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考题解析.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6057739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85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题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题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题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题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题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题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师考题解析.doc(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宏鹏职业培训中心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一、本章内容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次重点)2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次重点)3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4就业与失业(重点)二、主要考点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P1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353.劳动力供给P564.劳动力市场的含义P115.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P136.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P137.工资形式P15168.第四节就业与失业P1827三、内容辅导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一、劳动资源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 、相对的稀缺性、稀缺性具有绝对的属

2、性、稀缺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例题1资源的稀缺性的属性包括( )。(2008年5月三级真题)A暂时的稀缺性 B绝对的属性 C相对的稀缺性 D永久的属性E消费劳动资源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答案】BCE【解析】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二、效用最大化1、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2、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3、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效用

3、最大化用于分析主体行为,是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三、劳动力市场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在商品市场中,居民户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企业则是供给者。在劳动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劳动力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是劳动力。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劳动力市场配置的资源和交换的商品是劳动力,这与其他市场相比,具有显著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所导致的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的重大区别是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础,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例题2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 )。(2008年5月二级真题)A调

4、节资源的配置B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C决定就业量与工资D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答案】C【解析】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就业规模和获得的工 资量。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从收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例题3.( )与其它市场相比具有显著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导致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的重大区别是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础。A劳动力市场配置的资源是劳动力 B.劳动力市场交换的商品是劳动力c劳动力具有交换价值 D劳动力具有流动性 E劳动力的无形性【答案】AB【解析】劳动力市场配置的资源

5、、交换的商品是劳动力,这与其他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相比,具有显著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所导致的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的重大区别是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础。例题4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 )A供给方 B需求方 C中介方 D合作方 【答案】A 【解析】参见教材第2页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实证研究方法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1、特点:其一,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其二,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2、步骤:(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搜集

6、并分类相关的事实资料。(2)设定假设条件。(3)提出理论假说。(4)验证。例题5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 )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2008年5月三级真题)A观察研究方法 B实证研究方法 C对比研究方法 D规范研究方法【答案】B 【解析】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二)规范研究方法。特点:其一,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其二,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

7、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例题6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包括( )(2009年5月三级真题)(A目的在于人事客观事实 (B)结论具有客观性 (C)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 (D)结论具有主观性(E)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答案】CE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1、劳动力是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例题7现代劳动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劳动力是指( )。A能从事劳动的人 B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C在一定年龄之内 D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E一定范围内的人口 【答案】BCD【解析】现代劳动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劳

8、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2、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3、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设Es为劳动力供给弹性,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则有Es=(S/S)/(W/W)。4、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供给无弹性。即s)供给有无限弹性。即s)单位供给弹性。即s)供给富有弹性。即s)供给

9、缺乏弹性。即s例题8劳动力供给弹性是( )变动对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2007年5月三级真题)A劳动力供给增加量 B劳动力供给量C劳动力需求增加量 D劳动力需求量【答案】B【解析】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T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例题9对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s1 BEs0 DEs1时,供给富有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当Es0 BEd1 DEd1 【答案】C 【解析】参见教材P9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

10、定 (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1、定义: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2、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边际产量递增阶段。第二,边际产量递减阶段。第三,总产量绝对减少。 3、由总产量和劳动投入的关系,还可得到平均产量的概念。平均产量就是指平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产量。AP(平均产量)=Q(总产量)/L(可变的劳动要素投入)MP(边际产量)=Q/L4、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边际产品。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

11、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因为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行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MRP(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VMP=MP*P(产品的价格)5、MC(边际成本)=W(工资)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使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P=MC,因MRP=VMP MC=W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MP*P=MC=W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1、主体由相互对立的两极构成:其一为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其二为使用劳动力的企业2、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例题13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 )(2009年5月三级真题)A.劳动力市场关系 B.劳动者的劳动力 C.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 D.使用劳动力的企业【答案】B 【解析】参见教材P113、劳动力市场的性质第一,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第二,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使交换双方各得到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实现各自的效用。第三,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第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是一种具有最高效率,消耗最低费用的最经济的形式。4、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是指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