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及对策.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6069038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管理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安全管理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安全管理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安全管理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安全管理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及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全管理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管理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及对策.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安全管理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及对策摘 要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本文阐述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概念,并对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对策。关键词 安全管理;对策;不安全行为 众所周知,生产过程中事故隐患主要来源于人机环境3个方面,即人的不安全行为、机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美国的海因里希认为: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即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说明

2、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因素。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预防伤亡事故的关键。据统计,人为失误导致的伤亡事故占伤亡事故总数的70%90%。传统的安全管理侧重于物的研究,对人的不安全行为重视程度不够。实际上,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提高人的可靠性,可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下面分析一下产生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及对策:一、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的概念 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6441-86)中定义的不安全行为是指能造成事故的人为错误。一般来讲,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那些曾经引起过事故或可能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它们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从人的心理状态出发,人的不安全行为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 (1)有意的

3、不安全行为是指有目的、有意图、明知故犯的不安全行为,是故意的违章行为。如酒后上岗,酒后驾车等。这些不安全行为尽管表现形式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冒险。进一步思考可见,之所以冒险,是为了实现某种不适当的需要,抱此心理的人为了获得利益而甘愿冒受到伤害的风险。由于对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估计不当,心存侥幸,在避免风险和获得利益之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2)无意的不安全行为是指非故意的或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人们一旦认识到了,就会及时地纠正。这类错误的表现比较多,概括起来大致有几方面:外部信息有误或人没有感知到外部信息的刺激,如没有注意到异常情况的发生;人体的生理机能有缺陷,如听力较差,色盲等;因知识和经

4、验缺乏而造 成判断失误,如从业时间短,处理异常情况不当;因 操作技能欠缺而造成失误,如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而上岗工作;大脑意识水平低下,不能满足工作需求,如疲劳作业等。这些因素可能单独导致不安全行为,也可能共同作用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不管是有意的不安全行为还是无意的不安全行为,都可能带来极大的危害。二、不安全行为的分类 为准确找出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对策,防止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就必须对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其实,对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的方法很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按照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表现形式,参照国标GB6441-86附录中将不安全行为划分为13种,分别是:1、

5、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3、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4、用手代替工具操作;5、物件(指工具切屑、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7、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吊车吊钩下);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9、机器运转时加油、维修、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10、有分散注意力行为;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12、不安全装束;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二)、按其行为后果又可分为:1、引发事故的不安全行为。2、扩大事故损失的不安全行为。3、没有造成事故的不安全行为。三、 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

6、、虚假安全 “爬树高手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一种“虚假安全”。爬树高手看着徒弟在树的高处工作,什么也没有说,当徒弟干完活从树上下来,下到一半时,他才提醒徒弟:“小心掉下来,慢慢的下。”徒弟不解地问“为什么我在高处时您不提醒我,而是在我下到一半时您才提醒呢?”爬树高手回答说:“在高处时你知道危险,会十分的注意安全。到低处时你认为没事了,就放松警惕,这时是最危险的,所以才提醒你。”这个故事讲得就是“虚假安全”。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现象:一个人在高度紧张过后,一旦外界刺激消失,人的心里就会产生“几乎不可抑制的放松倾向”。二次大战期间,英国皇家空军在战争中失事的战斗机和夺走飞行员生命最多的不

7、是敌人猛烈的炮火,也不是大自然的狂风暴雨,更不是在紧急撤退时,而是在完成任务凯旋归来,即将着陆的几分钟里飞行员操作失误造成的。可见虚假安全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在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虚假安全”状态,我们要时刻警惕虚假安全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二)态度不够端正,忽视安全、采取冒险行动行为人具备应有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也明知其行为的危险性。但是,由于行为人过分追求行为后果或高估了自己的行为能力,从而忽视安全,冒险行动。表现心理特征:1、 侥幸的心理:一是经验错误。例如某项违章作业从来未发生事故或多年未发生事故,人的心里危险意识就会弱化,进而导致错误的认识,认为违章未必

8、就会发生事故。二是认识上的错误,认为事故不是经常发生的,发生了也不一定会造成伤害,久而久之,人们形成了作业习惯,这样必然会导致事故的发生。2、 冒险的心态:一是喜欢逞能、争强好胜。二是人们有违章行为但是没有造成事故的经历。三是急于求成,不按规程作业,导致事故的发生。3、 麻痹的心理:一是习以为常,觉得此项工作经常做,不存在什么危险。二是此项工作已做过多次,满不在乎。三是未发现异常现象,照常操作。四是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用习惯性方式作业,放松了对危险因素的重视,进而导致事故的发生。例如:违规一人点、巡检的现象,检查不认真、走马观花;夜班睡岗、夜班值班人员检查不到位等。4、 图省事、走捷径:把应

