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发展差异与总体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关联性.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6181686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区域发展差异与总体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关联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区域发展差异与总体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关联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区域发展差异与总体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关联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区域发展差异与总体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关联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区域发展差异与总体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关联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区域发展差异与总体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关联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区域发展差异与总体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关联性.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区域发展差异与总体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关联性1前言城市化水平是一国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结构性特征,也是衡量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1。关于滞后的成因,许多学者做过有意义的研究。笔者从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个角度探究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的成因,并且以统计分析的方法测度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发展关系,论证区域发展差异与总体城市化水平滞后间是否具有关联性。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广的大国,区域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在某种程度上可说中国的经济系统实际上是由若干个发展特征不同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区域经济体所组成。各个局部区域的组合形成总体,但总体的特征不一定代表各个局

2、部区域的特征。因此,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极不平衡大国而言,城市化发展问题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总量分析上。对区域之间的差异情况的分析及理解有可能导致对总量及总体特征的更准确把握。2城市化水平“滞后”成因分析的多种观点对于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成因,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有以下一些观点:2.1户籍制度对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在我国,户籍制度已经远远超出人口管理方式的意义,而是与居民的政治经济利益分配紧密结合,职业、住房、教育、福利、土地、社会地位等方面全面树立起了阻碍人口自由流动的屏障。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2.2二元经济体制下,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的“进厂不

3、进城”的特殊工业化道路。这种工业化方式削弱了工业化对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带动作用。对此,石忆邵2等许多学者都做了深入探讨。2.3农村土地产权流转问题。由于目前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没有赋予农民处置、流转土地的权利,同时又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阻碍了农民向城市的迁移。农民由于不愿放弃作为生存保障的土地,从而不愿永久迁移,阻滞了人口的自由流动。曾永昌(2001)3郑凌云(2003)4等人都提出了这种观点。2.4劳动生产率问题。叶裕民(2002)5称之为“工业化的结构性弱质”,也就是轻重工业的技术结构不合理。一般而言,重工业是技术密集型,比较劳动生产率高。而我国却违反常理地轻工业比较劳

4、动生产率高于重工业,原因主要是外资与技术的注入使轻工业站在一个具有后发优势的起点上。其结果则是应该技术进步的重工业没有实现技术进步,应该大规模吸纳劳动力的轻工业技术进步过快,没有起到应有的吸纳作用。2.5还有我国发展历史上的战略与认识的原因。王小鲁与夏小林6指出,建国以来的很长时期,在“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发展政策指导下,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被忽视和压抑,使大部分城市变成了功能不全,结构失调的单纯的工业基地。而19601970年代为备战而实行的“山、散、洞”的“三线”工业建设布局政策,也使工业进一步远离城市,失去了基础设施的依托,又影响了城市发展。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探讨和揭示了我国城市化水平

5、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成因,有其说服力。当然,改革开放以来情况已发生了很多变化。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相当市场化,户籍制度、用工制度、土地流转制度以及人口迁移管理、产业发展政策等都与以往大不相同。3经济发展对城市化拉动效用的边际递减原理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可以证明,在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方面也存在着相通之处。一国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存在着相关的规律,这种规律突出地体现在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对数曲线关系。在19701980年代,钱纳里7、周一星8等人都曾论证了这一点。笔者9也曾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即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对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拉动作用是不一

6、样的;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相当高度后,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下同)的进一步增长将不再导致城市化水平的持续显著提高。图1为根据1999年世界各国数据构筑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对数关系模型曲线。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其内部的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也是基本符合这一对数曲线关系的。对我国2000年各省城市化率与人均GDP进行相关分析,相关度较高,相关系数为0.941,在0.01水平上显著,其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一般关系曲线显示,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一国或地区的城市化率将逐步提高。然而这种带动的作用随着人均GDP水平的提高逐渐趋小。表现为曲线逐渐收敛,曲线

7、上各点的斜率逐渐减小。将单位人均GDP的变动对应的人口城市化率的变化(ULR/GDP即曲线上各点的斜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边际带动作用,那么这种作用是递减的。如图3所示:经济发展初期,单位人均GDP的增长对城市化的边际带动作用相对较大;而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这种边际带动作用将逐渐减小,如图3所示。这是因为,在城市化的起飞阶段,经济增长的推动来自非农业部门的增量式扩张,人口转移主要在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之间进行以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与服务业人口的转化为主,因而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很大;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经济增长的推动来自非农业部门内部分工的深化,科技和知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大提高,发

8、展方式有了质的变化。在这一条件下,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对城市化的外延发展的带动作用也就逐渐减小了。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边际带动作用递减原理可以概括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城市化水平具有带动作用,这种带动作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小,减小的速率依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及发展的外部条件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还表明,在特定文化、经济等背景下,这种带动作用可能减小至负值。也就是说,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有可能最终出现“逆城市化”的现象。 图11999年世界148国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一般关系曲线图图22000年中国各省城市化率与人均GDP回归曲线注:我国的曲线形态与国际回归曲线形

