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6178458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能性》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可能性》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可能性》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可能性》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可能性》教学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可能性》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能性》教学反思.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可能性”教学反思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预知,即确定现象;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上完课后,感受颇深,下面就这节课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本节课的总体设想和实施效果1、总体设想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中 “可能性”部分,第104页呈现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场景,引入本单元的学习。例1呈现了学生摸棋子的试验,例2呈现了六幅与现实世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紧密

2、相关的画面,判断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该从何下手呢?仔细琢磨教材中呈现的几个练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有何意图?把数学课程标准翻开来仔细体会第一学段中统计与概率部分在具体目标中的每一句话;并在认真分析三年级孩子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基础上,结合教材编排意图,在设计本节课时,紧紧抓住了“新课程理念-有效-活动-参与”四个关键词,再次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结合我校主持的省级重大课题“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的实施情况,认真融会了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同时仔细深入思考了活动课的特点及学习的重、难点,确定将教学和活动溶为一体,以“摸球”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

3、中,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2、实施效果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积累了活动经验,加深了对“可能性”的认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利用可能性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可以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二、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设计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习不是简单地接受别人的思考,而要经历一个重现知识的起源和途径的过程,正如皮亚杰认为的那样“在逻辑数学领域,儿童只对那种亲自创造的事物,才是

4、真正地理解。”(1)创设具体生动的 “摸球游戏”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手段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为学生提供“猜一猜”、“摸一摸”、“说一说”、“放一放”、“练一练”等素材,让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2、抓住关键,引入教学。上课一开始,通过创设“猜礼物”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存在,在自然而然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重视实践,动手操作。小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遇

5、到新鲜事物习惯动手试一试,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在猜一猜后,通过“摸球”游戏,让学生体验“猜测实践推想验证”的过程,在这个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究了新知,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在探究和交流中,学习新知、理解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在探究盒中怎样放球合理,通过小组合作、集体探究的环节,充分体验摸球过程中的可能性。4、提供研究材料,学生全员参与。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因此教师应最大限度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认知的过程中来。在课前我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纸盒和一个小盆,各小组分别有8个不同颜色的乒乓球,

6、“每人轮流摸一次后放回”,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摸球活动中,在动手实验中动脑思考,体会摸球过程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5、面向全体,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本节课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没有太多的把握,虽然也在课前进行了认真分析和估计,但也只能是一般化的情况。于是,我利用课前时间,及时合理分组,提前与学生平等交流,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本节课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课中通过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生交流等不同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交流、发言的机会。学生学习热情高,人人都参与到课堂中,每个人都获得了提高和发展,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三

7、、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及改进策略教学始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这节课的整个过程,我个人认为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以下的不足:1、让学生说的不够,实际上,每一个问题有好多小朋友的想法都很值得交流,但由于有限的40分钟课堂,关注了学生的活动,却没舍得花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在全班交流。如果教师鼓励他们说一说,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能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对课堂气氛营造不够。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潮大,引力小则潮小,引力过弱则潮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海潮现象”。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

8、,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狂潮,也就是产生“海潮效应”。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我过于注重对教材的把握,一心想的是如何使设计能够行云如水,一气呵成,从而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但上完课总是感到不如心意,以前想到的只是如何使转换自然,自然就行了吗?精彩才是每个人骨子里的追求。如何才能实现精彩呢?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用丰富而有个性的语言来创设一个个富有情趣的场景,从关注知识本身到关注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就感,这样才好。3、经验不足,课堂机制欠缺。由于工作刚满三年,应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经验缺乏,处理不是很好,对于细节的处理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教材研究和学情分析,注重对学生的日常引导和教师自身经验的积累,把握关键,关注细节,善于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进一步学习建构的生动情景和鲜活的课程资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信息,引领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增加的许多教学内容,以及新内容的教学实施面对这些问题,我再次感悟到:教学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