9、有的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安全措施、安全设备当作其实现目标的障碍。例如:不戴安全帽,戴帽不系帽带,高空作业不系安全绳、省时间擅闯危险区域,闯铁道口等。5、 逆反的心里:行为人不接受别人正确的、善意的规劝和批评,坚持其错误行为。例如:让他按操作规程操作,他偏不按操作规程操作;要求他在不了解机器、设备性能及注意事项的情况下不要动手,他却好奇心驱使偏要去动去摸等。(三) 安全意识淡薄,习惯性违章频繁。职工安全意识差,对危险地认识不足,频繁出现习惯性违章。主要表现有劳保穿戴不合规范,工具随手放置,在禁火区内吸烟,检修断电后未挂牌,作业后不清理现场等。例如在某企业职工在清理皮带时未停机被绞入皮带造成重伤。

10、(四)、人、机界面缺陷。人的绝大部分作业行为是通过设施、设备、工器具来完成的。如果行为人所接受的设施、设备或使用的工器具有缺陷,就会使人的行为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为了达到目的,就会采取不规范的动作,进而导致了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五)、 工作程序不当,监督不力。管理人员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法治观念欠缺,安全技术素质低,本身看不出问题所在,找不到安全管理的切入点。造成安全现场管理不严格、不到位。(六)、行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有缺陷。每一项作业对行为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就会造成行为人的判断失误和动作失误。如果行为人的体能、体形不符合要求,视力、听力有缺陷,反应迟钝,高血压

11、、心脏病、孕妇等生理缺陷或过度疲劳,情绪恐慌、焦虑等不稳定心理状态,都会产生不安全行为。例如:一些企业一线部分女工怀孕月份长仍在工作,特别是单人单岗,点、巡检时很容易发生事故。(七)、作业环境不良。生产作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作业行为。狭窄的空间难以使人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安全作业;高温会使人产生疲劳,引起行动迟缓、作业失误;噪声使人的听力降低,令人烦躁无法安心工作;照明不足使人视觉疲劳,容易接受错误信息;有毒、有害气体会使人因中毒而动作失调等。作业环境恶劣既增加了人的劳动强度,使人产生疲劳,又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降低,自我保护意识差。因此,作业环境不良也是产生人的

12、不安全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八)、培训教育不到位,安全技能低下。一是由于行为人没有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教育(三、四级培训教育),使行为人缺乏必备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不懂操作规程、不具备安全行为的能力;作业时处于盲目状态,必然出现违规违章状态。二是培训的频次不足,形式内容单一、匮乏。如:个别企业存在的部分员工不识字,不懂、不会操作规程,全凭经验作业。四、消除不安全行为的对策与方法 大量的数据资料表明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如果能够控制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减少其数量,必然会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对安全工作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一)、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对策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要消除不安全行为

13、,必须从人自身出发,从以下3方面着手,从根源上消除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1、人的安全化。合理调节人的心理及生理功能,诸如情绪、人体生物钟等;强化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人的安全技能;2、管理的安全化。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安全制度;执行严格的工作现场检查;适当运用激励和惩罚手段;创建良好的安全工作氛围。3、工作的安全化。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有效控制危险源,避免低水平、无意义的安全防护。(二)、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方法 1、提高人的知识水平。科学知识是人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根本就不能参与高水平的生产活动,安全意识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提高人的知识水平是减少不安

14、全行为最基础的内容。企业提高员工综合知识素质是提高企业自身安全管理水平的途经之一。2、有效的安全培训与教育。通过贯彻落实2013年安全生产深化整治工作方案,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安全操作规程及班组建设,强化对员工的培训、教育,真正做到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对新入厂员工或复工转岗员工在上岗前要进行应知、应会和安全操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对特种作业人员要经过培训、教育、考核,合格后,做到持证上岗,对无证的或有证失效的,不允许从事岗位工作;对熟练工重点加强安全操作规程的教育、培训,因势利导,坚决杜绝习惯性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充分利用电视、公司报、板报、标语、幸福园地、宣传挂图、视频光盘、图

15、书等各种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经常性教育。同时采取组织员工培训,培训后考试,考试成绩与本人的工资挂钩,考试或补考不及格的员工下调工资,并调离岗位重新培训上岗等一系列办法,做到安全工作不手软。 对员工安全教育应区分安全心理、态度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培训(可结合实际)和安全应急能力培训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教育,使每位员工知道不能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在突发意外时如何自救?要采取什么措施等?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培养人的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从而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3、利用行政手段根据人的状态合理调整工作。由于人的生理状况和个性不同,每个人能够适应的工作内容与

16、工作环境也不同,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高度重视这一点,合理运用行政手段安排不同类型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并在工作中注重观察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变化,必要时做出合理的调整,避免因人的状态不佳发生意外。4、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保障。所谓健全的管理制度必须是合法合理的,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引导人自觉的遵守制度;另一方面,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必须严厉处罚,奖惩分明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5、创造良好的现场工作环境。良好的现场工作环境可以使人主动避免侥幸心理。在很多场合,人在侥幸心理的作用下选择捷径,但是深入思考即可发现,这往往是因为现场的防护措施过于复杂、使用时令人感到不便或厌烦而造成的。创造一个良好的现场工作环境则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这类问题,同时还可以令人感到心情舒畅;缓解工作压力,提高人的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