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6187042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学目的】1、掌握本章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2、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水平;3、体会本章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教学重点】1、学会阅读、分析古文的方法;2、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教学难点】 体会寓言深刻的寓意,引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上台解读【课时安排】 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与圣哲交流,可以使我们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对社会、对人生有更新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尽快地提高自身的学识与修养。这节课我们来听听韩非子给我们讲故事,感受寓言故事的魅力,体会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二、自主阅读要求这一章主

2、要是故事,一共有14个故事。按班上的大姓,姓李的同学7人,姓张的同学6人,加上课代表,刚好14人。这14位同学每人主讲一个故事。具体分配方法由课代表决定。这14位同学先参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字,弄懂句意;然后找几位没有主讲任务的同学,共同探讨故事的寓意,并拟定一个四字小标题。可以准备好讲稿。三、主讲要求轮流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包括参与讨论的同学)对故事深刻含义的理解和阐释。其顺序和内容主要是:朗读串译标题寓意。参与讨论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同学可以质疑。老师对每位同学主讲情况进行点评,并作必要的补充。四、自主阅读,共同探讨(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疑难问题)第二、三课时一、学生依次上台主讲(教师适时点评

3、、订正词句方面的错误)每则故事主旨、要点、参考译文:(按需择用)第1则子圉见孔、太宰抑孔1、这则故事通过宋太宰没有举荐孔子的事实,揭示了人性的丑恶(这里的人性的丑恶主要指嫉贤妒能、不顾公义),说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推荐精选 2、在共同利益面前,或者在共同威胁面前,人们往往会主动地联合起来,一致对外。作者是从讽刺的角度写这两个人是如何联合打压孔子的。这从两个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子圉只知道孔子比自己强,可是没有料想到孔子比自己强这么多,不知道在第三者眼中自己和孔子比较会差这么多。他“见孔子”只是想讨好和立功,却并不想孔子远远超越自己,威胁到自己的声名和地位。商太宰

4、也是这么想的,经子圉点破之后坚定了不见孔子的决心。所以说这是人性的悲剧。3、太宰的话很妙,对孔子来说可能十分切当,对子圉来说则未免有点儿贬损。子圉的反应也很妙。他一方面反击了太宰的贬损,另一方面又使得孔子得不到国君的尊贵(表面上看又似乎全是为太宰考量)。子圉和太宰都认识到孔子了不起,也都阻止孔子得到国君的赏识和任用。其不顾公义,如此。【参考译文】 子圉把孔子荐举引见给宋国的太宰(相国)。孔子出来后,子圉进去,请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太宰说:“我已见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感觉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我现在要把他引见给国君。”子圉恐怕孔子得到国君的尊贵,于是对太宰说:“国君已经见了孔子之后,再看你也会感

5、觉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太宰于是不再荐举孔子。第2则子胥脱珠、子胥骗侯、子胥出逃1、这则故事通过伍子胥凭借着机智,顷刻间使自己摆脱危险处境的经过,揭示了“关键时刻人往往出于生存的渴望而迸发出巨大的智慧力量,从而摆脱困境”的道理。 2、这是不是耍赖和讹诈呢?是不是伍子胥的为人有问题呢? 韩非讲求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经验。他认为经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但如果固守经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所以不论是经验主义者,还是教条主义者,他都给予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与嘲弄。同时对那种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各种事务的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子胥的机智,守关者的愚蠢,在韩非眼中好恶是泾渭分明。子胥被守关者

6、捕获,一般人只能承认自己命途多舛,乖乖伏法,而子胥能临危不乱,编造一个谎言竟骗过了愚钝的守关者,守关者竟相信子胥的话,害怕被开堂剖腹取珠就乖乖放走他。这故事既有荒诞的地方,也有合乎情理的地方。荒诞之处在于用现在人的眼光去审美,因为诚信只是书写在纸上的符号而已,可见在守关者的心中,诚信是最高的信仰。这在世人眼中,守关者只配做一个俗人,一个愚不可及的人,一个偏听偏信的人。殊不知,诚实和狡诈永远是一对矛盾体。韩非在赞赏子胥的急中生智的同时,也在告诉人们忠厚是无用的别名。“对敌人的仁慈意味着对自己的残忍。”伍子胥如果一味“温良恭俭让”,诚实地交代身份,后果会怎样?况且,正义和公理在他这一边。【参考译文