9、态有所不同,是由于我国的曲线对应于国际回归曲线上的一段并被拉长了。我国曲线的横轴为04000美元,而国际曲线的横轴为040000美元。图3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边带际带动作用示意图注:曲线上各点斜率的变化表现为双曲线形态,因为其对数曲线的导数为1/x。4区域经济差异过大对总体城市化的滞后效应4.1理论表述在讨论了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边际作用递减原理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探讨区域空间经济差异对整体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国内部的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差异情况。由于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边际效应递减,对于一个区域差异相对大的国家而言,经济发展相对集中在若干发达地区,而当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已经

10、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后,人均GDP的进一步增长所带来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幅度相当小;因此与一个空间发展较为均衡的国家相比,该国的总体城市化水平要低于其经济发展的水平。这种情况对于大国而言尤为明显,因为小国的经济一体化水平一般是比较高的。在笔者做过的大国与小国的国际分组比较分析中10,大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轨迹往往差异很大,这正是一种印证。需要指出的是,上面用到的是区域经济差异“相对较大”的概念。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差异的存在是绝对的和不可避免的。但这并非意味着应容忍区域差异程度的不断扩大。各国的发展表明,过大的区域差异将会对一国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区域差异对整体城市化的滞后效应可以表述为:在城

11、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同进程中,对于一个空间经济一体化程度较低的国家而言,相对较大的区域差异,将造成一国总体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越大,城市化滞后程度越大。4.2数学方法的证明以下以数学上的逻辑证明作为上述讨论的补充。在此,借鉴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两区域法,假设一国的区域差异相对较大,那么就存在一种合理的划分方法,将该国划分为人口相等的两个区域(如图4所示),两个区域之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相等。设这两个区域为A与B,A区的人均GDP为N,B区是A区的倍,即为N,两区人口均为P,则这两个区域的各项主要指标情况如表1。图4两区域划分法示意图4.2.1如要证明区域差异对城市化存在滞后

12、效应,只需证明:UeU而U=(UaPUbP)/2P=(1nN)P(1nN)P/2PUe=1n(NPNP)/2P整理得1n(1)/21n/2由于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只需证明(1)/21/2两边平方,得12-20即(1-)20由于区域差异存在,1且0,因此不等式成立。4.2.2如要证明区域差异越大滞后效应就越大,只需证明越大,UUe越大。而U-Ue=(1nN)P(1nN)P/2P-1n(NPNP)/2P-整理后=1nn2/(1)1n(2/N)由于/(1)=1-1/(1)是增函数,即越大,/(1)越大,上面多项式也越大,因此越大,U-Ue就越大。通过以上两个步骤的数学证明可以支持前面的理论推论,那就是

13、说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存在区域差异的国家的总体城市化水平将低于区域相对均质发展国家的水平,并且区域差异越大,城市化水平的滞后程度就越大。4.3区域经济差异对总体城市化水平影响的国际统计研究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下面通过国际比较研究来进一步证明前面的观点。对于在统计分析中衡量指标的选取问题,对中国这样含多个地区的大国,需要用概括性的指标来反映差异的水平。在此,用标准差12来衡量绝对差异,用变异系数13表示相对差异。变异系数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区域差异指标。将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加权变异系数,作为各国城市化滞后与一般水平程度的解释变量,对世界部分大国的有关

14、指标进行分析(见表2)。对这些国家的人均GDP的加权变异系数与城市化率相对于标准值的偏移量的百分点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580,在0.05水平上相关关系显著。作散点图分析,如图5。从上面的散点图与拟合曲线可以看出,一国的区域经济差异的加权变异系数在0.18左右时,其城市化水平将相当于模型回归的标准水平,可以称这个区域差异水平为一般均衡水平(区域差异总是存在的,不存在绝对均衡的情况,即变异系数不可能为零)。并且一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与该国总体城市化水平相对于标准值的偏移量呈反相关:当一国的区域经济差异超过一般均衡水平时,也就是说该国的区域经济差异相对较大,那么该国的总体城市化水平将低

15、于标准水平;当一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低于这个一般均衡水平,也就是说该国的区域经济差异相对较小,那么该国的总体城市化水平将高于标准水平。关于由于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总体城市化水平超前或滞后的程度,不仅与区域发展的差异程度有关,还与该国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所处的阶段有关。如果一国尚处在贫困阶段,总体城市化水平较低,那么其滞后或超前的百分点不会很大;如果一国处于发达阶段,总体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那么其滞后或超前的百分点将可能较大。为了区分这种偏离的绝对程度与相对程度,引入“城市化率相对于标准值的相对偏移度”的概念,以下简称“偏移度”即:城市化率相对于标准值的相对偏移度=(城市化率相对于标准值的偏移量/标准值)100%对“偏移度”与人均GDP的加权变异系数进行回归分析,可发现相关系数更高,为0.687。中国的偏移量虽然只有-10个百分点,偏移度却更高些为-26%;英国偏移量虽为14个百分点,但偏移度却相对较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