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6103834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五年级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五年级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五年级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五年级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项部分 阅读第1课“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文中有一些语句描写了“我”的这种心理活动,找出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这些句子有的通过细节描写,有的通过自语式的读白,真实生动地描绘了小主人公苦乐交织、喜忧并存的独特心理感受。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是国文老师对同学们的鼓励和鞭策。“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成长的物质需要;“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是一个人成长的精神食粮。第3课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认真研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我

2、们能够感觉到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并不是盲目重复,而是讲究一定的方法的。(首先通过读课文理解故事的内容,揣摩写作目的;其次,品读精彩段落,感受文章写法的妙处,并试着续编故事;最后,再读某些细节,寻找自己忽略的地方,进而写体会、做积累。看得出作者是按照由初步感知,到深入研读再到总结积累的读书方法,反复读精一本书的。)(作者这种读书方法对我们今后读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它提示我们读书不要浅尝辄止,要从多角度反复读书,并注意读中思考,把书中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第5课: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

3、候才能照我回到家乡呢”。这句诗深切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2)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这句诗通过对诗人迟迟不能下笔的神态的生动描写,描写了浓郁的思乡情。(3)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的睡梦被打断,不禁思念起家乡来,再也睡不着了。”这一句通过对萧萧风雪的凄凉景色的描写,以及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的描摹,表达了戌边将士深切的思乡之情。第6课:找出描写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些句子对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有什么好处。(1)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

4、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副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2)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3)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的愈精神,愈秀气。在外祖父的心中梅花的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对梅花的爱就是对祖国的爱,对家乡的爱。因此,这些描写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句子,充分表达了一位旅居海外多年的老华侨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恋与热爱之情。第9课:课文在介绍鲸的时候,使用了一些说明方法。如,列举数字,“目前已知

5、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课文还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和同学交流。本文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也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如“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还有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第11课: 举例说一说,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文的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例如:“临街的窗子如果装上这

6、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12分贝了。”这句话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和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吃音玻璃的独特作用;“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人们又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这句话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变色玻璃的特点及作用。第13课: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请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确很难。”理解这句话要联系全文内容。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

7、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之难,实践道德,有时需放弃个人利益。再如,“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句话比较难懂,需要联系实际来理解。诱惑人的“鱼”,是指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事。诸如:金钱、地位、荣誉包括那些暂时带来一些方便、一些好处的事。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过去,还是等;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会经常碰到。课文中还有几处这样的句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理解。第15课:下面这两句话有

8、什么含义,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和同学交流交流。(1)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中的“不好看”“很有用”揭示了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表明父亲对花生这种品质的赞美,并希望“我们”学习花生这种品质。(2)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是“我”从花生可贵的品质和父亲对“我们”的希望中,总结出的一般道理。这个道理是做人要做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相反,只讲外表美而对社会和他人没有任何益处,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的人,是不受欢迎的,是没有存在价值的。这句话强调人生的价值在于“有用”,但并不是与“讲体面”对立起来。第17课:“不论发生什么,

9、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中三次出现类似的话,因为它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第19课: 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体会。 如: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一个人,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鼓励、赞扬,那是获得成功的灵魂和源泉,同时,也都需要来自父亲的严格的爱,他是让自己健

10、康成长的航标灯。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才会产生自卑和自傲,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第21课:读下面的句子,联系课文和有关资料,说说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1)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直抒胸臆,写出了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是说损失巨大,无法计算。圆明园无论在布局上和建筑上,还是它所收藏的历史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数量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所以说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2) 他们

11、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这段话出现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凡是”“统统”说明他们已经把圆明园洗劫一空。“任意”则写出了他们的疯狂、野蛮。这段话生动地表现了英法联军的贪婪,激起了读者的强烈愤慨,增加了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22课: 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带点部分的意思,说说句子好在哪里。(1)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其盘陀走去。(2)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们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1)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

12、犹豫。文中这样写有力的突出了五壮士为了保护群众及连队,早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气概。 (2)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去非常迅猛,非常有力。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中国人民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第25课:体会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2)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人把红军翻越高山峻岭看成是“腾细浪”与“走泥丸”;金沙江水流湍急,拍击着两岸的悬崖,诗人却感到“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高悬于两岸的铁索,在诗人眼中,也不过是一个“寒”,这些充分表达了诗人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26课: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再从课文中找出能表达人们强烈感情的句子讨论交流。(1)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2)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直奔”反映了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喜悦的心情。“一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心是一致的,对革命领袖都充满了崇敬与爱戴之情。第3课:背诵第七自然段。第5课: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第19课: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第21课: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第22课: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第25课:背诵课文。第26课: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