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碳小车设计方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6043991 上传时间:2024-02-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碳小车设计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无碳小车设计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无碳小车设计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无碳小车设计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无碳小车设计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碳小车设计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碳小车设计方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大学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无碳小车设计方案1摘要本作品是依据竞赛命题主题“无碳小车”提出一种“无碳”方法,带动小 车运行,即给定一定重力势能,根据能量转换原理,设计一种可将该重力势能转 化为机械能并用来驱动小车行走的装置。该小车通过微调装置,能够实现自动走 “8”字及直线绕障。此模型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两个不完全齿轮驱动前轮摆动, 进行可调整的周期性摆动,使前轮的摆动节拍具有可调性。本文将对无碳小车的 设计过程,功能结构特点等进行详细介绍。并介绍创新点。2引言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无碳对于人们来说,显得越 来越重要,建设无碳社会,使得生活更加的环保,没有任何的污染。节能、环

2、保、方便、经济,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现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把无碳技术运用到 各个领域,像交通,家具等,这也是我国当今所要求以及努力的方向。针对目前 这一现状,我们设计了无碳小车模型,用重力势能转化为机械能提供了一种全新 的思路,以便更好的解决以上问题。3目的本作品设计的目的是围绕命题主题“无碳小车”即不利用有碳资源,根据 能量转化原理,利用重力势能驱动带动具有方向控制功能的小车模型。这种模型 比较轻巧,结构相对的简单,能够成功的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小车的动能,从而完 成小车前行过程中的所有动作。4工作原理和设计理论推导4.1总体结构无碳小车模型的主要机构有驱动机构、转向机构、行走机构及微调机构。主 要

3、部件如下图的小车整体模型4.2 设计理念及说明4.2.1 无碳小车模块机构介绍驱动机构:本方案采用绳轮作为驱动力转换机构。我们采用了梯形轮使能量转化过程中 有更合适的转矩使驱动力适中,不至于小车拐弯时速度过大倾翻,或重块晃动厉 害影响行走。同时做到了到达终点前重块竖直方向的速度要尽可能小,避免对小 车过大的冲击,提高了能量利用率。绳轮机构简单,传动效率高,且在针对不同 场地导致的所需动力不同的情况,可通过调节绕绳位置来改变转矩,使动力改变, 增强适应性。 转向机构:如图,本方案采用了摇杆加两个完全相同的不完全齿轮,实现可变周期性转 向。考虑到摩擦、制造、安装误差的敏感性等因素,我们最终选用了摇

4、杆加 不完全齿轮的方案。考虑到适应场地的需求,我们将原来的一个不完全齿轮改为两个,实现了不完全齿角度差的可调性。行走机构:行走机构即为三个轮子,轮子又厚薄之分,大小之别,材料之不同需要 综合考虑。有摩擦理论知道摩擦力矩与正压力的关系为M = N-a对于相同的材料 为一定值。而滚动摩擦阻力 ,f M N -aR R所以轮子越大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因此能够走的更远。但由于加工问 题材料问题安装问题等等具体尺寸需要进一步分析确定。由于小车是沿着曲线前进的,后轮必定会产生差速。对于后轮可以采用 双轮同步驱动,双轮差速驱动,单轮驱动。双轮同步驱动必定有轮子会与地面打滑,由于滑动摩擦远比滚动摩擦大 会损失

5、大量能量,同时小车前进受到过多的约束,无法确定其轨迹,不能够 有效避免碰到障碍。双轮差速驱动可以避免双轮同步驱动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差速器或单 向轴承来实现差速。差速器涉及到最小能耗原理,能较好的减少摩擦损耗, 同时能够实现满足要运动。单向轴承实现差速的原理是但其中一个轮子速度 较大时便成为从动轮,速度较慢的轮子成为主动轮,这样交替变换着。但由 于单向轴承存在侧隙,在主动轮从动轮切换过程中出现误差导致运动不准确 但影响有多大会不会影响小车的功能还需进一步分析。单轮驱动即只利用一个轮子作为驱动轮,一个为导向轮,另一个为从动 轮。就如一辆自行车外加一个车轮一样。从动轮与驱动轮间的差速依靠与地 面的

6、运动约束确定的。其效率比利用差速器高,但前进速度不如差速器稳定, 传动精度比利用单向轴承高。双轮差速和单轮驱动在直线绕障和 8 字绕障中都是可行的,但是相比之 下,双轮差速适合于直线绕障,而单轮驱动更加适合于8 字绕障。单轮驱动 时,8 字绕障运动轨迹当主动轮为内侧时,运动半径较大。最后的运动轨迹 不是两等半径圆相切,而是一大一小两圆相切。 综上所述行走机构的轮子应有恰当的尺寸,采用单轮驱动。如果有条件可以 通过实验来确定实现差速的机构方案。 微调机构:微调部分所要实现的功能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实现前轮最大转角a m的变化, 二是实现转动周期的变化。根据所要实现的功能不同,微调机构也位于两个 部

7、分。(1) 摇杆微调机构 通过改变摇杆的长度,使被约束杆的摆动幅度增大,进而使前轮的最 大转角am发生改变。为了使am的改变具有连续性,使小车可以适 应更复杂的环境,此处采用微调滑块(配有螺母紧固滑块)式机构。其调节具有连续性,且调节精度较高。(2)不完全齿轮微调机构上文也指出,本方案采用了两个完全相同的不完全齿轮作为主动轮, 两不完全齿轮之间有夹角B,此夹角的变化会造成两不完全齿轮对从 动轮的作用时间间隔发生改变,即:从动轮做时停时转的间歇运动, 而停、转的时间长度发生改变。通过这一点可以调节行走路线中,长 度路径和转弯路径的长度。通过两个微调机构的合理配合,基本可以实际行走任意路径。4.2

