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滕王阁序》学案(07版鲁人必修四).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6189055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4《滕王阁序》学案(07版鲁人必修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4《滕王阁序》学案(07版鲁人必修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4《滕王阁序》学案(07版鲁人必修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4《滕王阁序》学案(07版鲁人必修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4《滕王阁序》学案(07版鲁人必修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4《滕王阁序》学案(07版鲁人必修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滕王阁序》学案(07版鲁人必修四).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滕王阁学学案一、基础题(每小题2分,共18分)1下列各组词语加粗词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翼轸(zhng) 懿(y)范 襜(chn)帷 萦(yng)回B多舛(chun) 南溟(mng) 潦(lio)水 鹤汀(tng)C台隍(hung) 雨霁(j) 冈(gng)峦 孤鹜(w)D帝阍(hn) 睇(t)眄 凫渚(zh) 爽籁(li)2下面对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今兹捧袂(这里) 敢竭鄙怀(完)B时维九月(在) 序属(顺序)三秋C旷其盈视(满眼) 躬逢胜饯(胜利)D舸舰弥津(满渡口) 千里逢迎(迎接)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与例句中的加粗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A则胜负之数

2、,存亡之理 B范增数目项王C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数吕师孟叔侄为逆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腾蛟起凤,孟学土之词宗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C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D宾主尽东南之美5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B童子何知,躬逢胜饯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6下列各句中,没有用典的一句是()A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B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C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7下面的对偶句,对仗不工整的一项是()A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

3、共长天一色。C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D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8下面各句中的“之”字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都督阎公之雅望 B台隍枕夷夏之交C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D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9下面四句中不包含成语的一句是()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B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D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二、课内阅读题(14分)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

4、惭?1本段中用典较多,且多为暗用,请说明所用典故。(2分)2解释下列词语。(6分)(1)请缨:_ (2)弱冠:_(3)投笔:_ (4)簪笏:_(5)晨昏:_ (6)捧袂:_3下面各句中的“介”与“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中的“介”词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B(看介)这早晚了,还不见女学生进馆,却也娇养的紧。C介居二大国之间。D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上。4翻译下列各句。(4分)(1)舍簪笏于白龄,奉晨昏于万里。(2)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三、拓展阅读题(13分)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

5、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误带刀入内,同为误耳。失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拒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诈伪阶资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

6、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吴兢贞观政要公平)1下列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罪当死 当:当作B准律云 准:依据C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 议:建议D臣不敢亏职法。 亏:破坏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句()(2分)A是时,朝廷大开选举 B太宗令其自首C不首,罪至于死 D法者国家所以

7、布大信于天下3对下列加粗词的意义、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相同,与也相同 B与相同,与不同C与不同,与相同 D与不同,与也不同4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部体现戴胄依法办案精神的一组是()(3分)校尉不觉,无忌误带刀入内,同为误耳 若当拒法,罚铜未为得理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 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既付所司,臣不敢于法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A B C D5下面是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通过戴胄两次驳奏的记叙,表现了戴胄依法办案的精神,歌颂了他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B本文通过戴胄两次驳奏的记叙,赞扬了他依法办案的精神和他的人君也不能以言代法的思想

8、。C本文通过记叙唐太宗两次采纳戴胄意见之事,表现了唐太宗的从善如流和宽宏大度。D本文通过记叙唐太宗两次采纳戴胄意见之事,表现了唐太宗对戴胄的高度信任,歌颂了唐太宗接受批评,屈己重法的美德。四、高考题(15分)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

9、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成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 。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10、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隋书循吏传)【注】露门学:古代学校名称。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被嗟异 数:多次B以功除岷州刺史 除:授予官职C尽用市药 市:买D讼者多两让而止 两:再次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母氏)亲授书传 B(辛公义)以勤苦著称C(遇病者)争就使君 D(辛公义)侧坐讯问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3分)以勤苦著称 公义患之,

11、欲变其俗所得秩俸,尽用市药 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 罪人闻之,咸自款服A B C D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B辛公义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C辛公义到牟州后十多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D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参考答案1C点拨:A项“轸”读“zhn”,“懿”读“y”;B项“潦”读“lo”;D项“睇”读“d”。2D点拨:A中“竭”,用尽;B中“序”,季节,时序;C中“胜”,盛大。3A点拨:例句与A项中“数”都是名词,“定数”。B中“数”读s

12、hu,副词,屡次、多次。C中“数”读sh,列举。D中“数”读sh,列举罪状。4 D 点拨:A、B、C三项加粗词都是使动用法。D项“美”形容词作名词。5B点拨:A项“阎公之雅望”应为“雅望之阎公”,C项应为“铿然有声之石”,D项应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都属于定语后置,B项“何知”应为“知何”,属宾语前置。 6A点拨:此项没有用典,“钟鸣鼎食”用来说明官宦人家。B项用了西汉梁孝王的典故,C项用了贾谊的典故,D项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7D点拨:对仗必须词性、停顿、结构都相同,D项“不见”与“何年”不对称。8A点拨:A项中“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余三项均为结构助词“的”。9D点拨:A项包含“

13、物华天宝”。B项包含“涸辙之鲋”。C项包含“失之东隅,收之桑榆”。D项无。二、1用了终军请缨,班超投笔从戎,宗悫长风破浪,谢安称赞谢玄,孟母三迁,孔鲤学诗礼,杨意荐司马相如,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曲折含蓄地表达了欲建功立业而无人引荐的苦衷。2(1)请缨:指投军报国。(2)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3)投笔:指投笔从军。(4)簪笏:代指官职。(5)晨昏:早晨和黄昏,代一天。 (6)捧袂:举起双袖作揖。3A点拨:例句与A项“介”都为“个”的意思。B项,“介”是元杂剧术语,指“做一动作”;C项,“介”为“居中,在中间”,D项,“介”为“铠甲”。4(1)自己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以

14、外去朝夕侍奉父亲。(2)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三、1A点拨:“当”应为“判罪”。2B 点拨:A项“选举”为选择举荐人才,C项,“至于”,到。D项“所以”,“的目的”3D 点拨:介词“由于”,副词“才”,介词“用”,介词“因为”。4D 点拨:是对案情的分析,解释“固请”的原因,对“法”的作用的解释。这三句都与依法办案无关。5B 点拨:A意思不全,C、D弄错了文章的重心。四、1D 点拨:“两”,相互。2A点拨:A项,两个“为”都是“被”。B项,第一个“若”,如果;第二个“若”,代词“你”。C项,“因”,第一个“于是”,第二个“经由,通过”。D项,第一个“乎”表反问,第二个“乎”推测语气。3D点拨:“侧坐讯问”的应为“当直佐僚。”4B点拨:题干是“直接描写辛公义勤政爱民”,这里有两点,一是“直接”,一是“勤政爱民”。不是勤政爱民,是任太学生时勤奋苦读。是改变土俗。是写罪人。5D点拨:“不再打官司”不合文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