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稿排版精编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6007618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104 大小: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稿排版精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县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稿排版精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县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稿排版精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县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稿排版精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县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稿排版精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县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稿排版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稿排版精编(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谋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目 录第一章 总 论1一、指导思想1二、基本原则1三、建设思路3四、建设目标6五、规划依据9六、规划期限与围9七、建设步骤10第二章 概况与基础条件12一、历史沿革12二、地理与行政区划12三、资源条件13四、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条件17五、综合分析22第三章 农村产业发展规划27一、发展思路27二、发展目标28三、总体布局29四、战略重点30五、第一产业发展30六、第二产业发展40七、第三产业发展48第四章 村镇体系建设与发展模式55一、城市化进程与村镇体系建设现状55二、建设思路55三、建设目标56四、农村人口预测与规模控制56五、村镇体系构建58六、村镇发展模式64

2、第五章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68一、安全饮水工程68二、排水工程71三、道路交通建设71四、电力工程74五、邮政、电讯76六、防灾减灾76第六章 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79一、农村环境治理与保护79二、农村生态建设82三、沼气工程和清洁能源84第七章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86一、教育事业发展86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91三、文化体育事业发展93四、科技事业发展96五、新型农民培训与劳动力转移98六、社会保障事业发展101七、公共服务设施102第八章 政治与乡风文明104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104二、政治建设105三、推进乡风文明建设107第九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109一、政策建议109二、组织保障措施11

3、0三、宣传保障措施111四、管理保障措施111五、资金保障措施112六、工程管理措施113七、人才保障措施114 附图:区位分析图行政区划图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布局规划图重点涉农企业发展规划布局图畜牧业基地建设规划图第二产业布局及园区建设规划图旅游线路及景点布局图村庄建设规划图撤并村庄规划布局图交通建设规划图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图 / 第一章 总 论1. 一、指导思想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紧紧抓住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

4、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建设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能力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支撑,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保证,持续推进两个战略性转移,大力实施双五战略,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农村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实力*、魅力*、生态*、和谐*和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2. 二、基本原则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并突出重点、体现特色、注重实效;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不同发展水平区域的协调发展,统筹农村产业

5、、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农民教育、农村管理等全方位建设,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市农村地域多样性明显,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度大,新农村建设必须从不同区域的具体实际出发,确定相应的建设目标、建设时序以及途径方法,实行分类指导、逐步推进,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避免千村一面,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建设模式。政府引导、农体。新农村建设要体现政府和群众两个建设主体之间的共同提升和有效互动,市乡党委政府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整合资源、强力推动,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投入力度,并强化在建设中的组织、引导和服务功能,不强迫命令,不大包大揽。农民是新农村的真正建设者和受益者

6、,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要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群众选择,充分发挥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群众力量推进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要运用市场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促进共同发展。尊重民意、惠民为本。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入手,强化新农村建设的针对性,把促进农民增收、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杜绝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不增加农村、农民负担,使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个举措都受到农民的欢迎,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梯次推进,务效。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设中要尊重客观规律,从现有经济基础出发

7、,明确阶段性目标,并科学把握近远期目标的关系,要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步升级,梯次推进。根据不同阶段的目标,要有所侧重,有所突破,通过典型带动,示引导,以点代面,点面结合,务求每一阶段的建设都落到实处,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3. 三、建设思路*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建设实力*、魅力*、生态*、和谐*和一体化*,以三化建设带动三农发展,以六新一好标准推动新农村建设,以经济结构和城市建设两个战略转移为契机,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面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步伐;做强做大五大工业产品基地和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基地,优化产业布局,做大产业规模,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面

8、落实以工补农政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强以城带乡,协调区域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繁荣、和谐、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农村。一用三化建设带动三农发展1、用产业化解决农业问题以新型园场经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利用*地理气候的独特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发展优势产品,积极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重点建设五大农业产业带,加快发展8个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大力推进畜牧业百千万工程,重点扶持神农、森龙、鑫海、圣堂、养怡等10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生产经营机制。通过农业产业化的产、加、销一条龙服务和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延

9、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总体效益。 2、用非农化解决农民问题通过多种措施,创造就业岗位,增加致富途径,转移农村劳动力,大力推进农民的非农化进程,从根本上富裕农民,实现农民增收。以工程为载体,实施农民培训,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通过广开就业渠道、降低城市准入门槛、培育和发展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通过引导和扶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发展旅游服务业,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3、用城镇化解决农村问题加强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推进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和完善村镇体系,重点建设4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具有人口和产业集聚作用、区域发展战略功能的中心城镇;确定和高标准建设一批中

10、心村,用城镇化的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配套,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加紧旧村改造,引导村落合并和人口聚集,适当集中新建住宅,改善村容村貌。二以六新一好标准,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新村镇。以五通、五化、一池三改、一有的标准,科学规划,合理有序进行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立村镇社区服务体系,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发展新产业。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高效农业。通过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新技术革命,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新农民

11、。以培养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主要容,通过实施工程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培育新组织。推动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培育壮大各种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经联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大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社会化服务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形成新机制。进一步调整城乡关系,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新机制。着重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

12、新机制,农民转移就业的新机制,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的新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新机制。塑造新风貌。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动力,全面实施村庄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居住面貌;进一步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建设特色文化新村和文明和谐新村; 加大农村教育、医疗、体育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创建好班子。继续创新和深化村级组织建设,开展五个好基层组织创建活动,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加强执政能力,着力提高乡村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4. 四、建设目标总体发展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结

13、合*市实际,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到2015年农业生产总值达到2.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00元左右,年均增长7%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6%,80% 的村镇基本达到五通、五化、一池三改、一有的建设标准,全市70%以上的村镇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村容村貌整洁,乡风民风文明,公共服务配套,村务管理,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到十一五期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1、生产发展形成新格局城乡经济互动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力明显增强,农村经济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增长,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区域经济结构

14、和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8个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基本建成,5大优势农产品得到壮大和巩固,百千万养殖工程达到100个,每个乡镇都拥有至少一个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02.21亿元,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亿公斤,订单农业达到6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80%以上的村形成稳定的主导产业。9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达到70%。2、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建立了稳定的农民增收机制,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收入稳步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年均增长7.6%,其中非农产业收入达到60%以上,农村人均住宅建筑面

15、积达到35平方米以上。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90%的农村人口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农村社保和救助体系基本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100%,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40%,恩格尔系数小于35%,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控制在1%以,普及高中教育,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村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现代通讯网络支撑体系基本建立。3、乡风文明展现新风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农民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社会风气健康向上。60%以上的村建有全民健身活动场所,70%的村庄建立村级农民培训中心、图书室和网络文化站,享受文化服务人口达50%以上,农村劳动力每年接受素质培训达到45000人次,农村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以,有线、网络覆盖率达到100%,万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数控制在15件以下,50%以上的村达到文明村标准。4、村容村貌呈现新变化农村基础设施根本改善,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