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598256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原则为提高教学效果,保护学生视力,改善教室的采光和照明条件,使儿音青少年健康成长,特制定本原则。本原则合用于都市、县镇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一般中小学校、中档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样教室的采光原则学校教室的趄向宜按各地区的地理和乞候条件决定,不应采用东西趄向,宜采用南北向的双侧采光。教室采用单侧采光进,光线应自学生座位的左侧射入,南外廊北教室时,应以北向窗为重要采光面。 教室课目的 13 面上的采光系数最低值不 1 应低于1。%、教室玻地面积比不 15应低不 1.6于1:6。多雾地区(如重庆等)教室课目的17面上的采光系数值不18 应低于2 1. 为避免窗的直接眩光1.1

2、0 教室应设窗帘以避免阳光直接射入教室内。为避免黑板的反射眩光111 其表面应以耐磨无光泽的材料制成 1.12为提高教室的采光效果 1.13 室内各表面应须要用高亮度低采度的装修 .1房间各表面的反射系数值应按表1的规定选用。 表1 室内各表面的反射系数值表面名称反射系数,%表面名称反射系数,%顶 棚7080侧墙、后墙7前墙50课目桌面50地 面2030黑板152 1采光测量措施按GB9985采光测量措施执行。教室的照明原则2.1 凡教室均装设人工照明。2教室课申述面上的平均照度值不应低于15LX,其照明度均匀度不应低于0.72.3 教室黑板应设局部照明灯,其平均垂直照度不应低于200LX照度

3、均匀度不低于0.2.4 教室照明采光源宜采用荧光灯25为了减少照明光源引起的直接眩光,教室不适宜采用裸灯照明。灯具距课桌而的最低是持高度不应 1.7M.灯管排列宜采用其长筐直于黑板面布置.对于阶梯教室,前排灯不应对后排学生产生直接眩光.6照明设计计算照度时,照度补偿系数取1.32.室内照明测量措施按GB5708室内照明测量措施执行。名词解释1 采光系数:室内某一点的采光系数为该点的照度与同一时间的室外扩散光的照度之比以表达之。3 玻地比:为下班的透光面积与室内地面面积比33 直接眩光:在观罕物质体的方向或接近这一方向存在的发光体而引起的眩光。3 反射系数:某物体上反射的光流与入射该物体上的确良

4、光泫之比称为反射系数,以P表达反射系数分为定向反射击系数PR 和漫反射系数PD,一般所说的反射系数指后者3.5 照度均匀度:在给定的工作面上,最低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3. 照度补偿系数:新的照明器在工作面上产生的平均照度与同一照明器在使用一定期间后来,在同样条件下所产生的平均照度之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一、总则采光测量措施1、为统一采光的测量措施,克保没量的精确性,特制定本措施2、测量目的1.21检查采光设施与所规定原则的符合状况。1.2.2调查采光设施与设计条件的符合状况1.2.进行采光设施的采光比较的调查124测定采光设施随时间变化的状况,拟定维护和改善采光的措施,以保障社觉工作规定和节省

5、能源3、测量内容31室内典型剖面(工作面)上各点的照度、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的扩散光照度1.3.室内墙面、顶棚、地面等饰是等材料和重要设备的畈射击系数数。13.采光材料透光系数1.3.4室内各表面的亮度、合用范畴1.本原则合用于多种建筑的采光测量4.采用本原则时,尚应符合有关规范和原则等条文的规定。二、测量仪器、照度计21.1用于采光测量的照度计宜为光电池式照度计,按接受器的材料,照度计可分为硒光电池式和硅光电池式照度计212采光测量宜采用二级以上的照度计(指针式或数字式)213照计的测定,应按JG2451光照度计进行。(光照度又称照度计)22亮度计2.采光测量重要采用光电式亮度计,光电式亮度计

6、可分为场光微式亮度计和镜子成像亮度计,两者可用光电池(硒、硅)、光电管、光电倍增管作接受器22.2亮度计的检定,应按J110亮度计进行。、照度测量3.测量条件31.1 照度测量的天气条件应选全阴天。(注:全阴天为整个天空被云遮挡,看不到太阳位置时的天空状况。)31 照度测量应选在一天内照度相对稳定的时间内进行,一般选在上午10时至下午2时。3.2 室外照度的测量3.21室外照度的测量系指测量外水平面全天空扩散光照度。2.2 测量室外照度应选择周边无遮挡的空地或建筑物的顶上。接受器应与周边建筑物的距离不小于遮挡物高度的六倍处,即L与之比不小于6,如图1所示。32.3 测量室外外照度时,操作人员应

