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5988426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及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及反思.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山中访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山中访友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学生要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美景,感受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设计理念】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情感。朗读时,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境中体验。从文眼“访”字展开,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然后重点把握:“我”眼中的古桥及树林眼中的“我”这两方面的情感,并在揣摩欣赏精彩的句段和词语中欣赏语

2、言,品味语言。在此基础上,领会作者拟人、排比等表达方法,体会物我交融的境界。【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与山中景物的深厚感情,体会课文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2、学习并运用作者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等方法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教学重难点】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课前交流 1、我们学过许多写景的课文,看着图片,你能猜出这是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吗?(出示与观潮、记金华的双龙洞、 长城 、鸟的天堂、 雅鲁藏布江大峡、 桂林山水等课文相关的景物)2、大自然风光迷人,无论是高山峡谷、飞

3、流瀑布,还是潮起潮落,都令人神往,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不过它的表达很独特,写作方法和以往学过的课文有所相不同,究竟有什么不同?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近一位现代作家李汉荣,和他一起去山中访友。 设计理念:通过创设情境,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不知不觉地,学生就会萌发同作者一道探访山中朋友的强烈愿望,同时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二读课题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课题的意思:“访”指的是什么?“山中访友”意思是什么?你去拜访朋友心情会怎样?让我们带着好心情再来读题。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

4、画出作者到山里拜访哪些朋友?2、学生交流,师板书:古桥 树林3、学生汇报完后出示所有景物名称,学生再读这些景物名称。4、小结:其实作者就是林中观景,可他却说是山中访友,朋友应该是非常熟悉,感情深厚的吧!难道作者对景物很熟悉,感情也很深吗?读了这段话,也许你就会明白了!5、出示链接:每天早晨、中午或者黄昏,有时是深夜,我都要凝望南山,我每个周末都要到南山待一天或半天,这山里的一切都是我的老朋友。(指名读这段话)6、引导学生理解“我”为什么和南山有如此深厚的感情:课文中的山指的就是南山,原来李汉荣每个周末都要去南山,所以他对这山中的景非常熟悉,就像是他的朋友,课题用了拟人手法,让人觉得十分亲切。(

5、板书:拟人) 设计理念: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作者拜访的朋友是古桥、树林、山泉、鸟儿、露珠、山泉、溪流、瀑布、悬崖在此基础上,链接资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为什么会把山中的景当成朋友,为理解课文做好认知与情感的铺垫。 三、品读体味,感受情意(一)“我”眼中的古桥悟“德高望重”1、体会古桥与老人形似又是一个周末啊,他又来到这漫步了千百回的山中,拜访了他的第一个老朋友-古桥,快速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老桥在作者眼里仅仅是一座桥吗?学生回答后:出示:老桥老人指名读词,体会古桥和老人有什么相似之处?(出示古桥图片)让我们来看看这座古桥,它弯弯的桥拱就像老人弓着的腰啊!它身上爬满了藤蔓,就像老人的皱纹啊!引

6、导体会:作者把古桥当做老人来写,比喻是多么恰当啊! 2、感悟古桥“德高望重” 古桥是个怎样的老人?(板书:德高望重) 理解“德高望重”的意思。 请大家默读第三段,在心里读,细细体会,为什么说老桥是个德高望重的老人?联系上下文来说说。角色互换,体会老桥品质:现在,我就是李汉荣,你就是这座饱经风霜的古桥,我就站在你的身旁,听你诉说你的故事。你先练习一下,相信你待会的诉说会更动情。(出示第三段:把第三自然段中第二人称的四个“你”字换成“我”)学生练读,指名读创设情境,教师采访学生:古桥啊,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多少年?几百年来,无数人马从你身上踏过,难道你不觉得累吗?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只有你依然如旧,你

7、不觉得苦吗?引导学生体会古桥品质。感悟古桥品质。引导感情朗读。是啊,你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着,真的称得上德高望重啊! 设计理念:从外形再到精神两个层面上体会老桥的品质,在这样一篇飞扬着作者丰富想象的美文面前,一切的讲解与分析都是苍白的。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多种方法的诵读品味,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让学生领会文章用语行文的精妙。作者巧妙的联想比喻,丰富的想象和艺术的表达方法,学生在诵读品味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感性认识。(二)树林眼中的“我”品“知己”之情1、我眼中的老桥是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那么树林心中的“我”又是什么?谁来读第四自然段?(板书:知己)2、引读“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

8、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分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青翠的树,作者却说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按你们的说法,句子应该是这样的,出示两句话对比: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走进这片树林,我听见鸟儿声声啼叫,看见露珠闪着晶莹的光芒。我望着每一棵青翠的树。指名一人读一句,你发现这两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吗?(拟人,直接叙述)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指导读总结写法:这样用联想来写把树林与我的心灵相通写得多生动传神啊!体会物我交融:这片树林是作者再熟悉不过了,他高兴的时候就

9、来到这里他伤心的时候也来到这里现在,你就是李汉荣,你们都是李汉荣,我们一起走进树林。你听,小鸟在呼唤你的名字,(播放鸟儿的叫声课件)它仿佛在喊:“李汉荣,李汉荣,你好啊!”你怎么跟它打招呼呢?瞧,露珠在和你交流眼神呢,你呢?每一棵树都在看着你,你呢?(引导学生入境)这就是物我交融啊!(板书:物我交融)3、物在我眼里,我融在物中,就这样,我已不是我,我沉浸其中,陷入了遐想,我靠在一棵树上(音乐起)引读我变成树的句子。4、现在你是一棵树,你也是林中静立的一棵树,我们都是这林中的一棵树,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再次想象,齐读这一段。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引导学生品

10、读能触动心灵的文本,感悟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和谐之美。(三)以学促写感心灵相通1、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林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五自然段,你发现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吗?(板书:排比)2、读着这样的句子,有没有感受到它像热情的小诗,让我们带着满怀的热情和他们打招呼吧!3、山中的一切,除了文中描写的这些,还会有哪些?学生练习说排比的句子。教师大屏幕出示句子: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着漂亮的衣裙,是_?你好,美丽的野花,你露出迷人的笑容,是_?你好,_的_,你_,是_。 设计意图: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在品味李汉荣先生的语言之后,让学生练习说说排比的句子。最后梳理一下这节课的学习内

11、容,长文短教,让孩子真正能一课一得。六、总结课文,体会写法1、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林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正是因为他们这份深深的情,才让他如此留恋南山。(带着深深的情再读课题)2、总结:今天,我们和李汉荣一起去山中访友,拜访了古桥,树林等许多朋友,体会到作者通过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感受到物我交融的境界!(设计理念:高年级的语文课让学生及时总结学到的表达方法很重要。)七、学以致用,拓展课外1、(音乐起)现在,正值春天,万物复苏,(南昌风景图片)你瞧,素有“小庐山”之称的梅岭,林木葱茏,风景幽美。天香园是我们江西省规模最大的盆景基地和花卉基地,还被称为鸟的天堂,有五万多只鸟在这里快乐地生活着;南昌黄马的樱花,桃花现在开得正艳,正等着你去赏花呢!2、课后练笔:周末和父母一起去踏春吧!如果你也能融入大自然,尝试着也用用拟人,排比的写作方法,把物我交融的感受写出来。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的生命力不应在四十分钟后而停止跳动,要延伸到课外,安排了一个练笔的环节,让学生运用上本节课所领悟到的表达情感的方法。板书:山中访友古桥 德高望重 拟人 树林 知己 物我相融 想象 互诉心声 排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