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土地的誓言31.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6067058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 土地的誓言3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7 土地的誓言3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7 土地的誓言3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7 土地的誓言3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7 土地的誓言3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 土地的誓言3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 土地的誓言31.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新疆兵团第七师一二三团中学 周春梅教 材: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课学 时 数:45分钟教学设想:我根据本单元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读,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语,学会使用呼告、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这个特殊要求,为此我设计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和互相切磋,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教师

2、范读课文,创设情境,播放日寇、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音视频,用最真实的声音和画面撞击学生的心灵,点燃他们对侵略者的怒火,激荡起他们爱国爱家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品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抒情脉络;师生互动,共同赏读文章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风格,借鉴文章独特的抒情艺术。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表现和自我完善。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意味着正视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我们应尊重人的情感,理解人的情感,从人的情感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思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自身情感,一切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出发,学生没有自我,没有主

3、体意识,没有完善的精神和情感。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呼唤的只有健康情感、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因此,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主动积极地接受思想教育,比冰冷的道德说教更具实效性。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由于学生均没有课文中所写的那种故土沦丧,四处流浪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起联想,唤起共鸣,为理解课文创造必要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意,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味作者的家园情、故国情。2、

4、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情感目标: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家乡的富饶,祖国的腾飞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意,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含深沉的爱国热情。教学时宜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炽痛的家园情。2、情景法。由于年龄所限,七年级的孩子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经历与体验。我创设情境,播放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视频,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感染学生。3、讨论点拨法。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交流思想,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5、。教师辅之以必要的点拨。教学过程:一、导入:东北在祖国雄鸡似的版图上高昂着头颅,可是从1931年9月18日这天起,沈阳,东北三省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苦难和抗争,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端木蕻良这篇激情飞扬的文章土地的誓言。二、 听读课文,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 1、教师范读课文,触摸语言,体会课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学生听读并思考感受。3、学生反馈。 预设答案:抒发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怀念、赞美、悲愤、爱国的思想感情。三、 品读课文,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意,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师:确实正如一位作家所说的,每一个语言的背后都有一颗诚挚的心灵,那么让作者魂牵梦绕的关东原野

6、不仅广阔,物产丰富,她还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把目光投向第二段,快速找出描写土地的语句。学生勾划并反馈。生:第二段从“在春天多么美丽,多么丰饶!”师:你能用文中的两个词语概括一下故乡的特点吗?生:美丽、丰饶师:作者身在他乡,心却在故乡,同学们,作心者心中的故乡,我们要用心去品读体会,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哪个词语打动了你的心,并圈画出来。学生自读课文,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师: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生:两个“多么”写的好,突出了家乡的美丽,富饶的程度。强化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师:既然起强调作用,两个“多么”要重读,请你来读一下,读出作者的感情。学生试读。师:再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谈阅读感受。生:“

7、强烈”一词用的好,写出了禾稻香味浓,可见作者对故乡记忆深刻。师:阅读感受非常好。再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谈阅读感受。生:“欢喜”一词用的好,连空气都充满了一种欢喜的声音,可以看出这里人们生活幸福,美好,安逸,快乐,自由自在,这是一块乐土。师:阅读感受非常好。请你读一读这句话,读出欢喜的情感。学生读课文。师:同学们想一想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这声音从哪里来? 生:这声音从自然界来,有水流淌的声音,鸟儿鸣叫声。 生:还从生活在这片乐土中人们在田野中欢笑的声音传来。 师:从“欢喜”一词体会到作者心中什么样的故乡? 生:无忧无虑,快乐的,幸福的,和谐的,生机勃勃的,自由的故乡。 师:同学们能通过朗读

8、把作者心中的故乡读出来吗? 请两个学生读语句。 教师点评:作者也走进了你的心里了。 师:通过品读这一段的内容,我们体会到作者运用描写,记叙的语言表达方式,抒发了对记忆中故乡的怀念,赞美。要想准确把握作者感情我们要字斟句酌,品味关键词句。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身在他乡的作者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他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生:快乐又痛苦,快乐因为故乡美丽,痛苦是因为日本侵略者摧毁了我的家园。师:感受很好。生:怀着非常想回到故乡的心情。师:很好。土地,故乡,母亲在热切的呼唤着他,同学们请看:播放视频。但是现在这块土地的美丽、富饶、神奇已成为了过去,这块土地上有的只是蹂躏与掠夺,血腥与屠杀,作者虽然流亡关外,

