有到期债权的,人民法院可以以债权人的申请裁定该第三人不得对本案债务人清偿。该第三人规定清偿的,由人民法院提存财物或价款。 人民法院在财产保全中采用查封、扣押财产措施时,应当妥善保管被查封、扣押的财产。当事人、负责保全的有关单位和个人以及

14、人民法院都不得动用该项财产。人民法院冻结财产后,应当立即告知被冻结财产的人。财产已被查封、冻结的,其他任何单位涉及人民法院都不得反复查封、冻结。 四、财产保全的程序 (一) 财产保全的申请及担保 诉前财产保全由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人必须提供担保;诉讼财产保全由当事人提出或由法院依职权决定,法院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规定申请人提供担保而申请人拒绝提供的,人民法院依法驳回申请。申请人提供担保可以是自己以财产作为担保,也可以由第三方作为保证人提供担保。提供担保的具体数额,司法实践中规定与申请人申请保全的财产的数额相称,比如,申请冻结被申请人银行存款2023万元,申请人就要向法院提交2023万元作为

15、担保。此2023万元即可以是钞票,也可以是与之相等值的固定资产。 (二)财产保全的裁定及措施的采用 人民法院接受申请人的申请后,对诉前保全,必须在48小时内做出裁定。对诉讼保全,情况紧急的,也须在48小时内做出裁定。人民法院裁定采用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有关单位有义务协助人民法院执行。 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保全裁定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断止裁定的执行。 (三)财产保全措施解除 财产保全的解除是指人民法院采用保全措施后,发现不符合财产保全的条件情形或者已无必要继续进行保全的情形而撤消财产保全。根据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的经验,财产保全裁定的解除因素,有以下几种情形: 1、诉前保全的申请人未在法定期间内起诉 我国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了诉前财产保全的起诉期限,这样适合我国的国情和审判实际,减少了争议以及拉关系走后门导致的不公正现象。 实践中有这样的问题,利害关系人申请诉前保全并被裁定准许,在法定期限内,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了支付令申请,过了法定期限时,人民法院应否解除财产保全?实践中有的法院选择了解除财产保全,严格地依照法律来说,这样做是合法的。但笔者认为,应对第92条第2款的“起诉”作扩大解释,即将申请支付令也涉及在内。由于财产保全相对于具体诉讼程序是一般原则性规定,既合用于普通程序和简朴程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