7、离开接受器,以避免测量人员的遮挡。3 室内照度的测量33 工作面高度一般取距地面。8M高的水平面,通道可取地面或距地15CM的水平面,其她测量平面可按实际状况测定。33.2测点位于建筑物典型部面和假定工作面相交的位置。采光测量一般应选二个以上的典型横剖面(I、II)。顶部采光时,可增测二个以上典型纵剖面(III、I),如图2所示3.3.3根据需要也可选室内代表区或整个室内等间距布点进行测量,如图3所示。3.34测点间距一般24,对于小面积的房间可取。51间距。测点位置还可按采光口的布置选用。3.3.5测点离墙或柱的距离为。51M。单侧采光时应在距内墙14进深处设一测点,双侧采光时应在横剖面中间

8、设一测点。走廊、通道、楼梯处的测点,为在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按12的间隔布点。33. 按实际状况拟定的工作面。337 测量时应熄灭工人照明。3.测量室内照度时,测试人员应尽量避开光的入射方向,以避免对接受器产生遮挡。.4 测量措施4.1 测量时接受器应水平放置或平放在实际工作面上。.42 使用光电池式照度计时,测量前,使接受器曝光2分钟后,方可开始测量。343 要避免测试者人影和其她多种因素对接受器的影响。4、亮度测量4.1亮度测量涉及测量室内各表面(窗、墙、顶棚、地面、室内设施和工作位置)的亮度。42 测窗亮度时,应对透过窗的天空、室外建筑物、树木、窗框等分别进行测量并估算它们所占的窗面积比。

9、43 应分别测量工作对象和周边背景的亮度,并记录工作对象的表面特性,入射光的方向及观测者的相对位置。44应测量人眼常常注视的表面亮度,亮度计的放置高度一般应以观测者的高度为准,一般站姿时采用10,坐姿时为12CM,特殊场合,应按实际状况拟定。、反射系数和透光系数的测量51反身系数的测量.11室内各表面的反射系数的测量措施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根据设备条件采用相应的措施。直接法是指用样板比较和用反射系数仪直接得出反射系数值。间接法是通过被测表面的亮度和照度得出漫反射面的反射系数。5. 室内表面反射系数亦可用照度计测量。选择不受直接光影响的被测表面位置(例如被测位置不适宜选择在狭的窗间墙、近窗的侧

10、墙等处),将照度计接受器紧贴被测表面的某一位置,测其入射照度R,然后将接受器感光面对准同一被测表面的本来位置,逐渐平移离开,待照度稳定后,读取反射照度E1,测量示意图如图4所示。室内照明测量措施1、总则11 为统一照明的测量措施,保证测量的精确性,特制定本措施。12 测量目的1.21检查照明设施与所规定原则的符合状况。1.22 调查照明设施与设计条件的符合状况。.3 进行多种照明设施的照明比较的调查。.4 测定照明随时间变化的状况,拟定维护和改善照明的措施,以保障视觉工作规定和节省能源。1.3测量内容3. 室内有关面上各点的照度。32 室内各表面上的反射系数。1. 33 室内各表面和设备的亮度

11、。1. 合用范畴141 本原则合用于多种建筑室内照明的测量。14. 本原则不合用道路和室外场地以及多种交通工具(火车、轮船、飞机等)的照明测量。1.4.3 采用本原则时,尚应符合有关规范和原则等条文的规定。、测量仪器21照度计2.1.1 用于照明测量的照度计宜为光电池式照度计。按接受器的材料,照度计可分为硒光电池和硅光电池式的照度计。21照明测量宜采用精确度为二级以上的照度计指针式或数字式。)2.1.3 照度计的检定应按J24581光照度计进行。(注:光照度计又称照度计。)2. 亮度计2.2.1照明测量重要采用光电式亮度计,接受器可用光电池(硒、硅)、光电管、光电倍增管做成。22 亮度计的检定

12、应按JG21 亮度计进行。3、照度测量3.1 一般照明时测点的平面布置1.1 预先在测定场合打好网格,作测点记号,一般室内或工作区为24M正方形网格。对于小面积的房间可取1的正方形网格。312 对走廊、通道、楼梯等处在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按1的间隔布置测点。313网格边线一般距房间各边。MM。3.2 局部照明时测点布置局部照明时,在需照明的地方测量。当测量场合狭窄时,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点;当测量场合广阔时,可按3。1所述布点。3.3测量平面和测点高度3. 无特殊规定期,一般为距地0。M的水平面。3.32 按需要规定的平面和高度。.3 对走廊和楼梯,规定为地面或距地面为15CM以内的水平面。4测量条件3.4.1 根据需要点燃必要的光源,排除其她夫关光源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