7、】 伍子胥从楚国出逃,守护边界的官吏逮住了他。伍子胥说:“国君搜捕我,是因为我有一颗美丽的宝珠。现在我已经把它丢了。(你如果把我遣送到国君那里)我将对国君说你拿去了宝珠,并且把它吞了。推荐精选”守护边界的官吏于是就把他放了。第3则庆封走越、族人远见1、这则故事通过庆封走越时族人的劝说,表现了庆封的族人见识高远,他们看到庆封命运的症结在于作乱的心理。2、人们都具有远祸全身的意识,只不过如果一个人罪大恶极,逃到哪里都没用。只有洗心革面才是根本之道,一味地逃避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因为仅从“行”上考虑“避难”是治标,从“心”上改弦易辙才是“治本”。【参考译文】 庆封在齐国作乱而想逃跑到越国。他同族的

8、人对他说:“晋国近,何不到晋国去呢?”庆封说:“越国远,有利于避难。”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难道就可以安宁了吗?”第4则醉酒亡裘、绩昧巧谏、醉酒之弊1、这则故事写绍绩昧借醉酒亡裘这件事,沉溺酒色的君王提出了严肃的忠告与警示。 2、这个故事表面上讲机智巧辩,借宋君问醉酒亡裘的事巧谏宋君,实际上是讲进谏之难。作者要传达给当政者一个理念:一味酒池肉林,荒淫无度,必亡天下。劝谏国君凡事都要有节“度”。【参考译文】 昭绩昧喝醉酒睡着了,结果把自己的皮衣丢了。宋君问:“醉酒竟然能丢掉皮衣吗?”昭绩昧回答道:“夏桀因为醉酒丢了天下

9、,而康诰说过不要彝酒的话,彝酒就是常常喝酒;常常喝酒,天子就会丧失天下,平民百姓就会丧失自己的性命。”第5则远水近火、犁锄譬喻1、这则故事通过犁锄用简洁清晰的救人救火的比喻,把鲁国身处列国间的当务之急,说得明白如话。 2、在外交关系中,一定要注重搞好近邻的关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不应该舍近求远。秦穆公不善于做长远的打算,工夫完全下错了。3、从故事本身看是讲国家的外交重点如何确定的问题,但从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看,还可以概括为: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人们要分清各种事物之间的利害关系、辩证关系,关注各个因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只有建立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够正确处理问题。人们做任何事情都

10、应该有长远打算,不应该只顾眼前利益。【参考译文】 鲁穆公使自己的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做官,有的到楚国做官。犁锄说:“跟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水中的孩子,越人虽然善于游水,这孩子也一定是没命了。发生了火灾而到大海里面去取水救火,海水虽然很多,这火一定是救不灭了,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啊。现在晋国、楚国虽然强大,但齐国近在眼前,若不跟齐国搞好关系,鲁国的祸害恐怕救不了了。”第6则卫君论剑、从子被逐1、这则故事通过“卫君论剑”,说明一个人对别人的行为动机要从他做事是基于义还是基于利的前提考虑,进而作出清醒分析、准确判断。 2、且看卫公怎么说:推荐精选“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这是第一层意思,

11、先指出曾从子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吴强而富,卫弱而贫。”这是第二层意思。古代帝王或者会夜郎自大,卫出公则明言卫国跟吴国比,既弱小又贫穷。“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这是第三层意思。既然你曾从子为的是利而不是义,转而听吴王使唤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所以你一定去的话,恐怕你会为了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卫君并没有被别人的花言巧语和自己的怨恨情绪冲昏头脑,反而清醒地认识到曾从子的致命伤为利而非为义,并坚决地驱逐了他。【参考译文】 曾从子是一个善于通过观察剑的外形、文理、颜色、光泽、装饰等,来鉴别剑的优劣以及名剑真伪的人。卫出公怨恨吴王夫差。曾从子说:“吴王喜欢宝剑。臣是一个鉴别宝剑的