8、.2无碳小车设计的理论指导运动原理:如上图所示,重物下降时带动绳轮的转动,绳轮的转动带动轮的转动, 通过线传动驱动转盘的转动,再通过连杆将转盘周期性的转动转化为前 轮的摆动。由后轮的直线运动与前轮的摆动运动结合一起,从而实现了 近似正弦曲线的运动轨迹,完成任务。 尺寸指导与分析:通过调节微调装置,即:两不完全齿轮角度配合,及微调滑块的位v 二 r后轮 后轮后轮v 二 rWith 2 greengreen greenv 二 rpurplepurple purplev = rblueblue blue二Bgreenand 2 v = vgreenpurple 二purplebluev =3 rB

9、B Bv=3rgreen green greenv =3 rblue blue bluev = 3 ryellow yellow yellow3 =3Bgreenand 2v= vgreenblue3=3blueyellow假设r已知,8个未知数7个方程,即只有一个自由变量:rrv =purple v后轮 r r bluegreen bluerrK =pu曲记丫greenblue ,则后轮 blue,虽然不一定匀速,但可以对t积分,于是:S 二 K - s后轮blue(0.1)K 的物理意义在于, 后轮与 purple 的地位是等同的,其大小只会影响 最后的精度,而不会影响比例(虽然看上去调整

10、后轮的半径似乎更能影 响轨迹,实质上并非如此,但是的确会影响转的圈数,详见下)Part 2设e*(,兀),轨迹半径为r ,则直线段长:弧长为 tan0R: G 0)R = tanQ : G 0)6 = -= - 0.826 二 0.453:0.547当 3时,比例为1耳2兀/3设蓝色上有两组锯齿,每走半个a字,蓝色齿轮转了 1圈。另设走直线时记为P1,走弧线时记为P2,S 耳1 半个字中,直线段总长S1,弧线总长S2,即有S21 _nS _ 耳由Part 1的公式,可得s2 1,其中Si,S2是关于蓝色齿轮的弧长。S c 2兀耳r/ blues 2 兀(1 一耳)转 1 圈,可知 S1+ S2

11、 =乃 rblueblue,故 blue可确定其比例,即位置角,同时也可得出rblue的值无本质影响(在KK 后轮-不变的情况下)。又r后轮=K2 Sue (其中2blue),若增加hue的值, 同时成比例增加r后轮的值,使k不变,则K 2不变,所以外轮还是转这么 多圈,相当于成比例放大了。(半个周期里外轮转多少圈在这里无关紧要, 在其它分析里可能有用,反正也可以表出。)由前轮传导等等可以得出蓝色齿轮周长尺寸Sblue,而对应的走半个 g字的路程,”后轮由需要走的实际路程确定(后轮,B二Back),而Sbiue与S后轮之间满足约束关系(0.2),这个K就可以调整了。Part 3关于前轮倾斜角与

12、轨迹半径若设前轮所处点与某一后轮所处点的距离为 L ,则轨迹半径2 sin -2,可以实验测得。经过分析与测定,在实物测定之前,我们可暂定数据如下前后轮轴距L: 150mm后轮轴长D: 100mm后轮半径R: 50mm紫色齿轮半径r: 40mm不完全齿轮半径r : 40mmblue深绿色齿轮半径r: 11mmdarkgreen绿色齿轮半径r: 11mmgreen解稳定性假定轨迹半径 R 在下述讨论中恒定。设1表示直线段所对“圆心角”,兀一2表示弧线所对圆心角,易知, 当1=2时,轨迹是稳定的。注:(r2)是因变量,自变量可以是们,S),前者为分割比,后者为 总长度。记二1一2,称之为偏差角,对

13、于给定的们,S),E也唯一确定。 从而当0时,轨迹相当于在“平移”,平移速度和有关。淹生(1)接下来,要计算偏导数创和丟,分别表示当(“,S)有微小偏 差时的变化情况,其中S和K是正比相关的,因为(0.3)。S = S + S1 2 S = R tan 11 由已知条件IS2二(兀-2)R1 2 =arctan(S / R)11可得 I?二兀-(S 2/ R),2 2QS QS2QgQgQQgQQQQQSQ QS= 1 + 2 = 1 2 = 1 1 -QSQQSQQSQSQSQSQS1 2 1=丄-n+丄(1-n)R 1 + (S / R)2R1111讣一 + 11R R 1 + (S /

14、R)21QgQg QQg QQQQ QS= 1 + 2 = 1 2 = 1 1 QS Qn1Qnq QnQ QnQnQn1 2=-1S +丄(-S)R 1 + (S / R)2R=SR1 + (S / R)2 -11两式中都出现了-11 + (S / R)21广0时,QS最大,创最小;1/2时,Q QS2 2-QS Qn21-1 二-1 二一sin2 1,而 1+(S / R)21+tan2 QS最小,西最大,还不能直接比较。d = R 沁二 R Sin(- - -)cos 14d(2)由图知,每次的偏差d可以由以下公式给出:1cos 1一个-字周期内会偏移 的距离。QdQd接下来,要计算的和桃,dd1dd由W2=coS2 R coS2 1cos( + )=12 RcosCOS i及链式法则:cos( + )厂 0+2 R -2COS0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