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建筑材料试验工理论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6180584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上)建筑材料试验工理论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3年(上)建筑材料试验工理论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3年(上)建筑材料试验工理论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3年(上)建筑材料试验工理论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3年(上)建筑材料试验工理论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上)建筑材料试验工理论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上)建筑材料试验工理论复习资料.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上)建筑材料试验工理论复习资料一、 单项选择题1通常,材料的软化系数为( )时,可以认为是耐水性材料。(A)0.85 (B)0.85 (C)=0.75 (D)0.75 2某材料孔隙率增大,则( )。 (A)表观密度减小,强度降低 (B)密度减小,强度降低 (C)表观密度增大,强度提高 (D)密度增大,强度提高3材料依( )可分为无机、有机及复合建材。 (A)用途 (B)化学成分 (C)力学性能 (D)工艺性能4某材料的质量为1000g,含水率为8%,则该材料的干燥质量为( )。(A)926g (B)1080g (C)992g (D)1032g5. 石灰的存放期通常不超过( )月。

2、(A) 1个 (B) 2个 (C)3个 (D)6个6石灰在使用前应( )。 (A)加热 (B)磨细 (C)熟化 (D)筛分7. 颗粒材料的密度为,表观密度为0,堆积密度为0,则存在下列关系( )。(A)00 (B)00 (C)008熟石灰粉的主要成分是( )。(A)CaO (B)Ca(OH)2 (C)CaCO3 (D)CaSO49材料的抗冻性是指材料在标准试验后,( )的性质。(A)质量损失小于某个值 (B)强度损失小于某个值(C)质量和强度均无损失(D)质量损失和强度损失各小于某个值10. 由于石灰浆体硬化时( ),以及硬化强度低等缺点,所以不宜单独使用。 (A)吸水性大 (B)需水量大 (

3、C)体积收缩大 (D)体积膨胀大11硅酸盐水泥的终凝时间不得超过( )分钟。 (A)100 (B)390 (C)600 (D)720 12属于活性混合材料的是( )。 (A)粒化高炉矿渣 (B)慢冷矿渣 (C)磨细石英砂 (D)石灰石粉13生产硅酸盐水泥时加适量石膏主要起( )作用。 (A)促凝 (B)缓凝 (C)助磨 (D)膨胀14 当水泥的细度不能达标时,该水泥应( )。(A)可以使用 (B)以废品论 (C)以不合格品论 (D) 降级使用15. 代号为表示( )。(A)硅酸盐水泥 (B)普通水泥 (C)矿渣水泥 (D)火山灰水泥 (E)粉煤灰水泥 (F) 复合水泥16用沸煮法检验水泥体积安

4、定性,只能检查出( )的影响。 (A)游离氧化钙 (B)游离氧化镁 (C)石膏17我国现行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采用( )标准。(A)BS (B)GB (C)ASTM (D)ISO18引起硅酸盐水泥体积安定性不良的原因之一是水泥熟料中( )含量过多。(A)CaCO3 (B)Ca(OH)2 (C)游离CaO (D)H2O19利用干筛法测水泥细度,若筛余量为1.7g,则该水泥的细度为( )。 (A)1.7 (B)3.4% (C)6.6% (D)6.8%20.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时,从净浆装杯至让试锥在净浆中开始下沉应在( )分钟内完成。(A)1 (B)1.5 (C)2 (D)2.521. 用试饼

5、沸煮法测水泥安定性时的试饼尺寸形状为( )。 (A)(1011)cm直径,中间厚1cm,边缘渐薄(B)(810)cm直径,中间厚1cm,边缘渐薄(C)(78)cm直径,中间厚1cm,边缘渐薄22. 冬季施工混凝土结构工程宜选用( )。 (A)硅酸盐水泥 (B)矿渣水泥 (C)高铝水泥 (D)粉煤灰硅酸盐水泥23. 水泥标准稠度是指稠度仪试锥的下沉深度在( )mm时水泥净浆的稀稠程度。 (A)26 (B)2630 (C)3024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时应选用( )。 (A)粉煤灰水泥 (B)硅酸盐水泥 (C)快硬硅酸盐水泥 (D)普通水泥25. 最大粒径是指粗骨料公称粒级的( )。 (A)上限 (

6、B)中限 (C)下限 (D)具体大小26 混凝土坍落度试验捣固方法是( )。(A)由外向里螺旋方向均匀插捣固25次(B)由里向外螺旋方向均匀插捣固25次(C)由外向里螺旋方向均匀插捣固15次 (D)由里向外螺旋方向均匀插捣固15次27混凝土对砂子的技术要求是( )。 (A)空隙率小 (B)总表面积小 (C)总表面积小,尽可能粗 (D)空隙率小,尽可能粗28提高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增加用水量 (B)保持W/C不变,增加水泥浆量 (C)增大石子粒径 (D)减小砂率29测定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时应量测坍落度筒顶面与坍落后的混凝土拌合物顶面( )处之间的距离。 (A)最高