12、人。请让我去给吴王鉴别宝剑,我把剑拔出来给他看,乘便为您刺杀他。”卫出公说:“你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吴国强大而富有,卫国弱小而贫穷。你一定要去的话,我恐怕你为了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于是就把他驱逐了。第7则见微知萌、见微知著、叶落知秋1、这则故事讲述箕子因为纣王用上象牙筷子而惊恐,并由此发出了见微知著、由始知终的深刻预见,告诉我们要善于从生活的细节中,从事物微小的方面及时发现问题,看到事物的实质和发展趋势。2、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箕子知道象牙筷子是要与犀玉之杯才般配,象牙筷子挑的必定是奇珍异宝,玉杯装的必定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吃的是山珍,穿的是锦衣,住的的高台。正是这种匹

13、配意识,让箕子能准确预测未来:纣王的贪欲是无休止的,后果是严重的“天下不足矣。”3、讲究匹配意识,讲究身份意识,树立精英阶层,就会在社会上大搞特权行为,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人性化的管理;社会就不可能做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社会就完全走上了一条形式主义的道路。韩非借箕子批判了社会上流行的“门阀就业之风”。【参考译文】 纣王做了象牙筷子,太师箕子就惊惧不安了,认为用上象牙筷子,就一定不会把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盛放在陶制的食器中了,那么一定会用犀牛角和美玉做的杯子来跟它相称;用上玉杯子和象牙筷子,食器里就一定不会盛豆叶煮成的菜羹了,那么一定是装上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来跟它们相称;吃的

14、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就一定不会穿粗布衣服、住在茅屋当中了,那么一定会穿一件件用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做成的漂亮衣裳,住在高台上宽敞的房子里;继续追求跟这些东西相称的,那么天底下的东西就不够用了。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见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事情的萌发,见到开头就能知道结果,所以箕子见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而惊恐不安,知道天底下的东西不够纣王用的。第8则鲁人徙越、发挥特长、知己知彼1、这则故事通过善织的鲁人想迁到越国去的举动,说明人拥有了某一特长,必须寻找合适的环境条件,才能充分发挥特长。 2、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盲目求新而脱离了这种条件,会使自己走进死胡同。推荐精选【参考译文】

15、 一个鲁国人自己善于编织草鞋麻鞋,妻子善于编织细白的生绢,他们想要迁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一定要穷困了。”这个鲁国人问道:“为什么呢?”那人回答说:“草鞋或麻鞋是要穿在脚上踩在脚下,可是越国人光着脚板走路;生绢是要做成帽子戴在头上,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凭着你们夫妇的特长,到用不着这些特长的国家活动,想要使自己不穷困,难道可以做到吗?”第9则毁易种难、惠子喻树、群众路线1、这则故事通过惠子“关于十人树杨不胜一人拔之”的阐述,凸显了处世的艰难。2、由于破坏的速度要大于创造的速度,所以进行破坏容易,而进行建设就困难得多。 3、惠子劝诫陈轸“必善事左右”,不能仅仅“贵于魏王”。说明人应该搞好同事关系,注意和睦群众,不能光走上层路线。从某种角度讲,走群众路线,是人生存立命的根本,因为人际关系是一个复杂有机的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快速的变化性。人,生于社会,长于群体之中,离不开对这个人际关系系统的依存和建设。任何人,不尊重甚至破坏这个系统的运行和生存法则,都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参考译文】 陈轸得到魏王的尊贵。惠子说:“一定要好好侍奉王身边的人。那杨树,横着栽它它就活了,倒过来栽它它就活了,折断了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