9、但他何曾忘记故乡?名字中“蕻良”二字来自红红的高粱,代表着家乡一直嵌在他的名字里,铭刻在他的心头上,面对这一切作者发出来怎样的誓言?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在文中勾划出誓言部分。师:请同学明确答案。生:从“我必定为她”到“她必须站立!”,再从“为了她”到“洗刷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师:很好,请坐。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段誓言,并体会这段誓言表达了什么感情?学生朗读并思考。学生反馈。生:我从“我必定为她”到“她必须站立!”这段誓言中读出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坚信一定能赶走侵略者。师:请你把这坚定的信念读出来。学生朗读。生:我从“我必定为她”到“她必须站立!”这段誓言中读出了作者悲愤的思想感情。师:请你

10、把这坚定的信念,悲愤的感情读出来。学生朗读。师:注意“土地、故乡、原野、必须”都读重音。再试一遍。学生朗读。师:请同学们看一组句子,多媒体展示:原句: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改动的句子:我熟悉的这片土地,我印象中的那片原野,我思念的家乡,她必须获得解放!她必须重新站立!读一读,比一比,这两个句子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哪个句子能更好的抒发作者坚定,悲愤的感情。学生边读边思考。生:原句能更好的抒发作者坚定,悲愤的感情。原句句式短,读起来短促有力,突出了作者迫切的心情,而改动后的句子冗长,表达不出作者强烈迫切的感情。师:很好,这两个句子在形式上还有什么区别?生:人称有变化,第二

11、人称换成了第三人称。第二人称是面对面的抒情,感情更强烈,而第三人称表达不出这种效果。师:很好,我们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注意句式,写作时根据情感的需要遣词造句。全部同学齐读一遍这句誓言。学生齐读。师:请分析赏析第二处誓言。生:我从“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段誓言中读出了作者悲愤的思想感情,以及为了家乡愿意付出一切甚至生命的感情。师:很好,请试着读一读这两句话。注意重读的词,语速。学生朗读。师:由于历史的背景,这誓言多了一层悲壮的色彩。东北对于作者而言是失去了美丽的家园,对于我们整个的中华儿女来

12、说,是失去了国土,这些誓言难道仅仅是作者一个人发出的吗?生:不是。师:是我们全国人民的心声,让我们面对美丽的国土,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借着作者誓言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学生齐读誓言部分。师:从同学们铿锵有力的誓言中,我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土地,自古以来就让很多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幻灯片展示:楚国要沦亡了,屈原宁可投身汨罗江异族侵略中原,岳飞高喊还我河山不少漂泊海外的炎黄子孙,他们“洋装虽然穿在身”,可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让我们怀着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齐读誓言部分。学生齐读。师:让我们引用艾青的诗句来结束这堂课,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四、 作业 模仿课文第二段的写法

13、,选取家乡几种特有的景物写一段赞美家乡的话。(200字左右)五、板书设计: 美丽 赞美 丰饶 依恋 幸福 怀念 快乐 坚定 安逸 悲愤 和谐 忧伤 借助描写、记叙抒情六、 课后反思 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的学习,我课前让学生翻阅历史知识,了解东北三省及沦陷的历史经过,让学生很好的体会被沦陷人民的心情和感受。由于年龄所限,七年级的孩子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经历与体验。对文本深入的解读,使教师开始的朗读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的范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情绪,给了学生很好的示范和引领。在赏析课文时,教师时时不忘学生的朗读,且辅以朗读方法的指导,这样有感情的文章,在师生富有激情的朗读

14、中,顺利展开了对话,深入理解了课文,使学生感情得以共鸣,情操得以陶冶,成功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我创设情境,播放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视频,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感染学生,以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他们的眼神可以看出,这些画面已经撞击到学生的心灵,心中便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我觉得这种方法很直观,能直接地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这就更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那种眷念乡土的深情。另外,这篇课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文章,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也便于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抓住对关键词句的品析,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第七师一二三团中学 周春梅二0一七年四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