7、点 (B)中间 (C)最低点30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标准尺寸为( )。 (A)1001001 (B)150150150 (C)200200200 (D)70.770.770.731混凝土用砂的粗细及级配的技术评定方法是( )。 (A)沸煮法 (B)软炼法 (C)筛析法 (D)容量筒法32坍落度值的大小直观反映混凝土拌合物的( )。 (A)保水性 (B)粘聚性 (C)流动性 (D)需水量33下列( )是砼和易性试验用仪器。 (A)压力机 (B)坍落度筒 (C)抗折仪 (D)分层度仪34 D25抗冻混凝土,其中的25表示( )。(A)冻结温度25 (B)冻融循环次数 (C)融化温度 (D)质量损

8、失25%35下列( )是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A)MU10 (B)M20 (C)C10 (D)C8036砂浆的流动性表示方法是( ) 。(A)分层度,为30分钟前后试锥下沉深度之差 (B)沉入度,为试锥的下沉深度 (C)强度,为单位面积上的力 (D)密度,为单位体积的质量37下列( )是钢材拉伸试验过程中变形的四个阶段之一。(A)脆性阶段 (B)塑性阶段 (C)屈服阶段 (D)韧性阶段3816钢筋做拉伸试验时其屈服荷载为89.5KN,最大荷载为160.5KN,则445MPa是其( )。(A)抗拉强度 (B)弹性强度 (C)屈服强度 (D)颈缩强度39混凝土强度等级是由( )划分的。 (A)立方

9、体抗压强度 (B)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 (C)轴心抗压强度 (D)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40针入度是( )的粘性指标。 (A)固态或气态沥青 (B)固态或半固态沥青 (C)固态或流态沥青 (D)流态或半固态沥青41下列( )是水硬性胶凝材料。(A)石灰.水泥 (B)普通水泥.硅酸盐水泥(C)石灰. 普通水泥 (D)石膏.水泥42. 颗粒材料的密度为,表观密度为0,堆积密度为0,则存在下列关系( )。(A)00 (B)00 (C)0043密度是指材料在( )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A)自然状态 (B)绝对体积近似值(C)绝对密实状态 (D)松散状态44软化系数表明材料的( )。 (A)抗渗性 (B)

10、抗冻性 (C)耐水性 (D)吸湿性45含水率为7%的湿砂600g,其中所含的水量为( )g。(A)42 (B)39 (C)40 (D)6546材料的抗冻性是指材料在标准试验后,( )的性质。(A)质量损失小于某个值 (B)强度损失小于某个值(C)质量和强度均无损失 (D)质量损失和强度损失各小于某个值47石灰熟化过程中的陈伏是为了( )。 (A)有利于硬化 (B)蒸发多余的水分(C)消除过火石灰的危害 (D)降低发热量48熟石灰粉的主要成分是( )。(A)CaO (B)Ca(OH)2 (C)CaCO3 (D)CaSO449. 石灰熟化时,其体积变化和热量变化情况是( )。 (A)体积膨胀、吸收

11、大量热量(B)体积收缩、吸收大量热量(C)体积膨胀、放出大量热量(D)体积收缩、放出大量热量50. 普通水泥代号( )。(A)PI (B)PS (C)PO (D)PF51. 水泥从出厂日期算起, 存放期限规定为( )。 (A)一个月 (B)三个月 (C)四个月 (D)六个月52通用水泥的初凝时间不得短于( )分钟。 (A)30 (B)40 (C)45 (D) 9053属于活性混合材料的是( )。 (A)粒化高炉矿渣 (B)慢冷矿渣 (C)磨细石英砂 (D)石灰石粉54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 )。(A)应降低标号使用 (B)不宜使用(C)掺入混合材料后才能使用 (D)使用时应加强养护55用沸煮法检

12、验水泥体积安定性,只能检查出( )的影响。 (A)游离氧化钙 (B)游离氧化镁 (C)石膏56我国现行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采用( )标准。(A)BS (B)GB (C)ASTM (D)ISO57要制取快硬性硅酸盐水泥,需提高水泥熟料中( )的含量。 (A)C3S+C2S (B)C2S+C3A (C)C3S+C3A (D)C3A+C4AF58生产硅酸盐水泥时加适量石膏主要起( )作用。 (A)促凝 (B)缓凝 (C)助磨 (D)膨胀59利用干筛法测水泥细度,若筛余量为1.7g,则该水泥的细度为( )。 (A)1.7 (B)3.4% (C)6.6% (D)6.8%60下列( )是石子中的有害杂质。 (A)碎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